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投资者在上海市财政证券公司营业部办理国债期货开户手续。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首开国债期货交易。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资料图片
1995年2月23日,晚十点。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交易大厅里,漆黑一片,寂静无声。
黑暗中,尉文渊一个人坐着。
半个小时,他想让自己静一静。
当天下午休市前8分钟,上交所突发一场"冲击波"。尉文渊刚刚做了一个决定,试图平息它的影响。
不过,这一影响难以平复:这一天,后来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为"大陆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名为"327国债事件"的风波,虽然没有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但是强烈伤害了中国人对金融创新的热情。由此,中国首个金融期货产品夭折。此后13年,中国没有再碰一碰金融期货。
13年过去,"327"事件已变成多个版本的传奇故事。事件的主人公多音讯全无,相关机构亦不愿再多谈及此事。大量真实情况掩埋于历史尘埃之下。今年5月,一位和上交所前总经理尉文渊关系密切、并知悉此事的人士接受本报采访,披露了诸多细节。
缘起
加息传言炒热"327国债"
"327"是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这只国债,定于1995年6月到期。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产品很少。据知情人回忆,上交所当初推出国债期货的目的,不在于期望市场有多好,当时尉文渊的想法就是"希望中国有金融衍生品这个东西",加上当时政府特别鼓励购买国债,国债的利率又相当固定,不会有多大风险,于是上交所就推出了国债期货。
对于327事件的发生,如今很多人都把事件的原因归结到中经开(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身上,认为他们使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取了"内幕消息",导致万国证券和其他投资者落入了陷阱。但是,知情人表示,实际上"327"事件的真正原因在于财政部加息。
据他介绍,在1994年春节前,"327"根本不是市场上的主流交易品种。但春节之后,"财政部要加息"的传言开始四处流传,"327"开始成为主力哄抬的对象。
他记得,当时财政部在原有9.5%的票面利率和预期12%
-15%保值贴补率上,又决定对这只国债补贴利息5%.尉文渊曾对他说,没有料到财政部会加息,更没有料到会加5%这么多。
"尉总跟我说,美国这样一个市场成熟的国家加息1个点,市场就会产生巨大变化,因此他们加息都是0.25个点或者0.5个点的往上加,而我们这个刚刚开始市场经济试验的国家,一下子加了5个点,市场自然承受不了。"知情人士说。(周鹏飞)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