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新一轮楼市新政“满月”。在这一个月内的多项调控影响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一、二手房成交量出现大幅下降,买方、卖方都出现了明显的观望情绪。一方是开发商手里不差钱,挺着不降;而另一方则是购房者很纠结,期盼着调控政策效果更显著,坚持不买等待降价。
目前,己出台新政的城市,北京:同一家庭只能在北京新购一套商品住房;暂停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认房不认贷。
上海一媒体报道,上海楼市调控细则最快将在本月公布。其中包括房产税征收办法。即如果符合征税条件,需按年支付相当于房产值0.8%的房产税,计税基础为评估价而非房产成交价。报道称,为尽快实现对住房保有环节征税,上海最终选定的方案是应用现有的房产税概念。初步草案将家庭人均面积作为是否征收房产税的重要依据。上海的方案将根据中国现有的房产税暂行条例,将持有多套住宅解释为经营行为,以便实现征税。对于已经出租的住房,并按时缴纳了房产税的购房者,将考虑不再重复计税。
从个人房贷的收紧,到整顿经济适用房市场;从北京“统一购房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到海南“十一条”等地方“新规”的集中亮相,近期来一条又一条的房市宏观调控措施,凸显出目前房市宏观调控措施的针对性越来越强。仔细研读近期来的诸多措施,包括各地出台的房产新政细则,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具体的措施都与今年出台的“国十一条”关系密切,在“国十一条”大框架下的各项细化的房市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如何?下滑的市场成交量给出了答案。
购房者在渴盼地方新政出台,闻得楼梯响不见佳人。一是更多的地方政府在观望。在诸多措施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眼熟”的政策,尤其是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等相关管理问题的规定,早已有之,此次“老生常谈”更多地是强调对以往政策的严格执行。此外,加强对土地增值税的征管,同样体现了这一点。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人们,以往很多政策的实施都已经被大打折扣。二是地方政府不情愿。不难看出,要想让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仍要依靠投资,就仍然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而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过度打压楼市将会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三是地方信心不足。我们并不应怀疑国家此次调控楼市的信心与决心,这一点从“国十条”中就可见一斑,其中在第一条中提到了两点: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次参与楼市调控的中央部委达到十个之多。二是建立了考核问责机制。这是此次政策调控有别于以往的最大区别!同时也是政策在制定中进步的表现。因为地方政府猜测短期调控难免国家随时改弦更张。
从楼市近期表现来看,国家的政策效果并没有预期的明显。虽然市场对政策极为敏感,政策出台后新房与二手房市场成交量锐减,但新房价格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而仅仅是小幅打折。前几天,恒大地产用旗下全国楼盘8.5折的噱头吸引市场眼球,但最终被披露原来只是场秀。北京新房均价下降8000元/平也成了真实的谎言。各大地产商面面相觑,绝口不提降价,究其原因就是开发商手中有充足的现金流。楼市大嘴任志强就坦言:开发商足够撑上一年不降价。
大多数地方房市新政未出台意欲何为?实际上因为地方政府不配合,或犹豫不决,或延误了国家新政的执行,使国家公信力大打折扣,乃至错过最佳时机,进一步增加了国家调控的难度,更危险的是,使调控致于流产的境地,进而影响到中国发展进程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高了中国经济的风险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