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储铜事件余波未平、法国兴业银行事件心有余悸的情况下,谈论上海构建以股指期货为突破口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注定一开始就引来较大的争论。
讨论的焦点集中于,基础市场的风险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事实上,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不可避免地要开启崭新的风险管理事业,衍生品市场的应运而生尽管颇受争议,但似乎大势所趋。
广义的衍生品市场包括期货、选择权、掉期等衍生产品市场,从全球范围看,成交量以及对基础市场影响力最大的是商品期货市场与金融期货市场。目前,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已历经了十多年的发展,交易品种、交易规模、监管制度等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上海期货交易所已经提出了“建设成为一个在亚太地区以基础金属、贵金属、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为主的主要期货市场”的未来五年发展目标。而成立于2006年9月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至今仍未推出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
这意味着,国内金融期货市场目前仍是一片空白,尽管数年前国债期货一度进行过这方面的探索,但终以停止交易而宣告市场准备尚不成熟。在近两年里,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接受了各类讨论、修改、仿真交易等,市场不断地评估这个新品种的推出,将给基础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股市一路上涨时,股指期货被描述成洪水猛兽;在股市单边下跌时,股指期货仿佛变成了救命稻草。
不管怎样,运行接近20年的中国股票市场仍然谨慎地看待可能被深刻改变的游戏规则,这种忧虑有时甚至超出了市场需要的本身。因为在近两年时间里,境外金融期货市场已经悄然地影响着境内股票市场,一些境外资金娴熟地运用着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市场的期货工具,结合A股头寸(某些对指数影响力较大的权重股),开展各类跨市场套利。由于境内金融期货市场的缺位,这种来自于境外市场的风险,被转移到境内投资者的头上。
不可否认,国内股指期货的推出,可能为投机资金的套利操作提供更大的空间,这种操作对于普通投资者也许是一种伤害。而另一方面,股指期货能够对大盘指数起到稳定作用,对冲系统性风险,尤其是一些机构资金可以更加自如地应对市场的极端变化。
此时,市场需要评估的,是保持现在这种境内基础市场单一运行与境外基础市场与衍生品市场双轨运行的格局,还是让境内基础市场增添新的衍生工具,实现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
可以想见,未来的上海,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品市场也将跟随这些基础市场的全球化而不断更新,股指期货、利率期货、汇率期货等重要的衍生工具,在将来会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