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房产税、限购令、保障房,组合拳效果值得期待(因为像这段时间的话,投机或者说投资客这方面呢减少了很大一部分)。
高压之下,各地楼市反应几何,新华社评论员与您一同探析。
【主持人】新华视点,带您走向新闻制高点,您好,我是董千齐。
【评论员】您好,我是金久淳。
【评论员简介】本期评论员金久淳,新华社记者,长期关注社会和经济热点问题。
【主持人】近几年来,房子一直是让普通民众挂在嘴上、又爱恨交加的话题。经过2010年的严厉调控,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终于得到了控制,但是仍是处于高位,面临着很大的上涨压力。2011年的春节前后,楼市调控连出重拳,房产税、限购令、银行加息、增加保障房建设等等,一系列的政策体现了国家将房地产调控坚持到底的决心和信心。那么,这一连串有力的组合拳,能否打倒高房价呢?正值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对此又有何看法呢?我们来看一下记者进行的调查。
【解说】兔年伊始,随着中央“新国八条”楼市调控政策的出台,以及央行兔年首次加息,2011年楼市调控大幕拉开。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出台调控措施。2月16日,元宵佳节,广受外界关注及猜测的京版国八条细则即“京15条”浮出水面。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对非北京户籍居民几乎设置了最高的购房门槛。政策规定,无法提供北京有效暂住证和连续5年及以上在北京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非北京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向其售房。
【同期】市民:
像我们就是那种外地来的,因为好多企业制度并不是很健全,有的单位可能为了规避他们自己的责任它不会去给你上社保的。
【同期】北京中原地产分析师 张大伟:
这条基本上能够抑制外地需求在15%左右,相当于按照北京(目前)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700多万来计算的话,接近200万的人口不能买房。
【解说】在北京出台限购令之前,1月27日,重庆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重庆作为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从1月28日开始将正式向个人房产征收房产税。房产税税率为0.5%-1.2%。
【同期】重庆市市长 黄奇帆:
我们是对独栋的别墅,不管存量还是增量都收(税);另外呢个人新购的高档公寓要征房产税。但是他的存量不相干。第三个呢,如果是三无人员,所谓三无人员,就是在重庆没有户口、也没有工作、也没有投资,他纯属到这个地方来炒房子的,两套以上的,从第二套开始要收这个税。
【解说】就在重庆市公布房产税征收方案的同一天,上海市人民政府也印发了《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决定从28日起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房征收房产税,税率因房价高低分别暂定为0.6%和0.4%,税基按住房市场交易价格的70%计算。《办法》明确对上海居民家庭给予人均60平方米的免税住房面积扣除。
【同期】中国房产信息集团首席研究员 陈啸天:
它主要以新增购房,它是双重条件,并且累计超过两套及两套以上(住房)的,作为一个计税的依据。如果你只有一套肯定就不征收你的了。
【解说】不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采取了调控措施,就连太原、无锡、哈尔滨等20多个二三线城市也相继出台了限购细则。2月18日,哈尔滨市政府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哈尔滨市房产住宅管理局新闻发言人于志华表示,购房者购房时需出具相关证明,并在产权证办理上实施进一步监管。
【同期】哈尔滨市房产住宅管理局新闻发言人 于志华:
首先要有房产部门,房产档案查询中心开具的证明,符不符合条件,如果符合条件,你才可以购买第二套住房,否则的话你的财产将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也就是说你家里面已经拥有两套住房了,如果你再购买第三套住房的话是办不了产权证的。
【解说】在各地加大楼市调控力度的同时,中央也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计划。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各地发出《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是1000万套。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与网民的在线交流中,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
【同期】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我们现在懂得了要把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控制住,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第一,必须增加有效供给。大家知道,去年我们投资兴建了保障性住房590万套,竣工370万套。今年,我们将要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
【解说】随着各种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不仅使部分城市的楼市成交量出现大幅度下滑,房地产市场也陷入新一轮的观望。
【同期】中国房地产经理人协会秘书长 陈云峰:
这个释放了一个很强烈的信号,就是国家整顿房地产市场应该说是刻不容缓的,另外一个也表达了中央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对它进行规范,让它健康、稳定地增长的一种决心。
【主持人】我们看,如果说这几年中国楼市是在“发高烧”的话,这可能是个不争的事实,现在,各地针对自己的不同情况对这个高烧的症状开出了药方,您认为这个药方有没有用,能不能起到一个真正退烧降温的作用?
