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7年,以豆油为首的油脂油料市场在“生物燃料”大量需求的带动下,走出了一波完美的上涨
行情。大豆、豆油均创出几十年的新高,菜籽油、棕榈油也是齐步攀升。因此,截至目前,本轮油脂油料“大牛市”已经维持一年。尽管整体价位均创出新高,而且多数品种价格已经高出历史次新高近50%,但至今整体市场行情仍没有终结迹象。那么在这波牛市中,是谁领涨了油脂油料类
期货?
总体来看,2006/07年度,中国主要消费的三大类植物油为豆油(37%)、棕榈油(24%)、菜籽油(20%),三者之和达到植物油消费总量的71%。2006/07年度,中国植物油消费2280.7万吨(比上一年度增长144.4万吨),而产量只有1520.2万吨(比上一年度增长52.6万吨),产需缺口达到760.5万吨(比上一年度扩大91.8万吨),占总消费量的33.35%。一位期货业人士认为:“如果把中国进口的大豆折算成豆油,从1996/97年度到2006/07年度,中国对外豆油进口量则从208.3万吨增长到756万吨,增长了362.88%。”
菜籽油首波发起攻击
2006/07年度,全球菜籽油产量不足当年消费量,差额18.7万吨,为历史上少数的几次当年产不足需超过10万吨的年份。1988/89年度以来,菜籽油库存使用比持续下滑,2006/07年度大幅下滑至1.74%,为30年来最低水平。
2005/06年度国内油菜籽种植面积相对上一年度减少近30%。2006/07年度国内油菜籽种植面积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继续减少10%左右,总播种面积预估在10500万亩。由于大幅度减产,油菜籽价格大涨,连带菜籽
油价格飞速上行。菜籽油期货从2007年6月8日上市以来,一路从8560元/吨上涨至12860元/吨,跨出大宗商品结构性上涨的第一步。
在2008年新年来临之前,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面积降雪,再次点燃了油脂油料期货的火爆行情。年后菜籽油价格大幅跳涨,开盘第一天2月13日,菜籽油开盘价为11840元/吨,至上周末价格总共上涨了1018元/吨,至12858元/吨。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合称三大油脂作物。因此,菜籽油供应受损,也将导致豆油未来供应渐趋紧张。
大豆雪上加霜
大豆单产大幅减低,总产量大幅下降,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豆油价格的快速上行。在2007年短短一年时间里,豆油价格几乎翻了一倍。从2006年的5000多元/吨,涨到了前期的近10000元/吨。与此同时,美国CBOT的豆油期货价格同样也翻了一倍,豆油价格上涨是全球性的,并非只是中国的表现。
在2008年第一个长假过后,受油菜籽大面积受灾以及春节长假期间美盘大涨的影响,国内豆油现货市场再现火爆景象。目前,国内一级豆油价格普遍在13050~13300元之间,较节前上涨了近600元;四级豆油在12500~12800元之间,同样上涨了近700元;毛豆油在12400~12600元之间。同时,大连期货市场开盘后,豆油期货一路飘红,开盘的三个交易日劲扬500元/吨。
《油世界》
报告指出,2007/08年度全球豆油产量为3952万吨,将低于同期的消费量4002万吨。同时报告还指出,2007/08年度全球豆油供不应求的状况将使得全球豆油库存降至363万吨,而上一年度期末库存为411万吨。而中国在接下来的一年度里,豆油需求将增加70万吨,达到943万吨。《油世界》也预期中国豆油进口量会由上一年度的240万吨,增加至280万吨。这一系列的
数据,足以表明豆油上涨势在必行。
棕榈油后起之秀
2007年棕榈油走势,更为可观。2007年3月份棕榈油价格还处于3000元/吨左右,2007年年底棕榈油价格达到近10000元/吨的价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棕榈油价格连翻三倍之多,这在各大中商品的行情中实在罕见。
2008年长假后,受国内油脂市场预期供应紧张,以及马来西亚BMD毛棕榈油再创3544林吉特的历史新高提振影响,棕榈油现货市场再次出现了大幅上涨走势。现今,国内棕榈油现货价格普遍集中在10300元至10500元之间,较节前上涨了600元至700元不等。
由于国内不产棕榈油,因此我国棕榈油的需求完全靠进口来满足。自2000年以来,中国进口棕榈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年均进口增长率达到22.86%(57.8万吨),同期全球棕榈油产量年均增长率8.05%(222.2万吨),中国年均进口增量相当于全球产量年均增量的26.03%。中国进口量占全球产量比例将从2000/01年的8.25%上升至2006/07年14.45%。
所以棕榈油的上涨,脱离不开“中国效应”的影响。受国内天气灾害的影响,棕榈油作为菜籽油、豆油的替代品价格上涨处于合理空间中。
综上所述,虽然菜籽油、豆油、棕榈油价格均处于历史高位,但由于2008年的雪灾影响、国内外油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油脂油料需求的快速增加,菜籽油带领下的油脂油料市场行情依然火爆,豆油作为三大油类中消费量最大的油脂品种,其行情之活跃、成交量之巨大,将引领油脂类产品继续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