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史上最严”实为形势所趋
回看数月,自09 年12 月份以来,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已经开始转变。截止目前,中央政府出台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收紧政策就有20多条,在此过程中有几个“节点”值得细味。
1 月10 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十一条”,重申了“二套房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此比例低于市场关于上调至50%的传闻,“国十一条”被理解为仍是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不会调整市场的整体走势。由于每年的1、2 月份是传统的销售淡季,市场成交量的下降难以反映政策的调控效果,而成交均价的上涨则说明政策出台的效果很快被市场稀释。
3 月3 日至14 日,全国两会期间,楼市调控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保障房、物业税、信贷政策、高房价及地王等热点话题的讨论,成为捕捉当下房地产市场走势的重要依据。3月15 日,两会结束后的头一天,北京就诞生了三个地王,央企带头“顶风作案”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后续楼市的深度调控。其后,全国各地的楼市成交量开始释放,成交价格继续走高。
4 月17 日,鉴于先前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失效”,史上最严的楼市调控政策轰然落地。“新国十条”能否再次推动楼市拐点的到来,尚待时间验证,但与先前两次楼市“节点”截然不同的是,此轮调控目前已经被标上了“改善民生,调节收入分配”的标签,大有不见成效决不罢休的劲头。
市场进入政策消化期
“新国十条”出台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委纷纷出台实施细则。地方实施细则主要是从地方层面重申差别化信贷条款、增加用地供应、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行政监管;住建部完善了商品房预售制度;
国税总局加强了土地增值税的清算;住建部和央行则明确了二套房的定义。
世联研究认为,政策调控试图从两个方面推动市场:一方面促供给,包括严格征收土地增值税、房地产企业税收稽查、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等,迫使开发商资金链紧张,不得不降低价格以求迅速出货回款补充现金流;另一方面压需求,包括差别化信贷、二套房认定、严格征收个人所得税、申报房产税试点等,目的在于设置条件限制购房,或增大房子持有成本,阻止购房者进入市场,同时挤压多套房持有者出货,增大市场供给。两方面形成合力,迫使房价下行。
从一系列政策的内容来看,相关条款已逐步从原则性、指导性方面向执行性、操作性方面推进。世联研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楼市如同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多项政策叠加的影响,虽然地方实施细则还会陆续出现,但应该比较温和,中央政府出台更多政策的可能性很小,市场开始进入政策的消化期,房价会随着政策的逐步消化而呈现下降的态势。
调控下各地市场特征
我们对世联数据平台中“重点城市新政前后50天楼市成交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
从城市来看,一类城市成交量深度下跌,但成交价格仍然比较坚挺;二类城市成交量下跌近30%,成交价格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大约10%左右;三类城市成交量及成交价格均开始小幅下降。
从产品价格的所属区间来看,4000-8000 元、8000-16000元产品价格普遍下降,成交量下降幅度相对较小;16000-25000 元、25000 元以上产品价格则普遍上涨,成交量下降相对较大;综合分析,价格高的产品,走量相对比较困难,但价格则异常坚挺,同时,价格低的产品在价格下降的同时走量相对比较容易。
从产品面积所属区间来看,90 平米以下、90-140平米产品价格普遍下降,140-180 平米、180 平米以上产品价格则涨跌互现。
总体而言,一类城市,市场微弱走量;二类城市,市场中部分类型的产品走量;而三类城市,市场基本正常。世联研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效力在逐步显现,成交价格已经开始出现局部的、点式的松动迹象,这主要表现在新开盘项目以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推出。随着市场对政策的持续消化以及更细的、操作性更强的政策的落实,在售项目的价格会逐步、全面松动,从而带动市场总体成交价格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