【评论员】说实话,各地政府包括中央政府最近出台了方方面面的政策,到底有没有效,说实话,大家心里还是没有底。从本质上来讲,房子是一种商品,市场的供需双方说了算,也就是市场说了算,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我们现在来考虑政府调控跟房价的关系,政府并不是直接去调控价格,政府不能也不应该直接去管理价格,政府能够管理的是什么呢?是影响价格的供需关系,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我们今年主要的需求是房产税和限购令,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上海版的还是重庆版的房产税,应该说实际的影响和效果呢还是影响较小,毕竟还是处于试点的阶段。那么从限购令来讲,现在大中小城市,一线二线城市,普遍出台限购令,对房价呢是很大的冲击,我们知道交易量是极大的萎缩,但是我认为限购令并不是从本质上消灭了需求,它只是延缓了需求,把今天的需求放到明天去了,所以综上所述,我们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来考虑呢,现在国家调控力度很大,但是最终的调控结果怎么样,说实话,方方面面仍然在博弈,有种心理上的博弈,有种实际上的博弈,所以说未来这个房价到底会不会退烧,我觉得我们还是谨慎为妙。还是走一步看一步,现在来做这个判断还真是不太好说。
【主持人】我们从国家现在出台的几项政策当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政府对房价调控的决心可以说非常的大。那么随着房产税、限购令、保障房以及银行加息等一套组合拳的打出,各地疯涨的楼市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来看一下记者发回的报道。
字幕:北京
【解说】初春的北京天气有些干冷,与天气相同的还有北京的楼市。这是位于北京市南三环外的一处楼盘,新年过后本应是传统房地产销售旺季,但记者20日在售楼处里面看到,前来看房的顾客十分稀少,半小时之内只有一个看房者。
【同期】售楼处工作人员:
(这两天来的(人)少了吧?)
这两天有的可能是在看政策,有的自己就打电话咨询嘛。政策觉得可能就买不了了呗。北京人有两套房就买不了了,他可能会考虑后期卖了以后再买。
【解说】记者在这个楼盘了解到,今年到现在,这个楼盘共售出30多套,其中有10多套都集中在16日当天签约。8
字幕:上海
【解说】和北京一样,最近上海的楼市也是格外冷清。位于场北路的和欣国际花园,是上海宝山区张庙板块的标杆楼盘。虽然房价较以前有所下降,但仍有近30套房源可售。记者在这个楼盘的售楼处看到,整个大厅只有2名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显得空空荡荡。
由于调控政策的出台,让不少购房者放弃了购房计划,部分开发商也因此放慢了推盘计划,春节后近20个待入市项目选择延期,上海已连续两周出现“零开盘”现象。
【同期】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分析师 黄河滔:
我们在(2月)上半月一个总的供应水平,新建商品住宅只有9个项目,面积大概只有20万(平)方(米),不管是与(20)11年的1月上半月比,还是跟去年同期的一个水平相比,都是有接近50%的一个下降幅度。
字幕:重庆
【解说】在地处西南的山城重庆,整个楼市也陷入了低迷境地,不但一些新开楼盘的售楼处冷冷清清,看房者寥寥无几。就连当地的二手房市场也跌入冰点。据一些房产中介公司反映,“国八条”和房产税出台后,主城二手房交易普遍降了三到四成,有的甚至更多。
【同期】美联物业经理 秦现伦:
比如像这段时间的话,投机或投资客这方面呢减少了很大一部分,从我们目前成交的单子上看,目前成交的客户大部分是刚需。
【解说】与此同时,保障房建设工作也在大力推进。2月24日,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级政府签订了今年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将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地,同时要求各项保障性安居工程务必在今年10月30日前全面开工。配合中央要求,各地也纷纷亮出2011年加快保障房建设的计划与措施。
(首播3月6日13:30)新华视点(电视版):严厉调控下的楼市走向(下)
(字幕+配音)
上海计划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150万平方米。
天津将建设12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
湖北拟建8.8万套保障房。
河南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9万套。
江西将建25万套保障性住房。
河北将建保障性住房35万套,并力争突破40万套。
……
【主持人】从前边这个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家这种持续的很严厉政策的出台,应该说是部分楼市出现了这种量价齐跌的局面,而且有很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保障房在大量的入市,让我们感觉这个楼市的确是在退烧,这种感觉真实吗?
