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而这一年,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在整个行业遭遇空前调控的背景下,也经历了年初的火爆,年中的低迷,年末的回暖。而其中出现的一件件事情,无疑也成为这一年中人们最常提到的话题。
我们盘点的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10个数字,既有百姓们关心的保障房建设,也有经常“打架”的各种统计数据;有万科、中信这样的地产大鳄,也有急需输血的众多ST公司:当然,还少不了被称为“共和国之子”的央企们。
这一年中,即便遭遇调控,仍有房企迈入了年销售超过千亿的门槛;北京、上海今年土地出让金也超过了他们前2年的总和,并突破1500亿元大关;135家上市房企即便负债超过9000亿元,仍在大肆扩张。
不过,临近年底,我们也看到,北京CBD核心区诞生了“平价地王”;78家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也在加快退出;更有2150个违规变更规划的房地产项目被查处。
No1. 78家
78家央企被要求退出房地产市场
事件回放:3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言人杜渊泉表示,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退出房地产业务。
不过,截至目前,仅有中远集团、中国航天、中石化、中石油等7家央企挂牌转让其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剩余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见动静。而在7家挂牌央企中,仅中远国际在此前完全退出远洋地产,成为78家央企中首家全面隐退的企业。
点评:没开发经验,但就是有钱。这是地产界对央企财大气粗的形容。在发布会15个工作日之后,78家非房地产主业央企均已如期向国资委上报了退出方案。
但是,就算这78家央企退出,就能扭转高地价、高房价的局面吗?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或许只不过是减少了市场的竞争者。其实,地王产生的根源不在于买家是谁,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在作祟。如果模式不改,即使央企不当地王,民企也会当地王。
No2. 19家
19家ST公司房地产重组搁浅
事件回顾:10月15日,证监会官网宣布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并对已受理的房地产类重组申请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至此,ST公司借壳房地产企业重组的道路被暂时的彻底封死,而这无疑是对热衷借壳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小型房地产公司当头一棒。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拟定向增发房企约有57家,4家获批、21家停止实施或未通过,另有32家定向增发方案处于胶着状态。因再融资受阻将导致房地产企业融资缺口累计超过1000亿元。在房地产调控愈加密集和严厉的时刻,对于地产行业而言,国内资本市场融资依然是遥遥无期。
点评:资本市场一直是房地产公司寄予厚望的一条融资通道,但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受非市场因素影响过多的条件下,这也是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当然,在证监会的这次再融资关闸中,各个地产公司暴露出的囤地、拿地不规范等问题也值得警惕。在短期资本市场融资无望的情况下,加快资金回笼,以时间换空间当是地产公司自救的主要方式,再融资关闸近1年来尚无传出有上市地产公司资金链断裂的消息即是明证。
No3. 1516亿
2010年北京土地出让金额超1516亿元居全国第一
事件回顾:临近年末,北京市土地市场成交密集。21日,北京CBD核心区两地块以104.14亿元出让。至此,今年北京市土地市场出让金额达1516.5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12月23号,2010年北京土地市场成交的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共计252块,其中,经营性用地中的住宅用地成交71块,土地出让金共967.65亿元,以规划建筑面积折算平均楼面价为7368元/平方米。
2010年对于北京土地市场来说,无论是供应量还是出让金收入,无疑都是全面超越的一年。而超过1500亿元的土地收入,也使北京暂时领先上海,成为今年全国土地收入最为丰厚的省区市。
