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从2004年开始,除了2008年的短暂下跌外,内地房地产调控似乎始终处于越调越高的怪圈之中,以至于今年在地王效应的助推下,投资投机资金仍敢与政策博弈,房价继续暴涨,引发新一轮调控出台。
仔细观察此轮调控,与之前均有大不同,比如差别化信贷、保障性住房、土地招拍挂改革、以及房产消费税、保有税的提出,其中均暗含住房公共政策回归、经济结构调整乃至财政税收调整之意,只不过,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些政策,虽然不少属于老调重提,但类似于首套、二套、三套房贷规定,实属历史罕见,因此,在很多人看来,这才是一剂真正的“猛药”。成效究竟几何,仍有待市场检验。有一点不能忽略的就是,中国房地产是一个政策市。这种特性,也就决定了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赋予更多受“约束”的权利。而这种“约束”,更多表现在政府对它的理性掌控之中。
特约楼市评论员 钟振强
近期“新国十条”出台,重点打击投资需求,“抑制异地购房”在打击投资需求的同时,也影响到一线城市中因购买力所限转向二线城市购房自住的刚性需求;新政要求“第二套房首付50%”,旨在提高投资需求的成本和门槛,实际上改善需求也受此约束,但因改善需求人群的支付力较强,公积金存缴比例较大,还可通过原来住房的出售或出租变现减轻首付和供款压力,因此新政对改善型需求影响有限,但也不排除部分改善需求会因观望而滞后购房;对首次置业的刚性需求来说,虽然90平米以上比90平米以下的户型首付多10%,但可通过购置90平米以下户型来规避首付压力,因此,这类刚性需求将不会受很大影响。
从新政调控导向来看,其重点仍是抑制投资需求,引导产品结构合理化,并非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打击。对房价高企的一线城市而言,可以通过这次调控达到稳定房价的目的;对于大部分二线城市来说,房地产业尚在发展阶段,房价尚在较低位或在合理区间内,中长期发展前景仍然乐观。
从去年第四季度“国11条”开始,大部分刚性需求因观望而积聚,开发商亦放缓推盘节奏,积累的供应量预计在5月前后集中上市,“伏久者,飞必高”,积聚已久的供、求在“五一”和开盘优惠刺激下,很可能集中释放使成交量增加,正如去年的楼市“小阳春”。东莞房价一直较平稳,且因地价、建造成本等均呈上涨趋势,房价下调空间不大,预计房价总体上基本平稳(不排除个别楼盘因资金紧缺,存在适度加大优惠幅度出货的可能)。
不能忽略的是,“新国十条”中提出“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即将在2010年7月底前出台,表明新政调控市场产品结构的导向。要解决保障住房的供应,市场化是必由之路。虽然保障住房开发利润低,但因需求庞大,具有规模效应,其盈利模式是低风险下“低利润率×大规模”,因此保障房市场化是可行的,若能从土地出让、金融、税费等方面逐步完善保障房的配套政策和操作机制,则保障房市场化指日可待,从而通过市场化解决保障房供应,使房地产行业产品结构更完整,市场化程度更高,调控压力就有望逐步减小。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将随政策的完善朝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