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商所即将开展场外业务仿真测试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张利静
11月16日,郑商所举办场外业务首期培训班,对郑商所的综合业务平台、场外业务规则草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演示了开户、交易、交收等环节的流程与操作。来自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以及期货保证金存管银行的200多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郑商所近年来着手场外业务研究和综合业务平台的开发工作,即将进入仿真交易测试阶段,首批拟推出仓单交易、场外期权和基差贸易三项业务。下一步,郑商所将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并不断完善场外市场建设,为市场主体提供从场内到场外、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产品的多层次延伸服务,提升郑商所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近年来,随着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的开展,我国大宗商品场外业务取得较大发展。中期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共有67家风险管理公司通过协会备案,全行业总资产为284.25亿元,同比增长 45%。以场外期权业务为例,1-9月份,新增名义本金1774.85亿元,同比增长1842%。
虽然风险管理子公司的场外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但线下业务模式暴露出了交易成本较高、风险难以控制等问题。“推出综合业务平台,就是要充分利用交易所现有资源和独特优势,解决传统线下模式的痛点,帮助风险管理子公司壮大业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郑商所推出综合业务平台,有助于扩大风险管理子公司扩展业务范围,直观感受市场活跃度。”永安资本的景明哲说。他还认为,下游客户利用综合业务平台,还可得到更透明的价格和更多的选择。国贸启润资本的顾海峰认为,郑商所的综合业务平台有助于规范相关业务流程并降低违约风险。
针对郑商所场外业务的设计,参加培训的人员表示,基本上反映了线下交易的流程,并且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化。上海中期期货的赵志明和华泰长城资本的姚新萌认为,郑商所场外业务设计符合实际交易习惯,业务逻辑清晰完整,兼顾了市场多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促进了交易的便利化。鲁证期货的刘京认为,综合业务平台统一的流程和交易合同模板,便于机构间对冲风险。在问及是否会参与时,刘京表示:“作为相关业务人员,我希望公司能积极利用平台拓展客户。”姚新萌还建议,在业务开始阶段,考虑到资金成本问题,同业间的授信交易是理想交易类型。
相关参会人员表示,场外业务对于企业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套期保值的企业来说,灵活运用场外业务可以保证现货市场上的交易达成,改善基差,加强套期保值效果,从而把期货市场上的套期保值和现货市场上的现货交易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了交易者进行交易时的主动性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