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这三个月的日子,他们最难熬,有人形容说,连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买家方小同:
这次还能不能
侥幸脱身?
方小同,男,34岁,杭州男人。在杭州未婚男青年中,很少有像方小同这样在投资方面如此上心的。方小同谦虚地说,意识还是落后了点,如果动手更早些,目前状况将大不一样。
前五年,方小同倒腾了一套房子小有斩获。论真正意义上的“操作”还是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事。
9月上旬,卖出城北假山路“蓝色霞湾”三室两厅135平方米,每平方米单价1.4万元。
9月,随即买入钱塘江南岸“盛元慧谷”一线江景,每平方米1.3万元。
12月初,卖出“盛元慧谷”,每平方米1.8万元。
12月底,买入“白金海岸”,每平方米1.95万元。
“盛元慧谷”和“白金海岸”的这次倒手似乎有点说头:从地段来说,“盛元慧谷”属于一桥板块,江面更为开阔;而“白金海岸”在一桥与四桥之间,更接近滨江区政府,各有千秋。从格局来说,“盛元慧谷”精装修,但户型设计似乎不如“白金海岸”来得实惠……
“错了错了。”方小同说,其实那次倒手根本没想那么多。
“看房5年,我觉得现在的价位根本不正常。每次买房都感觉要被套牢,非常焦虑;每次卖房,则心生侥幸脱身的轻松”。但是,去年12月,卖房之后,轻松的心情没持续几天,看着身边众人都赶着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前疯狂下单,他又焦虑了。这次在犹豫中再度出手,纯属“恐慌性买入”。
时隔三月,白金海岸的价格略有上升,但是方小同一点都高兴不起来。非自住型用房,买入就是为了卖出,他担心,如果这泡泡越吹越大,吓跑了“最后一棒”,炒房炒成房东,那每月四五千的按揭可怎么办呢。
中介姚金印:
现在很多人买房子
是为保值
这几天,中原地产顾问姚金印很忙碌。一个客户想要买山水人家的房子,但是一连看了两套房子,房东的态度都很牛,不肯降价,其中一个房东甚至还要涨价。“到底是房东疯了还是购房者疯了?”
今年1月初,记者曾经采访过姚金印。那段时间,伴随着二手房交易税费优惠减免政策停止,杭州二手楼市陡然直下,姚金印突然发现手头的客户都消失了。“你想,一套总价100万的房子,税费加上中介费,2009年只要3万元左右,2010年得多付5万元以上,这个差额一般人心理上很难接受。”姚金印的判断是:这个过程大概要3个月时间,到时候购房者应该能接受这个现状了。
杭州二手房市场的回暖果然如他所判断。虽然春节期间二手楼市成交量连续吞鸭蛋,但是3月8日杭州二手房成交量突破100套后,最近两周的日成交量基本都稳定在百来套,基本与去年12月底的成交情况持平。
姚金印说,现在他每天能接到四五个咨询看房的电话,周末的时候,看房的客户特别多。
在他看来,今年的楼市不会像2009年那么热,但应该会比2008年的情况要好,而且今年通货膨胀预期明显,很多人觉得买房子相对比较保值。
这三个月,赵阳(化名)神经紧张。捧在手里的楼盘,是个宝还是个套,谁心里也没底。
每天一上班,他就干两件事:上网看新闻(当然是与房产有关的);查看营业部的咨询电话数量。这是他们决定什么时候开盘,开盘价定多少的主要依据。
这个楼盘今年1月上旬开盘,正是楼市出现拐点之后。
“开盘前一个月,销售员手上的客户比例达1:4、1:5,就是说一套房子有四五个人要。”可等到开盘前夕再做回访,情势急转直下,“很多人都不想买了。”赵阳紧急调整,原本打算开一幢楼的(300多套房),后来只开了一个单元(约100套),“就怕推得太多,卖不掉,人家对你印象就不好了。”楼盘价也是开盘前一两天定的,不高不低,16000元,“原本还想再提高点的。”
春节期间,杭州楼市出现“冰冻”,零成交。但赵阳对这个消息不敏感。“过年是传统的楼市淡季,加上政府刚刚出台调整政策,买的人自然少了。”
真正让他担心的是政府的态度。“中国的房地产是政策市场。两会针对高房价的议案那么多,万一政府真的痛下杀手……比如只要取消按揭,房价立马就会下来……”
3月初,两会开幕了,赵阳的弦绷紧了。每天看新闻。“你注意了吗?政府说的是‘遏止房价过快上涨’,用的是‘遏止’这个词,不是‘打击’!”敏感的赵阳从这个词判断:2010年,楼市不会大跌。
果然,两会后一个星期,营业部反馈的信息显示:看房的人明显多了!
赵阳他们立即再次推盘。这次推了200多套房子,销售情况不错。不过价格还是定在16000元左右。“虽然政府没有说打压,但控制房价的意图很明显。这个时候如果抬高房价,不是逆流而上,成为被打击的对象吗?”
我们总以为,2009年房价爆涨,开发商最开心。可赵阳说其实他们很纠结。一方面,爆涨透支了购买力,另一方面,“房价这么涨,社会压力太大了。”两会之后北京立即爆出“地王”,“这对我们很不利,万一政府一狠心,加息,大家日子又不好过了。”房价不要跌,慢慢涨,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2010年的楼市会怎么走,赵阳说还要再看看。“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楼市肯定不会像2008年那样大跌,3月底行情已经开始好起来了!”
(本报记者 徐叔竞 肖菁 俞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