生意社04月06日讯
“目前能够确定的是,进口配额逐年增加,竞争主体也会不断增加,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国家发改委经贸司相关人士告诉笔者。
近日,随着国内原油期货上市一步步临近,原油进口权开放也似乎出现了松动。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借力上海自贸区,原油期货的推出已无技术性障碍,但由于国内缺乏现货流通市场,这平台有多大的吸引力仍然受质疑。
“虽然原油期货对原油进口权开放有实际需求,但国家在考虑开放原油进口权的问题上,这个不是主要因素,所以能起多大的倒逼作用很难说。”上述发改委经贸司人士表示。
进口配额增加无悬念
“去年中国化工集团获得1000万吨原油进口指标,这个数据今年有望达到2000万吨。”在上海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上,备受关注的原油进口权开放,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鑫民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透露了这一信息。
而中石油内部人士则表示,2014年原油进口配额方案基本敲定,即将出台,并称此次配额的规模较以往有所提升,对各类民企开放程度也将更大。
在“两桶油”高调开放之际,这样的信号让备受关注的原油进口权开放看到了希望。
长期以来,地方炼油厂受进口配额的限制,进不到足够的原油进行加工,只能采购价格高的燃料油(3941, 0.00, 0.00%)替代。据卓创资讯统计,2013年山东地炼一次加工能力约为1.2455亿吨,而相比1亿多吨的产能,山东地方炼厂每年拿到的原油指标只有170多万吨。受困于原料问题,山东地炼2013年实际发挥的产能仅在4500万~5000万吨,开工率不足40%。
尽管早在2002年,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第19号公告发布了《关于原油、成品油、化肥非国营贸易进口经营企业资格备案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和申报程序》的规定。但国内22家拥有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的企业中,有国营背景的企业超2/3,仅有几家民营企业获得进口资质,并且实际上因种种限制,并没有真正发生过进口业务。
“哪些此前已经拥有进口资质的炼厂最先可能获得进口配额。”黑龙江石油协会会长赵友山表示。
去年中化集团获得原油进口资质后,东明石化、中化弘润、海化集团、广汇能源等企业跻身该行列呼声很高。今年“两桶油”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多个领域都推出了适合于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业务,原油进口业务能否成为两大集团改革的下一步成为许多人的期待。
“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公司层面的行为。而进口权开放更直白的说涉及到国家旧有政策的解禁。这个不是两大公司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即使有选择,对于公司来说,在进口业务方面也不太可能拿出来进行开放,毕竟油源是全产业链的命脉。”中石油海外开发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笔者。
此前有接近中石化人士称,新方案中有建议由“两桶油”代-理地炼企业的原油进口权,但因类似目前的配额制而遭到反对。
对此,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微博)告诉笔者:“配额即使增加到2000万吨,相比起每年近3亿吨的进口量都是很少的。不能指望通过这些配额来破垄断。竞争市场的形成和培育需要一个过程。竞争主体和配额每年在增加已经是很好现象。”
原油期货难形成倒逼力
原油市场化流通体制的建设被认为是从市场机制上倒逼其开放的力量之一。
今年2月中旬以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5项关于金融改革的细则密集出台之后,备受关注的原油期货也进入冲刺阶段。知情人士称,目前交易所各项工作基本就绪,只待高层拍板。
“问题在于,即便中国是原油市场的第一大买家,在现行体制下,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原油现货市场。也就是说,在原油商品所有权转移这一最基本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建立的原油期货市场,一旦运行,就只能成为投机场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王炜瀚告诉笔者。王炜瀚看来,期货市场作为商品市场的高级层次,交易标准化的合约,主要用于满足风险管理的需求。如果超越原油市场的较初级阶段,直接建立较高级的原油期货市场,很显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由于原油进口权的长期垄断,国内现货市场的竞争主体严重匮乏,也就是说,理顺油品流通体制已经成为原油期货顺利推行的重要条件。
“虽然原油期货对进口权开放有实际需求,但国家考虑开不开放进口权的主要因素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能源安全、市场和价格稳定等等因素。但原油期货即使刚开始推出交易量很小,参与者很少,但毕竟这一个起步,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市场的活跃程度不断增加,它会有发展壮大的一天。”林伯强告诉笔者。
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在3月26日悄然迎来了一周年。一年之中,成品油调价窗口共计开启25次,其中下调9次、上调8次、搁浅8次。累计汽油下调170元/吨,柴油下调180元/吨。油价整体下调的趋势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而生产企业也充分考虑了进口成本的变化而扭亏为盈,可谓在现有体制环境下实现了“双赢”。
刚刚披露的年报显示,2013年中石油炼油业务经营亏损人民币47.0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亏人民币289.64亿元;2013年中石化炼油事业部经营收益为85.99亿元,终止了多年的亏损,扭亏为盈。
然而去年多次出现的炼厂库存高企,而油价却居高不下的情况也引发质疑:目前的油品定价主要参照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并未实际体现国内的供需情况。
“现行定价机制,在高度垄断的情况下无法实现以供需形成价格的市场化环境,只能让政府充当指导价格的角色,平衡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关系。”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陈晴说。
殊途同归,无论是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完善还是原油期货平台的发展,最终问题的根源都回到了上游开放和形成竞争的问题上。“很显然,最完美的市场环境就是,全产业链市场竞争形成,成品油的价格可以完全放开交给市场,但形成这个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政府需要考虑国内外的能源供需、各个阶级的可承受程度、价格可控程度等等因素。”林伯强告诉笔者。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