点评:尽管土地出让宗数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但地块大小、分布结构以及用地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土地价值不一样。中心城区的地块价格明显高于郊区,商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价格也有所差别。此外,今年的土地价格与去年相比出现明显上升。虽然北京土地出让溢价降低,但出让底价的大幅上涨是导致高地价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像北京这样的中心大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其价格只能上涨,几乎不可能出现下跌。年底土地的供应量增加,开发商资金回笼,重新具有支付能力,北京也将迎来土地交易量和价格的又一高峰。
有专家就表示与其征房产税,不如把土地出让金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将迎刃而解,而这其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No4. 6540万套
神秘莫测的“黑灯率”
事件回顾:2010年3月,有消息称,国家电网公司近期在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零。尽管此后国家电网明确否认曾发布此类消息,但这一数字仍迅速传播,并成为各方争执的焦点。
此后,有媒体对北京、天津的一些楼盘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近四成的房屋被空置。8月3日,任志强通过博客向此数据发难,质疑其结论的可靠性。这反而激起了网民更大的热情。在随后的半个月中,网民集体晒黑灯成为近年来第一次试图查明空置率究竟几何的民间大规模自发行动,涉及的楼盘遍及北京、杭州、南京、上海、海口等多个城市。
点评:黑灯率=空置率?至少笔者认为两者相差不远。而造成房屋空置的主要原因无非两种:一种是投资而非自住,另一种是尚未售出的单位。社会上很多人所理解的空置房,一般指的是第一种情形,即炒房者手中的闲置房,这也是空置房的国际通行理解。而围绕空置率这一指标上演的话语权之争,在楼市的关键数据,如成交量、房价等统计中也广泛存在,至于乱象之源,则是楼市的基础数据欠缺和公共信息披露不足。
No5. 1000亿
万科加快并购销量破千亿
事件回放:1000.6亿元,12月2日晚间,万科正式对外宣布了这一销售数据。而万科也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第一家销售破千亿的企业。进入2010年,万科加快了并购步伐。今年的中报显示,上半年,万科共收购了17家公司。二次调控来袭,楼市再陷低迷,但行业龙头万科的表现却与整体市场大相径庭。自今年8月份,坐拥单月销售百亿之后,万科连续3个月刷新销售记录。10月份当月的销售额更达到惊人的155亿元。由此,万科2010年销售额破千亿已无悬念。
点评:快速开发快速周转,这是万科自己总结出的成功之道。而政策也为其提供了“天时”,即在土地价格平稳期,高周转开发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此外万科已经将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即使几个城市同时遭到调控,万科也能将其化解于无形。而其项目的管理能力更是全国一流,业内有一句口号就是:“向万科学管理,向龙湖学营销,向恒 大学速度……”。因此,万科成为国内第一家销售突破千亿的企业也就顺理成章了。
No6. 1000万套
2011年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
事件回顾: 自2010年5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各地政府签订《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以来,新建580万套保障房民生“大单”的兑现进度,就被置于公众视线的焦点,而在最新出炉的2011年建设计划中,这一数字更被调整为1000万套。而这1000万套保障房还是明年的新增建设计划,而并非是“滚动数字”。有专家就表示“这个数字很惊人,中国一年的商品房竣工量也不过600万套”。 不过,目前来看,中央政府决心很大。
点评:具调控工具属性,并渐成民生符号性产品的保障房,注定在聚光灯下成长。从580万到1000万,数字上的变化,难以打消公众对于保障房建设效果的揣度;行政高压的背后,亦拷问着保障房计划与结果间的距离。
No7. 9409亿
135家上市房企三季度末总负债9409亿元
事件回顾:上市房企三季报及多家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国内上市房企资产负债率已升至历史最高水平,甚至超过全行业最艰难的2008年。个别公司如绿城、富 力地产的负债率则高达100%以上。
今年以来,20家样本企业经营活动流出的现金达2518亿元,也创下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135家上市公司企业负债总额为9409亿元,环比增加933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延续了上升势头,较二季度上涨0.72个百分点至61.61%。从净负债来看,三季度末环比增加155亿元,企业加权平均净负债率上升至57.95%,创2008年以来新高,环比上升2.29个百分点。
