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2012年8月9日,以“平衡与发展 可持续的中国房地产”为主题的2012博鳌房地产论坛正式开幕。而此时距离中国体操队在伦敦奥运会上获得平衡木金牌,不过两天时间。
中国的平衡木具有世界水平,而中国的房地产,却是在摇摆中前行,难以平衡。
在宏观经济下滑,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不可能取消的市场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能否像中国体操队一样,把握好“平衡”,并走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都报道记者亲临博鳌,并奉献论坛交锋观点的成都解读。
23年调控 平衡难在哪?
来源:成都报道 文/图:李连军
尽管调控已经历了23年,调控的手段也趋于多元化、复合型。该不该调控?要不要速度?能不能主动?在房地产面临的复杂背景的形势下,这样的观点博弈和交锋尤具现实意义。
虽然出席2012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嘉宾阵容和参会人数近千人,规模超越此前任何一届,但所讨论的话题同样重于任何一届:在宏观经济下滑,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不可能取消的市场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如何才能把握好平衡,走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调控还是要救赎?
早在2010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就有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伴随着史上最严厉的行业调控,不少房地产企业备感困惑与转型阵痛。2012年在央行连续降低利率之后,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态度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悄然变化,以某个行业作为对象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显然无法再进行下去。
前路在何方?如何做到可持续?房地产行业“被抛弃”还是“被救赎”?这些问题成为当前的楼市语境下,房地产行业、开发商企业最关心的话题。
“房地产是被抛弃的行业。”尽管不是首个演讲的嘉宾,但一向以“敢说”、“独特”出名的任志强提出这一观点时,仍然引起来现场一阵躁动。他认为,房地产一直是当工具,从来没有定过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政策,并以1998年以来的土地供应作为论据指出,“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供应不足,房地产越是被调控和抛弃的时候,越是面临更高房价冲击和报复。”并就此预言:“明年3月,房价将出现报复性反弹”。
面对“怨妇”一样的任志强,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很幽默地给予了反驳:“房地产从来没有被拾起来过,何来抛弃一说呢?”陈淮表示,调控房地产业是维护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需要,今后不可避免地仍有调控,就如随时面对气侯变化要增减衣服一样正常。
而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则持有不同观点,“地产只要不打压就会恢复正常,只要不打压房地产,经济就会好起来,没有房地产拉动,实现稳增长很难,救经济的药方很简单,但要房地产业拉动。只要重新确定房地产支柱产业的作用,实现稳增长不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对未来十年、二十年房地产发展做了一个“冒昧的判断”:“房地产行业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个发展空间非常颠簸,这种波幅比过去十多年要大很多,这个特点在未来会非常明显。”
对于巴曙松的观点,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投资银行执行主席蔡洪平更直白地表达了期盼:“应该从调控房地产市场转向保护房地产市场,而且很迫切。”他很激动地表示,中国经济正出现二十年来首次从增长期走向整合期的一个大拐点。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该管住那只“闲不住的手”,不要调控房地产了,应当研究怎么保护房地产市场,学会尊重市场。
“1989年的《人民日报》就提出过房价高了,要开始用法规了。”中原地产中国大陆区总裁赖国强认为,从开始用法规到现在复合的政策调控,23年来普及面非常广,调控效果也有一定的权重。
要稳定还是要速度?
尽管对于调控与否的观点交锋非常激烈,但对房地产而言,如何找准自己在宏观经济中的位置,才能明白未来面临怎样的前路。除了调控,稳定与速度,也是颇具争议的焦点话题。
中房协副会长朱中一先生在大会作主题演讲时表示,当前“稳增长”与“控房价”处于两难,调控进入了关键期,但可以肯定,我国的房地市场总体上仍会朝着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要利用当前调控的有利时间,抓紧建立中长期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10年的调控很及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看来,中国经济8%左右的增长率是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如果中国经济维持10-20年的稳定增长,那么中国的房地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他表示,现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当务之急不是每天重复要抑制房价,而是要尽快地用经济手段替换下行政手段,用制度替换下政策,通过各种新的制度建设,包括用经济的手段、用税收、利率、信贷等政策来替换下类似“限购”这样的政策,“行政手段太快,制度建设太慢了。”
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润福认为,近几个月的销售量确实在上升,把它放到长一点的周期来看,其实是平稳的。供需方都在适应新的市场规则,并不是出现了类似于2009年这种反转式的强烈增长。现在市场的主调是平衡发展,从长远看,房地产的市场发展就没有问题。
陈淮用“房地产业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的论述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有人说成交量放大了,是不是市场就不正常了?谁说成交量放大就不正常了?如果成交量的放大并不是投机性需求,那么它就是正常的。他还认为,中国还有20—30年的黄金期,这20年城市固定资产形成的规模、速度和质量,决定了中国经济体在未来20-30年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
要被动还是要主动?
