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本周三,上交所发布《大宗交易专场业务指南》 (下称《指南》),引发当天股指反弹,券商板块尤为活跃,因为专场开设得以让券商获得一块新的业务,但次日券商股多跌回原地,反映出市场心态极为谨慎。
如果说,4月21日证监会发布大小非减持《指导意见》,是以行政规章的形式,那么,一个多月后上交所发布《指南》,则是希望通过“资格管理”来吸引和做大大宗交易市场。
首先,大宗交易由“一对一”变为“一对多”或“多对多”,交易标的股份可以一家“通吃”,也可以通过配售“分拆零卖”,无论是卖家(大小非)还是买家(有资格入场的机构投资者),专场开设后成交肯定会活跃许多。其次,大宗交易的各项费用(包括经手费,佣金、印花税等)都可以通过谈判灵活掌握,相信比二级市场直接抛售要低,大单交易尤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上交所希望通过建立资格管理制度,让市场非议颇多的“过桥”减持逐步透明化,进专场者除了交易所会员外(即券商),还包括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社保基金、QFII、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
设立大宗交易专场,券商自是受益者,尤其是那些拥有大客户(卖方和买方)的券商,以及现金充沛的上市券商。而一旦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开出,“券”的来源也有了一个合法渠道。从上交所5月27日发布《指南》,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5月28日称股指期货各项准备扎实推进,《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6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及媒体报道券商IPO有望6月开闸,相信这一切决不仅仅是巧合。
然而,市场最为关心的还是,大宗交易专场的开辟能否缓解大小非减持的压力。有一点颇值得注意,《指南》规定:“大宗交易不纳入交易所即时行情和指数的计算,成交量在大宗交易结束后计入该证券成交总量。”即“计量不计价”,成交量是要的,成交价格高低不影响大盘指数。在笔者看来,这一做法很可能起到“助涨助跌”的作用,若大宗交易价格高于其二级市场股价,该股就能越走越强;反之,则会拉低二级市场股价。而据统计,在4月22日至5月底成交的近100宗大宗交易中,绝大多数均以跌停板成交,当然这是专场开设前的情形,如果专场开设后也是如此,就颇有些不妙了。记得股权分置改革前,两交易所也开辟过法人股专场,还一度被人称作C股市场,因害怕法人股变相上市引发股指大跌,最后不了了之。当然,那是在法人股暂不上市前提下,希望为之开辟一相对隔离的流通渠道,现在进专场的却是拥有合法流通权的解禁股,只是害怕解禁股太多冲击大盘,不得已而“人为隔离”,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还有一点需引起关注,鉴于国企大盘股多集中在上海股市上市,从上交所对合格投资者的资产规模分析,大宗交易专场很可能主要针对国有股大小非。因为一则国资管辖的大小非通常不大敢在专场之外违规减持(虽然中石化旗下某下属公司已经上了违规交易黑名单),国有股若违规,媒体再一曝光,相信对相关官员的仕途会有影响。二则国有股数额巨大,唯有专场的大投资人才能对付得了。由此我们能否推测,大宗交易专场的设立,是为了国有股大小非即将减持提前准备呢?
大小非问题是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症结,这在业内已形成共识。短短一个多月,从证监会的《指导意见》,到两交易所的减持指引,本周又有上交所的专场指南,以及深交所的减持了望台,等等,可谓想尽了办法,但市场还是弱势不改。可见解决大小非问题的政策设计主要不在证券监管部门,而在大小非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各级国资委。什么时候国资委就大小非长期持有问题拿出实施细则,股市才能真正走强。
◆财务分析专家 贺宛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