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收入稳步增长 “块头”越来越大
A ICE明年4月起调整数据信息服务费
本月初,市场上就曾传出一份ICE数据信息服务的新版价格表,自2016年4月1日起,ICE的三个交易所每月数据费用调整为110美元,并且收费不再对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区分对待。
刚看到时候,不少业内人士还以为有人这么早就开始准备愚人节的节目了。可是,当本周一该消息被确认时,多少人之前的笑容还没来得及收起,眼泪就哗哗流下来了。
毕竟,与之前的价格相比,专业机构的付费调整幅度还能接受,但是对小散而言,也许总共就几万美元的交易资金,什么都还没做,“围观”一下就得先交110美元。就好比去超市买东西,买果汁看看价格标签也得掏钱,对于只买一桶、两桶的顾客来说,心理上接受的难度还是蛮大的。
实际上,从2015年1月1日开始,美国一些交易所的数据就不再是“白看”的了。美国多尔曼集团亚太地区总裁夏青介绍,如果要看没有延迟的交易价格数据,专业的机构、人士每月需要支付85美元,非专业人士每月支付5美元。
“对于我们而言,为了控制风险,有时候需要同时看多个市场的数据,可能就要多次付费。有时候只是看一个品种,可是两个平台都得看,也要再次付费。”夏青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原来的收费水平对于专业机构来说还是可以承受的,非专业机构比如散户和其他参与交易的机构、个人,每月5美元的费用看某一个品种的价格,也能接受。
而根据ICE明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规定,数据使用者将不再有专业、非专业之分,任何用户都需要支付每月110美元的数据费。而且ICE旗下不同的交易所,比如ICE美国、ICE欧洲,如果要看不同交易所的数据,都需要单独付费。
其实,数据使用收费不再分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并非ICE的独创。CME早在2002年上市之前,数据终端使用费策略就已经从“55美元+5美元”的组合,调整为所有客户都按每月30美元均价收费的模式。在收费方式改变之后,CME数据信息服务费用一跃增长近50%,数据信息服务费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9%增长到13%左右。
CME和ICE近期的财报显示,两家交易所的数据服务收入近几年来稳步增长,“块头”也越来越大。此外,这两家大型交易所近十年以来处于快速兼并、扩张期,从并购项目和发展方向可以看出,境外交易所对数据产业的布局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与此同时,欧美交易所的数据服务相关板块已从“壁花少年”一步步走向了“cash cow”行列。
B 白热化竞争下 数据收入帮忙“保增长”
传统意义上来说,交易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交易清算费用收入,但是令境外不少期货交易所头疼的是,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交易手续费基本被压得抬不起头。以CME和ICE为例,两大交易所在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类产品上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状态,通过提高手续费增加交易所收入几乎是不可能的,平均交易费率基本处于连年下滑的状态,这方面的损失需要交易量有相当大的提升才能弥补。
此外,手续费和交易量还会随市场情况出现波动,交易与清算方面的收入并不稳定。例如CME的交易费用收入对利率类和E-mini系列产品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利率类产品交易量和手续费变化都不是交易所能控制的,更多是由利率政策变化所决定。一般而言,利率类产品交易量在美联储的加、减息预期以及利率发生变化时,才会受到刺激带动,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完全是“靠天吃饭”。
相比之下,数据服务收入几乎是“旱涝保收”的一块“宝地”。不管交易量多少,非延时的交易行情数据投资者都是要看的。
芝华数据CEO黄劲文曾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任CME市场信息部高级经理和副总监,曾参与CME信息产品定价的全过程。据他介绍,2001年以前,CME的数据信息终端对机构收费标准为,同一地址的同一家公司安装第一部终端费用为每月55美元,随后再增加的每个终端是每月收费10美元。非专业人士使用数据由于不涉及安装费用,每月5美元就可以搞定。
