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京城有媒体报道:房产中介“闭店潮”初现,位居北京二手房成交排行榜前五名的鑫尊置地上周末开始调整门店,近50家门店调整(裁撤)后仍保持250家左右门店的总规模。目前,北京有正规房地产经纪机构1622家,比二手房市场最红火的2007年减少了近1000家。
有意思的是这条消息后面链接的成本分析短文,题为《支撑10人店月须卖俩房》。据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介绍,包括房租、水电及其他固定设施维护费用在内,在三环周边热点地区,一家包含10名经纪人的连锁中介门店,每月的运营成本约为10万元,但其中并不包括经纪人的基本工资、奖金提成、“三险”等人力开支。业内人士透露,以3%的中介服务费用计算,门店平均每月至少得卖出近400万元的房产,“相当于壹到两套房产”。
一个10人左右中介门店一个月卖出一两套房产就可以支撑下来,反过来,我要求教的是:一个月卖一两套房子需要用10个人吗?
我们喜欢说搞经济,但真正懂得什么是经济的有多少人?10个人一个月卖一两套房子,这算是搞经济,还是搞不经济?别看中国不少人整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但有相当多的人是在忙着搞不经济。这当然不是某个具体人的问题,而是经济政策(比如房地产政策)的指挥棒出了问题。
二手房中介,无非就是沟通买卖双方信息,从中牵线搭桥。他们本身并不创造社会财富,虽然他们的工作也是一种劳动,劳动成果也可以获取丰厚的报酬;同时还能够体现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里。一套房子,经10万个中介,买卖了1万次,房价可能炒到天上去了,GDP数据也非常可观,但全社会还是一套房子,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我们的GDP里,除了带血(各类事故)的,这种带水的GDP到底有多少,谁能说得清楚?如何能够统计出有效的GDP,真正增加了社会财富的GDP,哪怕是一个牙签、一双拖鞋,这恐怕是统计局的最大难题,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