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两会期间有关房地产提案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同时,物业税是否征收的讨论更升级为白热化,使楼市绷紧一根弦。
拥护者认为,开征物业税会使房产持有成本增加,抑制新房市场里的投机性购买行为,从而降低房价;反对者认为,征收物业税不仅无益于降低房价,甚至有可能使"房奴"升级为"税奴"。
专业人士表示,物业税坎坷的历程发展至此,大致将会出现四种可能:一是搞成了,二是搞不成,三是最终转嫁到买房人身上,四是物业税变种为资源占有税。
正方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是物业税开征的坚决拥护者,正是他提交了《关于抓紧研究、准备出台物业税(房地产税)的提案》。提案指出,中国开征物业税既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稳定的不动产税收,还可抑制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泡沫,从而改变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虚高的问题。
物业税是财产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所有者每年交纳一定税款,而应缴纳的税值会随着不动产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物业税改革的大体框架是,将现行的土地出让金、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税费合并,转化为房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并使物业税的总体规模与之保持基本相当。
2010年初,从接近国家税务总局的渠道传出,税务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开展房地产模拟评税。这被舆论解读成物业税"空转"将推广至全国,物业税开征步伐将大大加快。
拥护方表示,开征物业税会使房产持有成本增加,抑制新房市场里的投机性购买行为,而拥有多套房产者也可能因此而转让房产,增加二手房源。一手房和二手房市场同时进行,房价自然会向合理的水平回归。
拥护方人士斩钉截铁:"一旦开征物业税,房价肯定会下降。"只是,物业税将导致房子出现"平买贵用"的局面。在香港,买得起房子不一定养得起房子,因为物业税就是很大的一部分,物业费也很高,亮相加起来,很难承受,一些人最后不得不变卖掉。
为了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不增加他们的住房成本,包括贾康在内的拥护者建议,如果确定是居民第一套自住房,也可以考虑永不征收物业税。
反方关于物业税,反对者的声音更加强烈。就某网站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反征派占多数。
反对者认为,附着在房地产上的税费重重叠叠,从未起到过抑制房价的作用。凭什么说,物业税就一定能够抑制房价?
反对者还说,购房者已经不堪重负,难道还要让再被榨取一次吗?
房地产人士则更是放言,"物业税一百年也开整不了"、"开征物业税,就像小孩在过家家"。典型如房地产专家董藩。他曾经在会议和论坛上多次表示,开征住宅物业税,十年内没有出路。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征收物业税基本上很难实现。"如果按面积来征,第一套房子不征,按第二套房子征。如果一套房子300平方米就不征了,两套房子加起来300平方米就得征,显然不公平;如果按套数来征,一个家庭有两套房子,会出现有人利用假离婚等办法避税的现象。套型大的征,套型小的不征?现在许多城市有'城中村',房子不值钱但是面积很大,有的业主可能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物业税当然就征不上来;按照人均面积征行不行?问题会出现在户口,有人会在户口本上的家庭成员做文章;按容积率来征,容积率低该交,也愿意交,那住平房的人呢?说到底,物业税在征收环节操作起来太难了。"综观全球,征收物业税的目的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为了提高土地和房产的使用效率,防止各类投机行为,如韩国、法国等;第二类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源,改善公共福利,如美国、加拿大等。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征收物业税的目的综合了上述二类,兼而有之,如日本、香港特区等。
在加拿大温哥华生活了多年的地产人士刘畅对本刊记者提及温哥华的物业税时表示:"在温哥华,很多人被赶出一个生活条件很好的区域。比如,如果我是一个残疾人,父母给我留了一套房子和一笔存款,我仅拿着利息就能够继续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但是,有了物业税之后,我每年要交税,而且越交越高,最后被赶出这个区域,因为我交不起物业税了。中国如果按这个方式去交,一定也是这个结果。物业税是把民间财富集中到政府手里,丧失财富的一定是老百姓。在国外,物业税是加速贫富悬殊最首要的因素。对有钱人的影响不会太大,真正影响的是中产阶级。"湘江伟业董事长方明理也持有同样的看法,"用物业税来调节房价,这是一个误区。在可预见的未来,基本上没有可征收的可能性。不管什么税,有多大的作用,取决于市场的供需。如果市场上是严重的供不应求,用什么样的税收措施都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税收政策跟市场供求是相联系的。在未来几年内,商品房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为房价高了,大家都在喊打、收紧信贷、打击囤地等,这些政策都是对的,如果不能够很好地预测和解决土地供应问题,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打得越厉害,明后年的供应量就会越少。所有的税收政策都会成为房价上涨的动因,因为卖方都会转移到买方的身上,'羊毛出在羊身上'。"
转嫁买房人?
