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将房地产的关注点从需求端转向供应端,明确地将70%的住宅用地规划为自住性低端商品房,并规定此类商品房只能用于自住,不能用于交易,从而建立起以自住性商品房为主流的房地产新体系。通过自住性住房才能解决房地产的难题。”这是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明天开幕,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蔡继明的提案建议。
蔡继明认为,国务院相继出台的严格限制甚至叫停投机性购房、对屯房者征收房产税、大幅度增加保障房供应的三箭齐发的房地产新政不能避免对国民经济的重创。因为限制购买第二套以上住宅的政策效应是不确定的,而且房产税力度难以把握。
他指出,当房价脱离了大多数居民的购买力时,需要由政府提供保障的居住需求就有可能超过住房供应量的60%,而政府从高房价上所获得的卖地净收入,不足以支持政府为60%的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因为随着房价的增加,土地的拆迁成本也水涨船高。
基于上述判断,蔡继明认为,政府应将房地产的关注点从需求端转向供应端,明确地将70%的住宅用地规划为自住性低端商品房,并规定此类商品房只能发放自住性房产证,只能用于自住,不能用于交易,由于特殊情况必须交易时,也只能将产权转让给让政府,并按照原值减去折旧作为计价标准,卖房者没有一分钱的赢利空间,从而建立起以自住性商品房为主流的房地产新体系。
蔡继明分析认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能够买到自己买得起的商品房,因此,政府规划部门应从实际出发,普遍调高中低端自住性商品房小区的规划容积率,再加上此类商品房不能进行二次交易,投机被逐出场外,其价格就会大幅度下降,降到大部分老百姓能买得起的程度,不仅会大量节省土地资源,还使政府兴建保障房的负担大幅度减轻。
蔡继明说,将大部分住宅用地规划为低端自住性商品房,所强调的是此类商品房不能通过交易而获利,这不仅防止了炒房者的介入,又由于其供应量占到了住宅供应量的60%以上,就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满足社会需求,形成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的局面。到那时,就可以适当放开购房者的门槛,在保证首套房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允许居民购买第二套甚至第三套不可交易的商品房并允许出租,为城市流动人口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租房房源。
这样就形成了与多样化的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供给,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