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然而,社会各方在对楼市调控拍手称快的同时,一些细心的市场人士已经发现了此次政策调控的隐忧。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政策需要适时而出,实施也需宏观内外部环境的配合,只有这样政策才能保证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有效性。但此次政策的出台似乎有些生不逢时。
从国内经济角度来说,房地产向来被认为是拉动投资与消费两大经济马车的重要引擎,并关系到众多行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每次调控房地产都是审慎而行。此次也并不例外,早在政策出台前,国家已经对本次调控定下基调,就是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投机需求,打击捂盘囤地,保证楼市良性健康发展。换句话说,国家对楼市的调控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不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大的伤害。
政策力度的大小是针对楼市泡沫的多少而定的,此次政策的严厉正说明国家关注到了楼市的泡沫风险,欲把泡沫消灭在萌芽阶段,避免泡沫破裂、楼市崩盘,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即此举是为保护楼市。因此,我们决不能误读国家的政策调控意图。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此次政策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二套房首付50%,三套房基本拒绝放贷。言外之意,一个家庭只需拥有一套住房。至此,中国在98年房改距今12年后又让房地产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同时,用房产保有税来取代需要立法才能出台的物业税,来震慑市场。
接踵而来的政策其实暴露了国家此次调控楼市的心态,那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把房价打压下来,在楼市和实体经济没有真正被伤及之前,把房价调整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减少楼市泡沫。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控制了通胀与信贷风险,又不影响GDP增长,做到两全其美。至于是房价持续上涨的根源,连我们市场人士都看得懂,管理层自然比我们清楚得多。但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远水怎能解近渴?不要说土地制度,就连保有税这个不需立法税种的出台都需要时间。但泡沫的消除又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所以国家只能不管不顾市场规律,而通过政策手段强行向市场施压。
然而,从楼市近期表现来看,国家的政策效果并没有预期的明显。虽然市场对政策极为敏感,政策出台后新房与二手房市场成交量锐减,但新房价格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而仅仅是小幅打折。前几天,恒大地产用旗下全国楼盘8.5折的噱头吸引市场眼球,但最终被披露原来只是场秀。北京新房均价下降8000元/平也成了真实的谎言。各大地产商面面相觑,绝口不提降价,究其原因就是开发商手中有充足的现金流。楼市大嘴任志强就坦言:开发商足够撑上一年不降价。
二手房方面,除北京、深圳部分地区出现明显下跌外,其他地区大都按兵不动。更多表现为卖家的价格松动和议价空间加大。前期炒房客狂甩楼盘对市场的冲击效应正在减小。但买卖双方在价格上的僵持是以牺牲交易量为代价的,其结果是二手楼市极度低迷,部分中介入不敷出,面临大幅裁员甚至关门倒闭。
房价并未降,股价已先行。近期国内A股在地产股的带动下出现暴跌,短短数日,大盘从3100点跌至2600附近,跌幅高达16%,且仍未有明显启稳迹象。受到地产股的拖累,银行股也出现大幅下跌。长此下去,股市的融资功能恐消失殆尽,农行IPO就将面临考验。
我们再来看土地市场,全国各地土地市场在急速降温,不但地王不再,而且开发商拿低速度明显见慢。原本拒绝降价所导致的低成交量使得资金回笼速度大幅放缓,更何况在看不清市场时,手中持有足够现金才是明智选择。但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存度仍在,土地出让速度的放慢势必影响地方政府的收入。
与此同时,从2008年底国家推出4万亿救市政策以来,国家及地方财政耗费极大,这一点从国家与地方不断发行的国债就可见一斑。有数据表明,2009年是建国以来财政赤字最高的一年,达到9500亿,占当年GDP的约3%,而在10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财政赤字一直控制在2000至3000亿元的规模。此外高盛近期的一份报告指出,截至09底中国政府总负债为15.7万亿元,约占2009年GDP的48%。其中,中央政府国债占GDP的20%,地方政府债占GDP的23%。
今年的投资增度并没有明显放缓,而持续的低收入高支出会导致国家与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过度依靠发行国债又将会增加财政风险,可见中国未来的财政收支面临两难选择。从10多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到今天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的金融危机中国财政支出的对比,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所付出的财政成本远大于10年前!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是中国经济转型缓慢,消费仍不能承接投资这驾马车继续领跑经济。因此,世界经和组织表示:已有迹象显示中国和巴西经济高增长势头即将终结。
因此不难看出,要想让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仍要依靠投资,就仍然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而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过度打压楼市将会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此外,外部经济形势也给中国楼市政策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一发不可收拾,同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也正在成为潜在威胁,这些因素足以把欧盟经济体拖下水。而希腊等国家获得财政援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承诺消减财政赤字,而在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的前提下,这一切只能通过减少支出来实现,而欧盟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欧盟消费的减少势必会伤害到中国的出口。
再来看美国,奥巴马在上任之初就提出了美国经济转型目标,要大力发展本国加工制造业,并使美国在5年内出口增加一倍。同时其经济发展的不平导致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一开始针对中国轮胎特保、钢铁倾销到现在逼迫人民币升值,这一切都是为了加速其本国经济转型。
无论是欧盟的财政赤字危机,还是美国经济的力图转型,都将直接冲击中国的出口贸易。而如果投资再受到伤害,仅仅靠消费这架新马车是很难完成担当经济增长大任的。从2009年中国的GDP增长8.7%的组成来看,投资拉动了8%,消费拉动了4.6%,而出口的负增长下拉3.9%。可见在出口这驾马车向后跑时,仍是投资在力挽狂澜,保证了经济增长。
通过我们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并非完全乐观,外部环境又极为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挤压资产泡沫、防控通胀与保持经济增长之间是矛盾的,鱼和熊掌二者很难兼得。如果前者是以牺牲后者为代价的,那么前者政策的实施能够进行就要打个问号了,同时政策的实施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打个比方,如果实体经济是一个人,房地产就好比是人身体中的一个脏器,现在它得了癌症,癌细胞急速增长,造成身体其他脏器发生并病变。现在要对房地产这个“器官”进行化疗,来挽救这个人的生命。但如果化疗在不断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人的身体就已经难以承受的话,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化疗还要不要进行下去。
事实上,我们并不应怀疑国家此次调控楼市的信心与决心,这一点从“国十条”中就可见一斑,其中在第一条中提到了两点: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次参与楼市调控的中央部委达到十个之多。二是建立了考核问责机制。这是此次政策调控有别于以往的最大区别!同时也是政策在制定中进步的表现。
但现在的问题是,政策调控的时点已经太难于把握了,如果让楼市调整一年以上之久,恐怕因此带来的投资消费下降,加上出口的不确定性是实体经济所不能承受的,并且这个风险国家也冒不起。同时在政策力度上,让房价下跌多少成了又一难题,前阶段对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商业银行最多可以承受房价下跌30%。但我们要知道,相比对调控目标的“精准打击”,对调控力度进行“精确把握”要难得多。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笔者感觉,此次楼市新政的执行力将受到全面考验。管理层在执行任何政策的过程中都要顾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综合权衡其利与弊。未来内外部宏观环境变数仍较多,种种因素都将影响政策执行的方向、力度和效果。2008年管理层对楼市态度的转向我们仍记忆犹新,希望今天的政策不会走过去的老路,在外部因素的冲击中难产或夭折,也让楼市真正服下管理层为它酿制已久的“政策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