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嘉宾简介
余南平,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发展研究院欧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员;知名学者,对资本市场、宏观经济、欧洲社会经济问题等具有很深厚的研究功底;法国巴黎高师访问学者,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捷克查理大学访问学者;著名公共政策评论专家,曾担任第一财经,香港凤凰卫视等知名媒体特约评论员。
中国的经济面临一个历史转型,面临“历史性穿越”。我所指的“历史性穿越”是指两个概念:第一,从经济成长史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我们人均GDP如何能够继续向上走,达到1.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水平?第二,从更宏大的角度来看,中国如何完成大国成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知道一个小国,它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外在的依附性的偶然因素,但是作为一个大国来讲,它的成长就必须依靠自己的路径,我们也把这个路径称之为“大国成长路径”。
中国经济不需要二次刺激
中国经济现在面临很大问题,我们都非常清楚。当然从外围因素角度讲,目前整个欧洲面临非常严重的债务危机。美国处在一个最佳的位置,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复苏比较缓慢。我们本来应该收缩产能,但是却没有收缩,本应该淘汰的、落后的、调整的产能,又得到信贷的支撑,再一次盲目扩张。
本次金融危机与人类历史上最有可比性的,就是在美国发生过的危机。美国在1929年出现过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的经济危机,美国的产能利用率下降到真正的低点。但股票价格跌到最低点却并不是1929年这次,而是在1932年。1939年欧战开始,美国产能利用率开始恢复。到1941年全面战争爆发,美国彻底介入欧战和亚太战争,美国的产能利用率、工业增加值才恢复到1929年的历史最高峰水平。
面对现在的中国经济状态有什么办法呢?也有学者讲,需要二次刺激!刺激什么呢?向哪个产业刺激呢?因为现在找不到任何一个产业看起来是不过剩的,感觉都像过剩的。那么就要回到一个问题,我们要反思中国过去30年是靠什么成长的?我们得到了非常清楚的答案,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投资,包括房地产投资。这种投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投资房地产、“铁公基”,另一部分是投资厂房。为什么?是为后面另“一条腿”,即出口做准备的,因为有巨大的市场在国外。所以现在产能和投资都是为出口和投资自身而滚动的,它的前进要素是对GDP有追求、借贷成本比较低、劳动力成本也很低。但“刘易斯拐点”已经到了,它不是劳动力总量供给的问题,而是劳动者结构和它的历史背景问题。
外需没有多大市场了,要把产能转化为内需市场。当时4万亿出来后,媒体采访我,我说了一个观点:这笔钱是对抗金融危机需要花的,但是能否商量一下,不要把4万亿全部用于投“铁公基”,而是拿出2万亿投资在民生方面?包括卫生、教育、医疗等,也就是保障制度建设。这些做完了,老百姓的消费就会慢慢出来。现在他们为什么不敢消费?因为他们没有保障来进行未来消费。
激活内需应创造制度前提
中国要完成历史穿越,现在说得最多的就是结构转型。往哪转?创造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内需是需要有制度性前提的。这是什么样的制度?理论上讲,它与人的四个基本权利有高度关联性,只有当这四个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以后,人们才敢消费。
第一、就业,要有稳定的就业,才能为明天花钱。
第二、健康权。也就是看病的权利,国家要保障基本的医疗覆盖。能不能创造一种集基本保障和效率于一体的新医改市场?怎么创造商业保险和基本医疗制度保障能够相互混合的体制?这是未来可取的方向。
第三、教育权。怎么样做到公平有效的教育?现在教育成本的不确定性很高,小升初、初中升高中,大家都打破头。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资源不公平。
第四、居住权。这是讲保障房,国家有责任保障人的基本住房权利。保障房根本就不可以有产权,它就是一个公立租房制度。被保障者今天没有钱可以住在公租房中,明天有钱了就要搬走。如果过十年后拿它的产权到市场上进行交易,这就是套利。
如果这四个基本权利保障了、充足了,那么这个国家的内需消费的前提制度就基本建立了。
当然现在理论界有一种错误的倾向,甚至有些学者也不是很负责任,站在某些利益集团的声音圈里。他们会说,房地产是最大的内需,似乎中国除了房地产以外就不会再有需求了。所以房地产的责任过去在中国很重大,今天有人依然认为它很重大,它既是支柱产业,又是内需消费的市场。这样它可不是很重要吗?一旦它要是没了,国家天都塌了。
但是我要问的问题是,我们去研究世界历史,所有的成长大国中,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历史上把房地产作为这么重要的、唯一的支柱产业呢?我实在找不出答案,我没看到过!也没有任何国家的大国成长是靠房地产完成的。而我国现在就变成了这样的命题。所以很多狭隘经济学的所谓“常识”,有些是“歪理”,向老百姓制造各式各样的假信息,告诉大家,中国房地产市场是永远没有问题的,大家不要担心。难道只靠钢筋水泥就让这个国家变成强国、世界大国了吗?这是一个很错误的悖论。
为什么我特别提到这个问题?因为房地产本身消费是长期消费,除了投资人是用全额来完成,一般人都是用按揭来完成的。如果长线消费的比例过高,那就势必没有即期消费,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内需的。
如何创造内需市场?也是历史性穿越中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靠其他方面都没有用,只能靠制度设计,靠政策是没有用的。要把所有的要素都配得差不多,慢慢建起,才发现内需出来了,那时候就会挡都挡不住,因为人们敢刷信用卡、敢花钱、敢负债了。
产业升级善用市场力量
如何完成结构调整?因为现在产能结构非常简单,是靠外需,外需中靠出口,而出口就有出口竞争力的问题。如何来完成一个出口竞争力的全球调整,完成产业结构的全球调整?需要产业在全球从低价值链向更高的价值链转移。
但我们没有原创技术,这又要涉及到一个体制比较问题。我们现在的研究体制、科研体制,目前来看不仅仅是脱离市场,同时它最大的毛病是主导者不对,现在的主导者是政府。我承认政府可以组织一些重大项目的攻关,但不可能由政府主导来搞所有产业、所有领域的创新,这个主角一定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