【评论员】我觉得说这个量价齐跌并不一定很全面,我们从全局来看,量的确是急剧萎缩的,那主要是我们这个行政的限令,限购令的出台,但是价呢,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房价应该说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调,还是比较坚挺的应该说,那么为什么呢?我就说我们现在的房产调控只走到了一半,我们只走到了量跌这一半,就是说我们是以政府的行政调控手段,导致了量跌,但是没有传导到第二个阶段,就是市场预期形成的价跌,我们知道量跌是政府可以调整的,但是我们刚才已经分析过了,价跌那是市场说了算的。所以说我认为市场调控的七寸何在?我们调控不是调控价格而是调控价格预期,调控预期的关键是什么,要建立市场对房价有下跌的信心,让大家觉得房价会下跌的信心是什么?是要增加供应量,现在增加供应量是保障房,那保障房的关键是什么,我们保障房的建立、保障房的管理、保障房的分配这个制度一定要透明、公开、及时的和大家来进行交流沟通,那么这样才能形成市场的一个合力,可以缓解我们一个巨大的供需矛盾,可以让房价下跌,所以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房产调控的正确的一个思路。
【主持人】应该说现在我们出台的各种调控政策,它的效果已经是开始逐渐地显现了,各地成交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是在历经了最严厉的调控措施和政策之后,今年的房价能否打破“只涨不跌”的这种神话呢?又能否走出之前所谓的“越调越涨”的怪圈呢?下面我们来听一下两会代表和委员的意见。
【解说】根据调查显示,“高房价”仍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势,许多代表委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同期】政协委员 应仲树:
那真正要提到(楼市)持续的健康,那最多还是如何(进行)保障房的建设,这个我想是另外一个方面。最终是要解决弱势群体这些(人)住房难的问题,我想应该两条腿走路,你光宏观调控这是一个方面。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大代表 褚君浩:
因为房价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它的特点,因为它(住房)既是一种商品,但它又是一种保障性的人们居住的一种基本的、生存的一种生活条件。所以它价格的问题呢,它有价格上升的因素,也有它下行的因素。那么,我觉得政府尤其是要掌握好哪些因素是使得房价能够下行的。
【解说】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如果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为主要目标,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可以说已经初见成效。但如果以“房价回归合理水平”为主要目标,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即使在国外,各国政府也要为楼市调控使出浑身解数。
【记者出镜】新华社驻伦敦记者 李芮:
英国国土面积狭小,外来人口众多,商品房供应一直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但英国房地产市场鲜见暴涨暴跌的情况,投机氛围也不浓重,这主要都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税收制度。
【解说】对房产交易和转移环节征收资本增值税,是英国政府控制房地产市场投机的最重要手段。根据英国政府的规定,居民如出售其唯一的一套住房,无需缴纳资本增值税。但对出售第二套乃至更多套住房,则严格按资本增值税也可以说是个人所得税来征收。售房者必须对房产转移时价格高出购房价的部分缴税。
英国新联合政府去年5月份上台以后,决定将资本增值税税率上限由以前的18%提至40%,并将免税额由1万英镑减为2500英镑。这一政策对任何一个炒房者来说都具有巨大威慑力。此外,房屋出租和继承,也要缴纳扣除免税部分之外的40%的所得税或遗产税。
【记者出镜】新华社驻伦敦记者 李芮: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十分鼓励居民购买首套居住性住房,首套住房只征收印花税和房产税。中等价格的房屋一年所缴纳的房产税不足1500英镑。这些政策对人们购买自住的房屋起到了积极作用,是英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主持人】听了我们前面代表和委员的建议,还有就是英国他们在房地产调控方面的一些举措,我们发现要让房地产市场回到一个理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关键还是要多种方法,尤其是多管齐下,可能单一的办法并不是非常的有效。
【评论员】你说对了,我们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这个房地产的问题10多年了,我们以前1998年福利分房结束以后,当时中央确定的改革思路是两条腿走路,商品房一条腿保障房一条腿,但是我们知道方方面面的原因,在实际过程中一条腿走没了。而且商品房这条腿是越走越粗,保障房没有影子了。去年开始我们大力发展保障房这另外一条腿,甚至要粗过商品房这条腿,从历史趋势来讲这非常正确,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中低收入人口占绝大部分的,这么一个国家的住房难的问题。
那么第二个来讲,我觉得行政调控手段应该逐步退出,我们刚才也讲了,价格是市场说了算,对吧,归根结底还是要市场的供需双方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来产生这个价格。那么对于保障房我们政府管理,商品房那么政府应该主要让市场来管理。
第三个就是说,还是要正视我们现在的一个投资需要,要疏堵结合。我们知道在房地产市场我们很难严格区分什么样是投资什么样是自住,你很难严格区分。所以我们要对于这样的一种需求要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不要一味地说是堵,主要还是疏,比如说我们应该推出更多的金融工具、更多的金融产品,合理地引导你把钱投资到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投资到房地产。
【主持人】好的,谢谢久淳的点评。看来,要想彻底的解决中国楼市“发高烧”的病情,仅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是无法根除病情的。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体系,让政府监管和市场调节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好的,感谢您收看本期的新华视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