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一季度往往是楼市销售的淡季,开发商大都抱着过冬的姿态厚积待发。然而今年前3个月,地产市场却不同寻常地表现出“淡季不淡”,一番繁荣的销售景象带来的是开发商业绩的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房企主动创新经营、频频融资“圈钱”,享受丰收的同时也在为全年能有个好收成忙碌着。
业绩飘红
积极扩张
从陆续发布的第一季度销售报告来看,品牌开发商业绩几乎全线飘红,增势十分明显。领跑群雄的依旧是万科地产,前3个月共实现销售面积371.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达到了436.5亿元。保利地产继去年成功冲入业绩三甲后,一季度仍然是万科的有力追逐者,其累计完成签约金额307.58亿元,同比增长了106.90%,对应的签约面积则达到285.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8.20%,双翻番的市场表现十分抢眼。销售额冲上300亿元大关的还有中海地产,该公司1-3月累计完成销售面积257万平方米,实现合约销售额约319亿元(港币401亿元)。由此不难看出,地产行业领军品牌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竞争悄然加剧。
丰收并不只是个别开发商的事情,多数房企都赢得了大幅度的增长。恒大地产一季度完成合约销售面积约283.9万平方米,合约销售总金额约177.2亿元,该业绩距其全年千亿元的目标虽有些遥远,但较去年同期已分别增长了118.5%和114.4%。再比如,富力地产实现合约销售面积约77.42万平方米,销售金额约88.82亿元,分别上升了42.2%和33.9%;世茂房地产合约销售额约为137亿元,同比增长了88%,这一数据已达到其2012年全年销售额的近三成,与今年550亿元的目标相比正好完成了25%。对此,南开大学房地产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徐宝满表示,一季度房企销售业绩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者对未来市场预期的改变,持币待购者纷纷出手使得此前积累的刚性需求得到了集中释放。未来市场,在政策和价格平稳的前提下,房企销售量仍然会保持稳中有升的走势。随着购房者识别市场能力的不断提升,无论他们是刚性需求还是改善型需求,都会对自己的收入水平、住房需求、市场情况、投资效果等有明确地预期,因此消费也将更趋理性。
业绩飙升的同时,房企也没有放慢扩张的脚步。统计显示,万科一季度新增加项目21个,涉及福州、南昌、北京、唐山等多个城市;中海在内地新购入3幅土地;金地也在烟台、扬州、沈阳部署了住宅项目……
多元经营尝试创新
如今,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多元化经营时代,除民宅项目外,开发商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季度业绩大涨的同时,房企也在忙碌着探索每一个与地产相关的领域。
今年前3个月,商业地产成为品牌房企的集中发力点,如:万科集团成立商用地产管理部,负责整合旗下各类商用资源,探索适合万科未来发展的商业地产模式;龙湖地产则推出“金苹果”计划,缩短商铺、写字楼等销售型商业物业的闲置周期,并提高租金收益。此外,养老地产再次成为行业焦点,尽管业内普遍认为养老地产尚无明确盈利模式,且投资高、回报低、成本回收时间长,“钱”途并不明朗。但继中石化斥资80亿元试水后,4月19日远洋地产也涉足该领域,公司与美国最大的养老运营商Emeritus、投资商哥伦比亚太平洋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北京共同开发及运营养老设施,首个中美合资项目将于今年7月投入试营业。
“突破传统、追求创新”是房企发展的另一准则。一季度,万科跟随客户的脚步远赴美国旧金山淘金;国内方面,世茂纳米魔幻城旗下的“深坑酒店”受到世人瞩目,该酒店选址在旧矿场形成的深坑,从地表下探80米,依附深坑岩壁而建,并凭此入选了美国国家地理“伟大工程巡礼”。创新的设计和规划成功带动了纳米魔幻城的销售额,3月31日开盘当天即突破11亿元,后来者居上,问鼎当月上海同类地产销售冠军。
赴港融资频繁圈钱
房企上市并不鲜见,细数之下,品牌开发商多选择在香港上市,恒大、碧桂园、龙湖等皆在此列,香港成为了内地房企与资本市场互动的乐园。今年一季度,内地房企在港融资动作频繁,万科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发行8亿美元的5年期定息美元债券;碧桂园发行了10年期7.5亿美元优先票据;恒大地产通过增发配股进行融资;融创中国在年初增发配股的2个月后又发行了5年期5亿美元优先票据。除此之外,华润置地、首创置地、绿城中国、龙湖地产、世茂房地产、恒盛地产等一批在港上市房企也都纷纷于一季度发债融资。
见竞争对手忙得不亦乐乎,一些没有上市的房企也不敢闲着,纷纷谋求在港上市,而“买壳”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今年3月,万达集团结束了与资本市场的长跑,旗下万达商业地产成功收购港股恒力地产65%股权,打通了赴港上市之路。这种趋势仍在延续,近期内地又一家大鳄级房企绿地集团也传出在港上市的传闻,香港上市公司盛高置地因有待发布重大信息而停牌,有消息称,绿地集团拟借壳该公司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徐宝满表示,并购行为是市场运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市场机制下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状态。在优胜劣汰的市场大潮中,行业面临着重新洗牌,一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等原因会逐渐淡出房地产市场,与其对应的是一些实力开发商“趁虚而入”,渴望扩充自己、做大做强。但是,退出者并非一无价值,他们上市公司的身份恰恰是大地产商继续扩张时所能利用的,强者“借壳”弱者,最终实现1+1>2的效应。“之所以选择赴港上市和融资,一方面是因为香港资本市场允许内地房企进入,其运作方式也更加规范和便利;另一方面,在港融资的资金可筹性更强,效率更高,也就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房企才会扎堆赴港寻求上市突破口”,徐宝满分析称。记者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