遏制高房价,政府频频出拳。物业税开征的风声扫过房地产辐射的各个角落,敏感的买房人马上作出反应,"如果税收加到购买者身上,那么就会加重购买者的负担"。果真如此,酝酿中的物业税就并未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
地方政府通过卖地获取财政收入,开发商频繁涨价谋取利润,投资客转手套现获得高溢价。业内人士称,在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后,物业税的成本或将最终又被转嫁至买家或承租者,到时候恐怕会是租房的人更苦,买房的人更难,物业税调控楼价的结果没有发生,却打击了整个房地产市场,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居住成本。
常有网友义愤填膺:加息和加收物业税,谁最倒霉?答案很明显,谁看见卖房的和出租房的亲自交税了?这些最终都会算在买房人和住房人的头上,现在银行和地产是在把所有中国人往房地产这个大圈套中趋赶!
物业税并非万能,如果认为物业税"百利而无一弊",恐怕有些过于乐观。在美国,物业税也并未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正如二手房交易税转嫁到买房人身上,物业税也可能让买房人承担,一切皆有可能。
不少人质疑,国家征收物业税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于房地产调控作用则太过间接,无异于隔靴搔痒。但,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不能更好地为民带来福利和福祉,那大可不必迷恋物业税,因为,它就是一个"传说"。
不管怎样,作为遏制房价的利器,开征物业税,已经开始让手里持有多套房的投资客们紧张了。因物业税是对物业的持有环节征税,且对多套房可能多征。"如果真的开征物业税,我在北京华贸城的投资收益就会下降,但也说不定,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一位投资了华贸城新盘的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事实上,一些嗅觉敏感的投资客已黯然"离场",或挂牌中介,或托朋友转手。当然,仍有不少执着的炒房客不愿离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正琢磨着适应市场变化的"如意小算盘"。
变种此前有专家称:"物业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空间资源占有税或者保有税,早点征收,早点避免资源浪费!"早些时候,当"物业税"概念开始植入百姓大脑时,很多人就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税种,更有人将物业税和物业公司联系起来。但是,如果把物业税改名为"资源税",那便一目了然了。
资源税,即按家庭人均占有的资源量,进行逐级征税。比如,设定人均拥有住宅建筑面积30平米为起征点,达不到这个面积免征;同一家庭名下拥有多套住宅的,按总面积和总人口,对超出部分进行征收。
其实,物业税就是对不动产占有课征的财产税,只是各国对保有税的称呼不尽相同。比如,奥地利、波兰称"不动产税";德国、美国、智利等称"财产税";新西兰、英国、马来西亚等称"地方税";香港则直接称"物业税"。虽然称呼不同,但都是地方独立税种,也是比较成熟的税种。
谁占有就要付出代价。资源占有税可以促进消费者的节约意识,不再轻易囤积过多的房产。征收时比较简单,在登记产权时收取,交清后方给产权。对那些拒交纳资源使用税,又居住大房子的家庭,双倍从收益里扣。
但是,既然收了所谓的资源占有税,就要建基本的保障房,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卫生等服务机构的建设等。"富人买了N套房,买了大别墅,在承认他们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不可否认,他们也侵占了不少其他公民应有的资源。"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因此,不管是物业税还是资源占有税,不能当成凡是有房产的人都普遍征收的一种税,而是要起到调节贫富差距、补偿弱势群体的一个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表现富人阶层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度量。
试想,把物业税改名为资源占有税,就很容易让人清楚这个税的来历和用途,起码对目前的房地产乱象会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