点评:房子越卖越贵,负债越来越多。看似矛盾的双方其实正是现阶段上市房企的一种真实写照。尽管遭遇调控加码、房地产信贷紧缩等不利因素,但多数房企并没有采取收缩的战略,而是把楼市调控看作低价获取土地的好时机,积极拿地,增加土地储备,逆势进行扩张。不过,房企融资目前已全面收紧,银行贷款年底也已差不多用尽,房企回笼资金的唯一渠道便是销售,假若销售不畅,房企资金链和财务状况将受到影响。而随着明年可能出台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及加息的影响,高负债房企的日子将不太好过。
No8. 63亿
中信63亿拿下北京“平民地王”
事件回顾:12月21日,中信集团如愿以63亿元拿下来CBD“标王”Z15地块,同时也刷新了北京总价地王的记录。
虽然中信63亿的中标价创造了北京又一个新地王,但不同于以往的是,中信此次报出63亿的价格,相比于50.575亿元的底价,溢价率仅为25%。据链家地产统计,北京历史上所有总价超过30亿的高价土地中,最低溢价率也有约43%,在历次地王之中,溢价率更是没有低于90%的先例。此外,Z15地块平均楼面价为18000元/平方米,与北京历史单价地王后沙峪天竺开发区22号地29859元/平方米相差约40%。并且相较于周边商业地产价格,新地王也没有出现以往地王单价超过周边住宅或者商业地产单价的情况,Z15地块周边商业地产均价在3.5万~5万元/平方米之间,住宅均价一般都在4万元/平方米以上。地价依然明显低于周边存量房。因此,中信集团摘得的Z15地块被冠以“平民地王”之称。
点评:今年以来,中央级土地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对于土地调控的力度越发严格,除了设法扩大土地供应数量之外,还对于地价的攀升有着严格的管控。
也正是因为先方案后投标的综合评定方式,才使得中信集团以18000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格拿下CBD核心区这一黄金地块。而如若这一抑制土地价格上涨的出让方式今后被广泛推广和使用,未来地王可能将不复存在。
No9. 2150个
住建部查处2150个违规变更规划房地产项目
事件回顾:在12月24日召开的“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孙安军介绍,自2009年5月至今,全国共排查房地产项目98577个,涉及用地面积58.16万公顷。其中,发现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项目2150个。孙安军说,此次排查范围是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领取规划许可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通过排查,共补交土地出让金等158.02亿元,撤销规划行政许可47项。
点评: 住建部与监察部在总结这些违规情况的特点时,着重谈到了一点,地方政府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从地方、部门利益出发擅自批准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如果联系这次清查整治行动的时间起点,很多人对背后的原因不会陌生。地方政府主动配合项目更改容积率,有着太多的驱动力量。最重要的恐怕是难以为继的地王。在拍出高价地王之后,随后的调控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努力控制房价的上涨,以便给上面有个交代,但对于拍地企业而言,便面临着项目亏损的风险,妥协的结果常常是政府在容积率上开红灯,既维持了单位面积均价的低位,又保护了开发商的利益。
No10. 5000VS10000
兰州房价统计失真
事件回顾:在甘肃省政府新闻办近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该省住建厅称兰州市两小区楼房均价为五六千元。但有媒体随后询问售楼处得知,5000多元是2008年的价格,目前均价已达1.1万元,两者相差近一倍。据称,甘肃省住建厅这组数据,是该厅人员对兰州楼市“进行深入调研”的结果;对于调查时间,该厅回应称是发布日期的“上个星期”。也就是说,系官方最新调查统计数据。
点评:数据失真、数据打架的背后,有统计制度和方法过时的原因,是房地产市场一直缺乏一个权威的房价统计指标、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的结果;也有部分地方和官员为追求政绩而造假的原因,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在统计中“按需要报数”、“按计划报数”,明知统计数据不实却不进行调查核实。但是,对现实房价的统计和对未来房价走势的预测,总能刺激公众神经、吸引眼球,房价失真、数据打架,就会让购房者无所适从、市场混乱,久而久之就会让官方数据深陷信任危机,最终受损的是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