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高海燕:调控要警惕“反预期”效应
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本轮房地产措施在经历了极短的应用周期就已经开始面临分化的解读,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
当下,市场还没有出现明显的降价局面,近期有关房地产调控的舆论开始出现杂音。有很多观点认为调控有可能“放松”。持此观点的人主要源自几个事实:温总理在天津讲话中提到了“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问题,应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国家发改委有研究人员放话“房产税三年内免谈”(事后被澄清);广州重庆等地地方版调控措施“温和”出台;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存在可能性,等等。
显然,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本轮房地产措施在经历了极短的应用周期并且还没有从根本上产生效力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面临分化的解读了。这只能证明房地产市场已经犯上了严重的政策依赖症,使其短时间内没有办法通过简单的市场机制调整到正常市场秩序和逻辑。这更加证明市场各方对政府调控房地产的真实态度和决心仍然充满疑虑,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唯有坚定调控措施和执行各项细则而不能有其它选择。
本轮房地产调控在原则上和机理上应该说与过去多轮调控有着本质的区别。政策动机并不完全是就房价而房价。调控房地产是与扩大国民收入、调整财富结构联系在一起的。解决高房价问题,一是解决民怨,事实上还能形成投资的“挤出效应”,使企业主们能把进入楼市短期投机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国家发改委最近有关“房地产没有绑架中国经济”的解释和声明从另外一个侧面声援了国家调控房地产的决心,其中的潜台词就是表明:房价下降影响不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政府有关方面应该防止“反预期效应”出现。房地产是个典型的由预期主导的产业经济。任何人们对市场未来走向的判断在决定当前的消费行为和市场策略。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前的诸多论调值得警惕。比较诡异的事实是,在“国十条”如此严厉和明了的政策条件下,几乎没有多少人认为这些内容能持久和到位。一些开发企业认为,越是非常态的就越不可能持久,在此判断下,他们就会动员一切资源坚持,迎接他们认为的不久就会到来的反弹。今天的深圳市场其实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尽管交易量下降,但价格基本没什么变化。对投资者来说,如果他们认为一切都是暂时的,他们只会选择保持观望、保住现金、等待抄底。对广大置业者来说,只能莫衷一是。这就是“反预期”效应。
以上述分析为前提,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一是对各项已经出台的措施狠抓落实,并不时向公众通报落实情况。二是要明确调控目标,没有目标的调控实际上谁都不明了房地产到底要向何处去?三是不要轻易定论短期调控的效果,一切只是刚刚开始,市场只是通过预期的改变导致了投资者和置业者的观望从而形成了短时间的交易僵持,这与调控成效还相隔“十万八千里”,如果目前的市场局面就被有关官员称为“调控取得了初步成效”,只能让公众对政府有关调控的决心和目标产生怀疑。四是国家有关部门必须适时出台长效机制的措施。目前的很多措施都是“暂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埋下了市场反弹的种子,必须通过出台物业税或者房产税来将房地产市场导入一个持续的、合理的利益格局中,从而让市场有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预期。
总之,楼市在“猜谜”中是永远无法产生真正的调整的。中国楼市能不能摆脱“短期调整、快速反弹”的“宿命”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