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1998年10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其核心内容就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而为了进一步鼓励购房,各地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由此,全国房地产渐次进入市场化的高速发展期,许多人的住房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0多年来,政策调控一直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进程。经过2001年的红火时代、2004年的宏观调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央企追逐“地王”、2010年一线城市房价疯涨等一系列情节发展,今年4月,市场终于遭遇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梳理一下11年中政策变动的脉络,也许能帮助我们对未来的市场走向有一个更为清晰的判断。
、三大阶段
房价走势
2000年——小幅上涨 2007年——大幅飙升2008年——有所回落 2009年——陷入“癫狂”
总体来看,十多年来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可分为三个阶段:
1998年—2003年上半年,实施扩张型的宏观调控政策。1997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出现通货紧缩。国家调控重点放在促进房地产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上,采用的手段有降低贷款利率、发展住房金融以拉动住房消费、放松信贷支持房地产企业扩大规模等。
2003年下半年—2008年 8月,采取收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其间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快,因此调控重点放在调控住房供需总量以及调控住房结构上,主要措施有提高利率、提高首付比率、限制外资、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等。
2008年9月以来,实行扩张型的宏观调控政策。背景是2008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和房价大幅下降,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持续下行。主要调控手段有放松信贷、降低居民购房成本等。回顾2000年至2009年房价的走势,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00年——2003年,小幅上涨;2004年——2007年房价大幅飙升;2008年国内房价有所回落;2009年是中国房价“癫狂”的一年。
三个拐点
市场表现
2005年——关键词:低迷2008年——关键词:冰点2009年——关键词:诡异
以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为标志,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调控和上涨的胶着状态。终于在2005年3月2日,《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的出台让不少城市的房价上涨暂时有所收敛。而2007年许多城市房价的再次“疯涨”终于让有关方面出台了“二套房贷”等极为严厉的政策,最终使得市场在2008年金融风暴的作用下开始掉头向下。而在全球经济深陷危机的2009年,国内的房价则在“诡异”中爬到了历史高点。
而从2006年到2009年,短短4年间,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又经历了三个拐点。
拐点一:2005年—2006年,在“国八条”、“国六条”、“限外令”等调控政策的打压下,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
拐点二:2007年—2008年,由过热至冰点。2007年,国内流动性泛滥、资本市场火热,房地产投资气氛高涨,商品房销售价格和销售面积均达到历史最高点。但是,这一年火热的市场未能善始善终,当年三季度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全球金融市场震动,央行适时收缩流动性,“9·27”新政出台,房地产市场迅速冷却,在经济大环境和严厉的行业政策影响下,2008年全年市场低迷至冰点。
拐点三:2009年的房地产市场,有业内人士用了“诡异”来形容。这一年,市场复苏得毫无预兆。这一阶段唯一与商品房销售回暖保持相同趋势的是新增信贷增速,其他经济数据仍未完成筑底。但就是这样一场“非典型性”复苏,持续的时间和销售量竟然超过了2007年,让市场在感慨风云无定时,多了一份侥幸。
到了2010年初,政策风云突变,先是2008年制定的税费优惠政策到期、土地付款方式收紧,再是二套房再次收紧,加强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时隔18个月后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上一时风声鹤唳,行业政策环境骤然收紧。 何水流
观察与思考>>>
楼市调控考验智慧
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面对严峻挑战。在2009年中国“保八”的宏大叙事中,房地产业以惊心动魄的方式,发挥着无人匹敌的作用。但与十多年前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故事不同——彼时,中国政府通过住房制度改革,盘活存量,开放市场,换来“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奇迹;而这一次,动用的政策工具更像是2007年收紧银根的逆过程,2008年12月公布的政策对二套房有所松绑——“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贷款购买第二套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可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加之经济刺激计划中巨额信贷和制造业资金的转入,空前的流动性被挤压至房地产市场,使房价呈现飙升之势,迫使中央政府再次扼制信贷之阀。
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这场 “全本戏”里,房地产调控“折子戏”演绎着支撑中国经济的两大要素——充足的流动性与巨大住房需求的故事。将具有保障性的可负担住宅,设计成为一个能够提供稳定中长期回报的产品,最大规模吸纳流动性,制造最为真实和安全的经济增长,在20世纪下半叶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不乏成功案例。我们须将目光,包括我们的智慧与情感,更多地投向这个方面。否则,巨大的流动性,就可能泛滥到对弱者生存境况的无情侵噬,楼市调控的 “车轮战”就会越陷越深,流动性与需求并存——这个中国经济的最有利条件,就可能走向它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