据了解,在2002年上市之前,CME迫于收入压力,市场信息部开始在数据信息业务方面下功夫。由于交易所数据信息产品弹性比较低,而且专业用户与非专业用户其实并不好界定,CME就将数据信息使用费用统一调整为每月30美元,然后每年对终端用户和信息商轮流提高费用标准。后来CME收购了CBOT、COMEX等交易平台后,也没有统一整个集团的收费,而是各家交易所分别收费。黄劲文在职期间,CME的数据信息费用收入从4500万美元增长到了3亿美元左右,出现了爆发性增长。而且在CME之后,其他交易所也纷纷效仿这一模式。“如果多家交易所每年都一起提价,对终端用户来说压力还是挺大的。”黄劲文坦言。
从整个行业来看,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数据服务收入已经逐步成为境外期货交易所收入中仅次于交易与清算费用收入的板块,相关交易所的财务报表也反映了这一点。无论牛市、熊市,相比于交易和清算费用收入,数据信息服务费用基本是稳步增长的状态。虽然美国“9·11事件”以后,金融从业人员和人工交易比例的减少造成终端用户量下降,对信息费用收入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交易所的数据服务费用每年会有一定幅度的提价,在单价上弥补了数量上的损失。
C 资源争夺 交易所数据业务布局悄然展开
交易所在数据产业的布局,还要从衍生品市场中交易量占大头的股指期权、股指期货说起。最初在北美市场中,几大股指大多是各自的开发公司对指数拥有所有权,挂牌这些指数衍生品的交易所对指数只有使用权。交易所将各种指数开发成相关的指数期货、期权合约,要与开发该指数的公司签订协议,交授权使用费。
原先CME就是与指数拥有者签订合作协议,买下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由McGraw-Hill出版集团公司下属部门Standard Poor的标普500指数、News Corp旗下Dow Jones的道琼斯工业指数、NASDAQ交易所的NASDAQ指数以及Russell Investment Group的Russell 2000指数这四大指数开发出的股指期货、期权产品,当时均在CME旗下交易。CME在股指产品上的布局一度也是“铁板一块”。
在2008年9月以前,CME和NYBOT分别对Russell 2000和Russell 100指数有独家使用权。然而,就在2007年6月,CME与Russell的合同尚未到期,ICE率先与Russell谈判成功,买断了Russell指数的独家使用权,将所有Russell指数都归于自己麾下,终结了Russell指数三年来由多家交易所使用的局面。
虽然CME也给出了多个备选方案希望留住Russell 2000。但是2008年9月CME与Russell的合同正式到期,ICE还是成了Russell 2000股指产品(包含E-mini)的唯一交易场所。这是自Eurex从LIFFE手上转走德国国债衍生品后,又一次已发展成熟的交易合约更换交易平台。
就这样,CME股指产品“铁板”被生生敲掉四分之一,集团上下自然受到很大震动。高层和股东意识到,与指数公司通过合约租用使用权,除了指数使用权被加价的风险,交易所还要面临谈判失败、授权被收回的可能。更郁闷的是,合同还没到期,就有竞争者横刀夺爱把已经培养出交易量的指数买走,这一系列的期货期权产品就此“改嫁”他人。
这些重要的股指产品不能锁定在CME挂牌,股指产品的交易量就难以保证。业内也调侃,估计之后一段时间里,CME的高层、股东每天醒来,时时刻刻都面临着丢失这些指数合约所有交易量的威胁。
随后,CME就开始和News Corp谈判收购Dow Jones。在2010年2月,CME终于如愿完成了第一笔谈判,Dow Jones与CME集团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全球金融指数服务业务。其中,CME集团持有合资公司90%的股份,Dow Jones保持10%的股份。CME将主要负责合资公司在市场数据方面的服务,而Dow Jones仍拥有这个品牌并主要负责指数维护和运营。同年3月18日,合资公司正式成立。
“我们希望未来在很长时间里都持有使用执照。”当年,CME首席执行官Craig Donohue曾在一次电话会议上表示,合资业务90%的收益将归入CME,指数相关业务的发展和利润率使它(指数使用权)“非常具吸引力”。CME也在公告中声称,这次收购推动了CME集团在信息业务投资方面的深入。
虽然该合资公司在CME当时180亿美元的市值中只是很小一部分,收入也仅占CME集团总收入的3%左右。但是该交易的战略意义并不在于业务体量,这是交易所对指数相关产品交易量和促进指数产品发展的“保卫战”。谈下了这笔交易,CME2014年对道琼斯指数在期货行业中的独家使用权到期之后,相关指数产品仍旧是CME旗下的资产,保证了现有的期货合约的连续性。而且,交易完成后,除了道琼斯工业指数,CME将所有的道琼斯指数也都收进自己“口袋”里。
实际上,收购指数公司,一方面锁定了现有的指数产品相关的交易收入,另一方面也为交易所在数据业务上打开了新的窗口。
黄劲文向记者表示,“这些开发指数的公司手中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没用来挂牌交易的指数,大大小小加起来得有几千个,大部分我们可能都没听说过。Dow Jones除了工业指数还有公用事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运输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等。这些指数有针对某一地区的,也有针对一国情况的,有一部分已经开发成期货合约交易,有一部分还没有。”
