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伴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一些城市的楼市竟然顽强地“暖”了起来。对此一些媒体的报道采取了妖魔化的方式,如《温州炒房团南京砸一个亿》、《杭州楼市诡异回暖,六成买家来自温州》等。对于市场行为和市场变化,我们应该有更客观的解读,而不应该过分道德化甚至妖魔化。
首先是不要对房价涨跌妖魔化。在我们国家,商品房是一种执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也就是说,价格的涨跌全由市场决定。从各级政府的角度来说,出于对市场经济本身的尊重,从国家到地方,没有哪一个政府敢说房价该涨还是该跌。即使是在房价大幅上涨的去年,政府也只是提出,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同时,从调控措施来看,各级政府也只能在政府的授权范围内进行调控,比如说调控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而不能直接对价格进行规定。也就是说,政策调控的权力在于政府,房价涨跌的权力在市场。不管是把房价上涨描述为少数人操纵,抑或描述成政府不作为,都忽略了商品房的市场化属性。
其次是不要对房产投资妖魔化。从中国的媒体到中国的百姓,都喜欢把不用于自住的房产投资称为炒楼。在很多人的眼里,炒楼者几乎成了人民公敌。可是,中国并没有哪条法律认定投资房产是种不正当行为。同时,随着中国贫富分化的加剧,有钱人的闲钱也要找个安全增值的出路。据招商银行(16.44,0.14,0.86%)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调查发布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不包括房产和企业价值)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30万人,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同期全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40.37%。财富如此集中,而投资渠道又屈指可数,大家不投资房产,又能做什么呢?大家同为国家公民,只要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事,就不应该有一群人总在指责另一群人。
同时,我们尤其不应对房产投资的地域人群妖魔化。这些年来,一说起炒楼,大家言必称温州,在很多关于楼市上涨的报道中,媒体甚至会去估算有多少买家来自温州。这种做法,除了挑起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误会和仇恨,没有任何正面的价值。温州人确实爱买房,这不过是因为温州人对财富的嗅觉更灵敏,温州人的投资偏好更激进,这种行为,和温州人在改革开放之初,跑到全国各地修鞋、开发廊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把房价上涨归罪于温州人炒楼,这是对温州人极大的不公。
当然,我们反对对楼市涨跌进行妖魔化解读,但也要反思妖魔化解读的根源。为什么大家痛恨房价上涨?归根到底,是一群人觉得另一群人的行为让自己失去了买房的机会。其实,不仅是中国有人这样想,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误会。在几天前的《悉尼先驱报》上,就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劝澳大利亚人不要那么热衷买房,因为“爸爸妈妈”热衷买房,会让他们的孩子越来越买不起房。当然,会有多少“爸爸妈妈”听从这番劝告,那就说不好了。
可见,有人有多套房,而有人买不起房,不是一国独有的现象。这种失衡应该通过市场重组予以解决,也就是说,政府通过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来保障人们的居住权,而不是通过干预市场来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