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个理论,叫做"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于当前股市而言,暴跌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已病",已经"乱了"的指数、行情,不是解决的重点;而所谓的"未病",则是未来可能再现的"暴涨暴跌",对监管层来说,如何防止这种情况的再度发生,才是重点。
什么是导致当前A股比美国、中国香港等境外市场震荡更凶猛的原因?一是宏观经济所遭遇的困境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二是股市本身缺乏内部制衡机制。
2007年的暴涨,2008年的暴跌,虽是流动性过剩、宏观经济变化等因素所致,但前者更多只决定"涨跌",而市场结构的不合理、建制的滞后,则直接导致了无论涨跌,都是"以暴制暴",都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
笔者认为,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为何A股以近50%的下跌幅度,两倍于次贷危机发源地--美国的证券市场的约20%。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用最近两三年的数据来衡量A股的发展,和国际其他市场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去年涨幅全球居前的A股,今年同样以名列前茅的跌幅,来回应2007年在基础制度不完善平台上的规模急剧膨胀。
所以笔者强调,管理层当前工作的重点在于"建制"而非"救市"。从经济层面本身说,股市的发展,最终建立在宏观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上,或者说,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必然要和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配套,而这种配套的结果是--
一方面,因为宏观经济增速出现下滑势头,加之股市的建制工作被延误,行情最终要通过回落来与这两个基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因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在管理层看来,仍然是"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而管理层自去年年底开始,加快了建制的进程(包括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进以及创业板、债市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因此并不担心行情通过暴跌"修正"其"估值中枢"后,会陷入"崩盘或熊市"的不利状况,而是要借此机会,推动股市进入相对合理、可以良性发展的状态。
城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