多年的持续政策调控,多方的博弈从未间断,让房地产行业备感疲惫。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变革,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将成大势所趋,房地产企业该如何迎接这样的新挑战?是主动适应挑战?还是被动地以不变应万变?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决定了其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作为北京贝塔咨询中心的合伙人,杜丽虹很辩证地地进行了剖析:“如果总是关注政策,政策好了你就赚一把,政策不好了你就出现了现金流危机,那你总是被动的。如果你主动地去进行自己模式的转型,去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政策的影响就是比较小的,在这场博弈里才能赢得主动权。”
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南区董事长林木雄也表示,“主动回应市场是最重要的。”并以第一太平戴维斯在伦敦做项目为例说明,看到了机遇,就应该主动出击。
“熊来了,我就拥抱它。”以“熊”观点闻名业界的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宗认为,房地产本身就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恒隆公司在这方面被人认为比较能够抓住周期,希望大家从一个正面的角度来看,运作资产是长周期的资产,是周期性很长的一个行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这正是作为房地产商能够赚钱的好机会。现在,大经济都不太好,世界如此,中国也如此,对于一个好的房地产商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不要浪费这个机遇期。
模式定兴衰
■ 来源:成都报道 文:刘利 王涯
博鳌房地产论坛的言论一贯被视为楼市发展的行业风向标。面对艰巨的前行之路,模式之变成为本次博鳌论坛讨论的重点。对于成都开发商而言,博鳌论坛的成果如何成为下一步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依据?成都开发商会有怎样的独特观点?
面对持续的楼市调控、阴晴不定的市场行情,开发商们瞧在眼里急在心里。调控之下,楼市前路究竟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在“短期内不可能取消调控”的政策背景下,走出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之路?在这样的政策、行情背景下来看,顶着34度的高温召开的本届博鳌房地产论坛,难怪被任志强称作“架在火炉上的论坛”。
“除了政策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外,另一大挑战就是来自于开发模式的转型”。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光,在博鳌房地产论坛现场演讲时认为,“优化升级是房地产行业的必经之路,企业到底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这个问题很关键。中国房地产未来模式的创新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刘晓光表示,传统的地产投资模式无法再支撑新的浪潮,从战略层面来讲,要推动大城市圈的新生项目,一、二级联动的开发方式,综合性的发展都需要坚持,要引入大量的产业服务机制和产业内容,全面整合包括经济、商业、民生、社会、人文等等。
在北京贝塔咨询中心的合伙人杜丽虹看来,未来的房企将从以土地为核心,地产企业的价值由土地储备的多少来决定的重资产模式,转向以回报率和效率为核心,整合资源、资产、资本等优势的立体战略组合的轻资产模式。
如果我们把刘晓光、杜丽虹的观点作为抛砖引玉,成都的开发商们对房地产投资模式又如何解读房地产模式之变?
面对未来,房地产企业转型是否必然?机遇在哪?
成都市上普置地公司相关负责人:目前尚未考虑转型
公司今后是否转型现在还不好说,不过目前尚未考虑转型。礼顿山1号上半年热销400多套房源、回笼资金4亿元左右,保证了现金流运转正常。提及热销原因,一来大打降价牌,均价比周边楼盘低3000元/平方米左右,二是利用了电商等新型营销手段促销。公司目前已经在规划新的项目。
尺度兴业公司总经理 尹平:掌握资源可成领军者
房地产企业转型是必然趋势,对资源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谁最先取得最优质的资源,谁就先占领市场。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的企业将成为行业的领军者,无为者最终将被行业永远踢出圈外。
成都家慈地产公司总经理 张猛:两种转型路
房地产行业面临两种转型方向。一是逐渐走向垄断,这是必然的转型,这在发达国家和城市都非常典型,未来10-20年,大部分的房产企业会转型到其它行业,留下来的必然是一些资本垄断性的大企业,最终被市场录用的房产企业会逐渐壮大,一个大城市至少有几家特别大型的开发企业。二是可能会从单纯的开发销售转型到持有型企业。房产行业是属于资源消耗性产业。土地用一块便会少一块,因此这种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持有金。
如果转型是必然,该如何转?新的模式会是怎样的?
合力达地产副董事长 罗劼:不排斥转型
谋求转型不一定是因为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尽管合力达运营稳健,不一定转型,不过不排除今后转型的可能性,如果遇到合适机会,风险可控,就会酌情考虑了。一些从未涉及或根本不懂的行业,不在考虑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