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房地产调控再度收紧。该市房管部门发出通知,明确了户籍居民家庭概念,否定了此前外地户籍居民持长期居住证满3年可购二套房的决定。联系到此前另外几个城市的房地产政策松动举措被叫停的消息,可见房地产调控依然处在一个较劲的关键时期,未来走向如何还有待观察。
理顺我国的的房地产市场,是道庞大而复杂的题目。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提出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出台的多项宏观调控措施中,以限购令最有力度。一年多来,房价目前只是达到了“控制上涨”的初步目标,但成交量的萎缩也更加明显。
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影响是多面的。一方面,交易量下滑直接冲击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北京1月土地出让金仅为去年同期的1/3,上海同比缩水七成,广州缩水高达九成。同时,地方政府的相关税收也有所减少。另一方面,调控之下,房企大多通过消极拿地、暂停开发规避风险,降价、整合的现象目前来看并不算多见,而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却在不断突显。
限购令本意是为扭转我国十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积累的矛盾,但行政指令性和强制性多,偏重于“一刀切”,政策本身就不够完善。长期采取行政手段限购,将不利于市场资源配置。但中央政府的本意,除了对满足人们基本住房需求的考虑,还是想通过这一政策,倒出时间差,以补上健全住房社会保障体系这门落下的功课,同时挤出非理性需求,进而实现调结构的目的。
宏观政策讲求“相机抉择”,房地产调控执行过程中,既会遇到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发展的惯性,也面临今年各地保障房新开工建设数目缩水的情况。在调控不放松的前提下,各地方政府开始寻求合理的政策“微调”空间。
目前来看,调控政策的执行不仅要求严格的监管,更需要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关系,加快房地产税和资源税等试点,以制度改革来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地方尽快转变思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短期内,我们不应忽视地方诉求,应鼓励自住需求、促进成交量这样的政策微调,科学把握“量”和“度”的分寸。限购令到底会限到什么时候?按照以上思路,当保障性住房逐步满足我国城镇化释放出的巨大需求之际,才会是限购令退出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