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房价上涨真的是解不开的结吗?笔者认为,目前各项调控措施已暂时压制住了投资性需求,但是要想实现房价理性回调,还要改变公众追求财富增长养成的对楼市强烈的投资冲动和习惯,切断公众投资对楼市的依赖。
尤其是近几年来,当现实一次次地摆在等待房价下跌而推迟购房的人们面前时,房价上涨就已经超出公众对房价走向的预期范围,而成为公众对楼市的近乎定性的认知和判断,进而全民投资住房意识的形成造成了对房价上涨的依赖。
这种依赖的可怕之处在于,当房价不涨到无人接盘、泡沫自动破灭的价位,就难以走出屡调屡涨的怪圈,房价会不断螺旋式上升,泡沫只会越积越大。而且,当调控触及到投资者自身利益的时候,这些市场主体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与政策博弈和对抗。
只要这种依赖、投资欲望不消失,在房价回调到一定价位后、或者是调控放松后,楼市投资之风就会卷土重来。因此,就算是未来房价能够如期下跌,也仅是楼市长期调控的一个开始。要防止房价报复性上涨,改变公众投资对房价上涨的依赖才是治本之策。
当住房成为一种可增值的投资品时,全民投资的意识就被唤醒。公众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就急于找寻一个高回报但风险低的投资品种和市场,股市的大幅起落让公众的热情为之燃烧而又冷却,而且要求投资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黄金保值能力强,但是增值能力差。
而住房市场符合公众的这一需求。没有哪个市场能像楼市这样高收益、低风险,没有哪项投资能像炒房这样不需要技术含量,同时迎合了开发商对利润的追逐。当投资房产成为公认的最容易、风险最低的赚钱方式时,炒房就成了最成功的投资方式,住房就成了众多投资品中的一朵“奇葩”,甚至不具有投资知识和经验的人都会从中大赚一笔。开发商利用投资者对房价的追涨心态和需求不断调价,形成一二手房价轮番上涨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资金寻找投资场所本无可厚非,但是选择住房这个具有民生性质的领域甚至泛滥就值得商榷。不但社会资源、资金向房地产市场集中,公众的焦点以及财富积聚、投资增值的重点也转移到住房上来。随着在楼市里获益的利益群体越来越大,赚钱的欲望就更为强烈,投机的氛围就越来越浓,房价只涨不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依赖,住房因此失去了本身意义,变成了资本的游戏。
就像一根弹簧一样,公众对住房强烈的投资冲动导致了房价上涨的惯性和反弹力很大。压到底以后,一旦力度放松就迅速反弹。在当前如此严厉的调控措施下,如果房价持续坚挺,准备入市的购房者的预期很可能就会发生转变,这也是我国楼市近些年来历次调控屡调屡涨的最重要的原因。
一般而言,楼市越先进入市场投资空间越大,越晚进入市场投资空间越小。最晚进入市场的自住型购房者成了房价炒高以后的最终接盘者。而开发商和投资者赚取的利益都是后来的购房者的成本。几轮投资过后,所有的房价上涨部分都转嫁到不再卖房子的自住型购房者身上。这些后来的购房者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财富最多,因而购买力也越来越弱,甚至被挤出市场。
楼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未来的购房人群能稳定进入的基础上,能够培育未来的购买力,目前这种先到者限制后来者的楼市利益分配模式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楼市就会因此积重难返,失去长期发展的后续动力。
由于成交量的持续下滑,现在市场上有不少关于调控政策是要继续收紧还是放松的猜测。笔者认为,这些调控措施并非临时性的,应该作为长期政策稳定下来。因为公众投资楼市的强烈欲望并不是压一压就能消失的。目前,投资性资金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转移充分说明了它们寻求机会的强烈,要避免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步一线城市的后尘。
挤出楼市泡沫的过程就是挤出投资、投机性需求的过程。这就要还原住房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本质,把房地产市场的功能定位从强调投资到强调消费、保障,使之不再成为一个集聚社会资金“造富”的场所,把打击投资、投机的调控政策长期稳定下来,改变公众投资对楼市过分依赖的习惯,作为楼市稳定发展的长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