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商业银行是高房价的幕后推手
地王再现京城,令国人哗然。财大气粗的央企一掷亿金,为已经高居不下的房地产市场再添了一把干柴,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地王的出现,有着内在的经济冲动,当拍卖槌落下,北京市政府就在一天之内获得了143.5亿元土地收入,而央企则通过这种“攻城略地”的战役,牢牢地占领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制高点。那么,商业银行在这中间又担当了何种角色?
面对雄起的地王,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它的出现,其实有着坚实的市场基础。地王不是脱离市场现实、飘浮在空中的一个“太虚幻景”,而是由不断走高的房地产市场一步步垒起来的。而我国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会形成今天的乱象,银行信贷的支持显然“功不可没”。
去年,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执行,银行信贷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全年接近10万亿元的信贷规模,相当于过往三四年的新增量。在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么多的信贷是不可能为实体经济所消化的,因此它们的流向一直受到怀疑。尽管金融监管当局一再强调严禁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其实只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否则,大规模的信贷资金就成了空中楼阁。
最近一二十年来,我国的银行储蓄一直快速增长,仅以今年2月的数据来说,据人民银行网站公布,到当月底,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已经达到6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4.97%。如此高的巨额存款放在商业银行,给它们带来的不完全是“利好”,而且是沉重的利息支付压力,商业银行只有把这些存款贷出去,才能赚到存贷利息差之间的利润。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何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却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我国推出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的本意是为了扶持困难重重的中小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但实际的情况是,真正投向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在近10万亿信贷规模中只占10%左右的比例。因为中小企业的运营不够稳定,向它们放贷虽然满足了政策的一时之需,却给信贷资金带来了很大的风险。相比之下,房地产市场由于其可靠的增长性,已经成了一条相对安全的放贷渠道。因此,当货币政策开始宽松的时候,特别是当国家政策在2008年底一度曾经产生了扶持房地产市场需要的时候,商业银行向房地产开发商放贷,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房地产市场成了一条安全性最好的银行信贷渠道,它给出的信号是很丰富的。从深层次来说,它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外贸受阻,内需不活,银行缺少能够有效消化其不断增长的存款压力的放贷通道。而更为严重的是,这一情况说明,房地产市场已经“成功”地绑架了中国经济,它不仅使地方政府可以无视中央政府的市场调控决策,不仅使央企可以继续肆无忌惮地争当地王,而且也使商业银行心甘情愿地与房地产开发商站在一起,成为它们有力的支持者。
很显然,要改变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状况,可取之道是加强金融监管,从源头上切断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可以想见,即使央企成为地王的所用资金完全是自创利润,没有用商业银行的一分信贷资金,但是,当银行信贷真正放弃了对房地产市场的介入,那么,房地产市场自然无力支撑目前的高位,地王也就失去了市场基础,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太虚幻景”。
但这样做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对银行信贷采取强制手段加以监管也许不难做到,但是,银行高居不下的储蓄资金如何寻找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放贷渠道,却不是政府的强制手段能够奏效的。由此可见,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决不能仅仅围绕这一个市场来开药方,而是需要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使我国经济能够得到均衡发展,让银行能够寻找到多方向的投资渠道,有条件摆脱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这样,房地产市场也就可以渐渐回归理性,成为一个既能解决绝大多数民众安居问题,又能让部分投资者进行房产投资的市场。(中国青年报)
没有高房价 楼市一样有春天
两会前夕,就在温总理聆听网友心声、感慨房价涨得太快、坦言“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时,不识时务的楼市依然笙歌艳舞,房价依然涨得如火如荼,即便此前已经出台了“国四条”“国11条”等一系列针对楼市的调控政策,却并没有让房地产市场产生多大的涟漪——地王依旧、房价依旧、买房者依旧。难怪住建部部长姜伟新会无奈地表示,“中国在未来20年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
于是,一如市场预期,继“国四条”“国11条”之后,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再次祭出19条土地调控新政,明确规定开发商的竞买保证金最少两成、一个月内付清地价50%、囤地开发商将被“冻结”……剑之所指,依然是信马由缰的高房价。
说来好笑,有关楼市的争议、房子的是非,翻来覆去,覆去翻来,归结起来其实就两个字——房价。这个已成为全民公敌的名词被掺杂了太多复杂的感情因素,以至于整个房地产行业在人民大众眼中,简直就是让人咬牙切齿的代名词,这是行业的悲哀,更是人民的不幸。
