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年12月19日签署文件,批准政府支出及税务法案,标志着国会解除冻结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正式生效。业界分析,基于石油供应供大于求的基本面,美国开放石油出口将进一步压低石油价格。两天后,全美平均汽油价格跌破2美元/加仑,个别地区竟跌至1.6美元,合人民币2.70元/升。上周,伦敦布伦特标准原油价格一度跌至35.46美元/桶,创2004年7月以来最低纪录。行家们预测,短期内油价会持续走低甚至可能直奔10美元的历史洼地。难道石油暴利时代的丧钟已经敲响?
2014年夏天,沙特阿拉伯打响油价战时,观察家们既没有预料到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也没有预料到跌落的谷底如此之深,市场承受能力如此之强。和2014年6月相比,2015年10月的实际油价下跌一半以上,10月本身的跌幅也比1979年以来的平均价还低17%。从各产油大户表现来看,除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陷入财政危机,沙特、俄罗斯、伊朗等OPEC内外的主要产油和出口国貌似淡定,摆出死磕到底的架势。
2015年12月4日,欧佩克年会不仅没有做出减产保价的救市决定,相反,却因为印度尼西亚回归该组织,在2014年确定的3000万桶上限基础上新增150万桶。尽管这是一次类似左手倒右手式的转会增产,并未增加石油供应总量,但依然刺激油价由回升1%逆转为降低3%。不出10天,伊朗宣称也将增加石油出口,脆弱的油价应声继续下滑,14日,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价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分别降到每桶35.46和37.67美元。
从眼前看,压低石油价格的三座大山是市场供大于求,暖冬出现和经济普遍低迷。欧佩克2014年9月中旬预测2015年全球石油消耗量为9279万桶,2016年为9408万桶,但最新预测则称2016年世界日均消耗比2015年会减少20万桶。气象部门普遍预测,受强度极高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世界将经历气温相对偏暖的冬天,意味着用于取暖的石油需求将会疲软。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美国一枝独秀而日本和欧洲都低迷不振,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导致市场对耗能预期下降。
从长远看,打压油价的远不止上述因素,对石油储量前景的乐观估计,巴黎气候大会减排决议,美国解除石油出口禁令,石油大国死守市场份额,战略石油储备趋于饱和,页岩气和清洁能源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对石油定价的重新评估,共同编织了油价持续走低的凄凉前景。
长久以来,世人被灌输的观念是,石油和天然气既不可再生,储量也有限,甚至还有不同国家可开采的具体年限。然而,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石油和天然气被从大洲大洋勘探出来,进而形成一个个规模不等的“中东”富油区,包括北海、巴伦支海、中国南海和东海等等,也让一个个贫油国家摘掉陈旧帽子跃升为油气生产国甚至出口国。这个业态的重大变化,大大延长消费者对石油寿命的预期,也自然降低石油作为稀有和逐步减少的大宗产品的价值。
2015年12月12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巴黎达成重大历史性成果,全球近200个国家一致同意在2030年前,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与1750年时相比控制在2度以内,并向1.5度的目标努力。这个具有约束性的指标,意味着全球只能再排放250亿吨碳(约合900亿吨二氧化碳),当然也意味着油气消耗的减少。头号石油消费国美国(2014年为83610万吨)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2014年为52030万吨)分别作出大幅度减排承诺,必然使市场对这对世界经济双引擎的耗能空间持悲观预判。
仅仅一周后,美国国会作出历史性决定,解除石油出口禁令,这本身就是美国对石油资源贬值的战略判断。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运用油价杠杆,通过大幅度提价制裁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及西方盟友,使世界遭受首次能源危机。美国随后立法禁止出口本国原油,相反,鼓励进口石油并大力进行石油战略储备,以便在石油短缺或价格过高时抛售以平抑油价。这些年,随着近海石油开发和页岩气及各种替代能源的拓展,禁止石油出口的呼声逐步被支持解禁的呼声所淹没,终于导致出口禁令的废止。
石油战略储备一直是重要经济体确保能源安全的备选手段。美国1977年起在全国建立五大战略储备基地,总储量空间为7.5亿桶,可以满足158天消耗;2015年10月白宫披露的信息显示,美国战略石油储量已达6.95亿桶,其中8%准备出售,而且从2018年起将逐年增加出售额。欧盟和日本的战略储备能力也分别满足90天和160天之用,并基本处于满额状态。中国石油(601857,股吧)战略储备长期严重短缺,2013年底的保障能力仅为22.7天。经过一年多的低价抄底,2015年进口战略储备原油达到3000万至4000万桶,今年预计将猛增到6000万至7000万桶。尽管这离国际能源组织设定的90天静态储量还有相当距离,但是此后中国显然将放缓原油储量增速。最新统计表明,发达国家原油库存已前所未有地达到30亿桶。主要经济体战略石油存储的满仓或需求放缓,必然对油价回暖又是一次重击。
一年多的低价战显示,沙特等欧佩克成员宁可割肉降价,也无意限产保价。俄罗斯等非欧佩克成员也是宁愿赔本赚吆喝,不肯减少出口。原因很简单,大户们都不想放弃既得市场份额,进而使油价战又呈现份额战的特点。大户们清楚,如果不采取统一行动,现有份额持有者出让的空间会立刻被其他重返市场的对手填补,进而陷入丢了份额又赔钱的双输境地,索性仗着家大业大,通过血拼干掉对手取得最后胜利。
油价战看似鲜血淋漓,然而割肉出血的主要产油国还沉得住气,一个重要原因是既往油价实在太高,而产油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不断在降低石油开采成本。沙特石油大臣纳伊米2015年在京曾披露,沙特每桶石油生产成本只有4美元,另有专业数据分析认为最多为9美元。这两个数字和IMF测算的沙特财政赤字红线油价106美元存在巨大壕沟,很显然,沙特也许要借助其他手段来拉低这个红线,甚至不排除倒逼改善经济结构,逐步摆脱严重依赖石油产业的现状。有报道称,沙特除发行内外公债外,也正考虑取消每年300多亿美元的油气补贴。
另外,石油价格持续不振,与页岩气和新能源革命的强劲势头和光明前景不无关系。尽管目前页岩气和新能源革命成本较高,但它们的价格成长空间也同样可期。因此,相关投资方依然在苦苦坚持,进而拉长油价战的周期。当然,最新的美联储加息将使美元坚挺,也必然进一步成为压低油价的新石头。
无论如何,油价很久未曾如此低落,造成低落的因素也未曾如此集中叠加,有些因素甚至是全球性、战略性和不可逆的。这是否意味着,低油价将成为新常态,高价暴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