随后,CME又马不停蹄地通过上述合资公司与标普的母公司McGraw-Hill商谈。2012年7月,McGraw-Hill与CME宣布共同成立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其中McGraw-Hill拥有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73%的股份,CME直接拥有24.4%的股份,又间接持有2.6%的股份。这样就将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同归入麾下。新协议下,CME拥有使用权的产品类型覆盖到掉期类产品,且CME集团对E-mini和其他标普指数期货已有的专有权时间也得到延长。
CME集团执行董事长兼总裁Terry Duffy也表示,“与McGraw-Hill形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建立新的合资公司,将为CME全球的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新的风险管理指数产品和交易机会。同时,这也将改变CME集团的收入构成。”
D 交易所反向整合
从数据资源到数据产业链据了解,CME与Dow Jones的合资公司成立时,可以反映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领域市场表现的道琼斯指数包含的股票超过130000只。那些尚未开发成交易合约的指数资产,实际上都是交易所潜在的利润引擎。交易所对指数公司的收购,可谓是整个产业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外交易所拓展数据市场业务的资源“争夺战”看起来告一段落,但就整个数据产业链而言,数据商之间争夺资源的并购仍在断断续续进行。
传统数据产业链中,交易所处于上游,提供交易所交易数据,这与非交易所交易数据同为主要数据源,并购资产也多是数据源类型。数据信息分销商处于中游,将接收到的信息打包整合,再分发到各个终端用户,并购扩张过程中,数据信息分销商不仅彼此之间横向“大鱼吃小鱼”,同时纵向朝上游整合具备战略价值的数据源。
过去20至30年间几乎就是数据信息分销商的“战国时代”,如今数据信息分销商三大巨头Thomson Routers、Bloomberg和Interactive Data Corp(IDC)都是在这一段宏大并购史中胜出的强者,三家已经占据全世界机构投资者终端市场的60%以上,其他多只是一些细分市场或区域性的“玩家”。
今年数据服务公司IDC对外出售,对于这类优秀资源,Nasdaq OMX Group Inc. 与Markit Ltd.都积极争取。不料,今年10月ICE却在竞争中胜出,以52亿美元的价格从投资公司银湖 (Silver Lake)与华平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Warburg Pincus LLC)手中收购了IDC。12月14日,ICE发布消息称该收购完成,IDC正式成为ICE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去年10月ICE还以约3.5亿美元的全现金交易收购了以色列的财务数据和分析提供商SuperDerivatives公司OTC市场科技与数据业务。
从平台支持到数据源头,再到数据分析、信息商,ICE这布局简直是“一条龙服务”。知情人士表示,对于ICE而言,数据服务市场是很好的业务增长点。数据公司与交易所有天然的上下游关系,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而且交易所与数据公司合并之后也会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对整个体系的优化。ICE将数据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产十分重视。
随着数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交易所在数据业务方面深度拓展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交易所作为数据信息分销商的上游,反向整合收购信息商还比较罕见。黄劲文表示,如今看来,交易所对数据资产的布局已然从数据源拓展到了中游的数据信息分销商,开始了对整个产业链的整合。
他认为,此前,交易所与数据信息分销商是合作共生体,但相互独立。如今,交易所向下游的整合就会打破原先的分工,交易所既是数据源又是数据的信息商,这个过程中,交易所可以利用掌握通道的便利,让该交易所的数据、资讯更优先于竞争对手。
ICE在数据的棋盘上又走了新步子,不知随后CME坐不坐得住,是会先向哪个领域哪家公司“买买买”,还是对交易者提价“卖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