高房价已然成为大部分老百姓心中不可言说的痛,更成为“绑架”大部分首次置业者的枷锁。同时,高房价更像一座海市蜃楼,成为随时可能崩塌的隐患。当迪拜世界轰然倒塌,当英美等国股市因迪拜世界的破灭而下跌,当迪拜留给城市一个满目疮痍的建筑工地的时候,高房价产生的泡沫犹如潘多拉的魔盒,引发一连串的连锁效应。大洋彼岸的现状让我们在持续的狂欢中保持审慎的清醒——楼市的持续繁荣不能依靠高房价支撑。
因此,中央政府要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信心和决心值得鼓励。回首三个月以来,包括“国四条”“国11条”和“国19条”在内,中央各方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总体已不少,政策折射决心,公众则更乐见决心之下的作为。
就算没有高房价,楼市也一样会有春天。(东南快报)
叶檀:央企“地王”与二次房改又推动房价上涨
3月15日,媒体报道二次房改列入人大正式议案。同一天,北京举行两会后首场拍卖。推出的六宗地块中,三宗被国企高价拿走,并创下三次拍地新纪录。有人认为,这是央企给房改迎面的一个大耳光,其实不然,央企地王倒是与二次房改交相呼应。
人大代表提议的二次房改,并非意在抑制商品房尤其是高档商品房价,而是由政府解决低收入人群与夹心层的住房需求,从而放开商品房价。
政策核心是三三制——三种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三种住房制度指的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制度、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针对高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体制。而相应的三类供地方式也分别为:政府划拨方式供地、“四定两竞”招标用地和商品房的“招拍挂”方式供地。三支队伍则是政府和民间非营利公益性建房机构及建筑开发商共同参与。由政府主导提供房屋住房服务,供应对象是占城镇人口60%左右的中等收入家庭。
这与新加坡模式如出一辙。所谓新加坡模式,即推行以政府分配为主、市场销售为辅的国民住房政策。在过去40多年里,新加坡政府共兴建了将近百万套组屋,使大约84%的国民住进了组屋。87%的低收入家庭拥有自己的组屋,其中大多为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的三室一厅住房,而租住一居室或两居室组屋的低收入家庭仅有大约11%。
在政府建设保障型住房后,高档商品房市场将更加开放,价格会更高,因为地方政府必须通过更少的土地获得更多的溢价。以新加坡论,对商品房市场彻底放开,其商品房价格高于保障性住房价格9倍。2007年,美国楼市崩溃,海外资金加速从欧美流入亚洲市场,新加坡地产业成为热火朝天的一年,房价全年升幅逾24%,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央企打的算盘是,赶紧跑马圈地,而后以地王之身推动楼王诞生,全面掌控利润最丰厚的高端商品房住宅市场。央企地王诞生与二次房改是互为因果的循环链条,是央企垄断利润在房地产领域进一步放大的结果。
央企地王更是行政化的信贷市场与行政化的银行体系的畸形投射。
就社会资源占有量而言,央企是中国最大的利益集团。央企屡拿地王,证明央企第一不缺资金,第二并非中国经济定海神针,第三是推高房地产市场的最大推手。央企需要改制成本的高论、低息信贷向央企倾斜的做法,不外乎为央企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寻求解释,根本站不住脚。从金融到烟草,从中海到中粮,各行各业的央企“非主业投资泛滥”说明央企并无核心竞争力,说明央企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资产价格上涨,他们是中国信贷与资产泡沫的推动者,而不是实体经济的定海神针。
2004年,169家央企中有八成的企业都涉足房地产,国资委于04年6月通报,决定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等五家企业整合央企的房地产资源。如今,相关数据显示,在目前的128家央企中,超过半数以上涉足房地产,其中多数属于超越主业经营范围越界进入。
由于可以获得垄断收益与优惠利率信贷,央企对于成本感受钝化。目前信贷紧缩,央企还能获得优惠利率,而绝大部分民企不仅被取消了优惠利率,甚至无法贷到款,不得不向年息60%以上的民间信贷求助。央企还能够获得垄断红利,1994年后央企的税后利润不再上缴中央财政。虽然这两年央企开始进行国有资产预算,但红利在央企系统里打转。
不仅如此,央企大多有子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市,只要通过重组整合概念就能在股市圈钱。2009年最典型的重组股就有军工概念股,包括大飞机、航空、兵器装备股,如受益于兵器工业集团内部整合加速的中兵光电、新华光等个股一度成为市场宠儿。又如银河动力,去年业绩扭亏,股价超过20元,静态市盈达到1182倍。该股走牛的原因是军工概念,其实际控制人已变更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拟更名“中兵红箭”。看看,只要改个上市公司名字、炒作概念,只要划归军工门下,就能够获得上千倍的市盈率,如此之多的闲钱,不拿来圈地难道等着发霉?
央企涉足房地产越深,房地产泡沫越大,中国经济就越危险。两会期间,一些主业并非房地产的央企负责人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作为国有资产的直接负责人,保持国有资产的持续升值和盈利是“职责所在”,使用自有资金进入利润率更高的房地产行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符合市场规律。
一旦房地产市场不可避免地下调,央企将拖累中国经济陷入灭顶之灾。中国银行业改革代价巨大,剥离了2.8万亿不良资产,组建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动用巨额外汇储备向四大银行注资。银行业坏帐大多来源于行政、国企贷款。现在,新一轮坏帐风险昭然若揭。
如果所有的央企都依靠房地产保值增值,足以说明央企对于中国经济的作用存在于人们的想像,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注:回到家,发现今天在每日经济新闻的专栏忘了发回邮箱。明天补上。内容是对于国资委4万亿没有一分钱进入楼市的驳斥。
下午与一老朋友、企业家交流,他认为中国处于好时机,令人担忧的是央企的垄断,与大规模的腐败。
中国经济领域是否足协化了?
正龙拍虎,为了一张虎照四处得瑟,而现实是,有11只东北饿死了,泡成了虎骨酒。
三聚氰胺严惩不够,后果显现,山西疫苗事件,疑似导致近百儿童死残。如果属实,属图财害命。(365地产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