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文 | 张曙光
5月底有消息称,房产税试点或将向四、五个沿海城市扩围,但日期尚未能定,目前杭州(楼盘)、深圳(楼盘)等地已比较肯定会在试点范围之列。但北京(楼盘)、广州(楼盘)、大连(楼盘)、天津(楼盘)这些热门城市并没有被纳入这批扩围的试点之内。此前,随着“国五条”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
房地产调控中的博弈,一方面说明政策设计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也与特殊的货币机制有关。
越调越涨越控越高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国五条”实施细则落地,该通知除了重申省长负责制,对省级政府稳定房价不力进行约谈和问责外,限购、限贷、税收三箭齐发,而各地的实施细则也赶在3月31日大限前陆续出台。
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面对十年内第九次房地产调控措施,先是呈现有涨有跌的结构性上涨格局,随后出现了普遍上涨的态势。以广州为例,3月广州新建商品住宅网签同比增长50.7%,环比增长60.3%,均价16817元/平方米,同比上涨34.9%。在赶末班车心态的激励下,3月深圳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增加近4倍,为2006年以来次高点,同时深圳房价也在不断上涨。
一般商品房火爆,“小产权房”更火。深圳小产权房去年底每平方米4000元,春节后销售看好,涨到5500元,到3月8日有的涨到7000元,而附近的商品房都在2万元以上。小产权房的价格只有商品房的1/3,还可以分期付款,自然需求旺盛。
在“入学积分”和“国五条”细则的双重推动下,学区房也出现了上涨局面。深圳学区房的成交量和价格都突破了历史最高值,小户型更受青睐。一处44平方米的小户型低层成交价230万元,高层成交价250万元,单价高达5.7万元/平方米,堪比市面上大多数豪宅,甚至别墅的价格。北京更甚,学区周边频现天价房。3月底,毗邻清华、北大的华清嘉园一间37平方米的学区房叫价350万元,另外一处小学的学区房早已超过每平方米10万元的价格。学区房比非学区房均价贵1万元。
在楼市上涨的同时,土地市场也很火爆。北京、上海(楼盘)均出现了高溢价的土地成交。4月10日,浦东发展集团以37.75亿元拿下浦东唐镇新市镇12万平方米的住宅地块,溢价率65.43%,楼面单价1.82万元,创今年以来上海单价、总价最高记录。
4月11日,北京通州台湖地块公布招标结果,福州(楼盘)泰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19.3亿元的最高报价中标,溢价率为112%,楼面价1.18万元/平方米。
可见,“国五条”及其实施细则落地后,土地市场和新楼市场仍然很火爆,但二手房市场近日有所跌落。
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同时,墓地价格也在上涨,甚至直追市场楼价。北京、上海没有万元以下的墓地,北京成交量较大的墓地单价通常在5、6万元,位置好、面积大的墓地10多万元、上百万元的也不鲜见。深圳福地永安园A区27-29号墓地,从2010年的18.8万元上涨到今年的25.3万元,4年涨了6.5万元。
从1998年中国开始放开房地产市场,2002年即着手调控房价,10年过去了,可以说是10年调控,10年上涨,调控的措施越严厉,房价上涨得越厉害。房地产市场调控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
疗效不佳源于药不对症
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不佳,甚至越调越涨,越控越高。具体原因多种多样,根本问题也显而易见。
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格局和态势是“卖方市场”,而且是一个被扭曲了的“卖方市场”。对于卖方市场,中国人并不陌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商品短缺,供不应求,排队、票证、黑市,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越管制越严重,而且短缺和过剩并存,造成极大浪费。但那时没有市场,计划价格不变,只能从短缺加剧上反映出来。
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有了市场,但政府还想管住价格,于是出现了越调控价格越高的情况;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鬼城”,白天鲜见人,晚上少见灯。
鄂尔多斯(楼盘)是有名的“鬼城”,且“空城鬼域”不只他一处,常州(楼盘)新城区、河南鹤壁新城、湖北十堰(楼盘)等,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许多新区新城都称得上这一名头。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市场的“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是靠放开市场,鼓励竞争,发展生产。房地产市场也得走这条路。
其次,用限购、限价的办法进行调控是药不对症。这种思维与当年的票证是一样的,不是宏观调控,而是政府管制,但管制从来都是管不住的。为什么出现了陕西的房姐、广东的房叔,一个人有十几套、甚至几十套住房。限制外地人购房,“我有两户口,一个外地,一个北京”,“我有两个身份证,一个用于当官,一个用于经商”,户籍管制的作用在哪里?“房多多”和“户多多”一样管不住。难道学区房的高房价与户籍制度没有关系吗?当然还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与其管制不住,还不如早点取消管制,放开市场,加强管理。
事实上,早就应该进历史博物馆的户籍制度,现在还把它当作宝贝。用差别利率和税收来进行调控应当坚持,认真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通知,任务分式地提出明年要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这是征收房地税的基础和前提,应当做好。不过,有些政策的实施可能与政策设计者的初衷相反。就以20%的个税来说,能不能抑制房价还是个问题。因为,20%的个税不一定是售卖者交纳,很多是加在了购买者的头上。这样,房价是跌了还涨了?
再次,从各地“国五条”实施细则的博弈来看,能否落实还是个问题。根源还在于其中的利益太大,不从根本上解决,只凭国务院的命令起不了多大作用。
据国外媒体综合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数据估算,2012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6.4万亿元,交纳契税2874亿元,房产税1372亿元,营业税4051亿元,土地增值税2719亿元,交税合计1.1万亿元。银行房贷余额12万亿元,利息8400亿元,土地出让收入2.85万亿元,政府和银行从房地产获得的收入为4.79万亿元,占6.4万亿元的75%。这一估计有一个缺点,土地出让收入必须扣除征地成本,假定政府可以得到的部分占40%~60%,即1.14万亿~1.71万亿元,那么,政府和银行从房地产获得的收入为3.08万亿~3.65万亿元,占6.4万亿的48%~57%,其中政府占35%~44%。
可见,地方政府对来自房地产行业的收入高度依赖则是不争的事实。这么大的利益,地方政府决不会自动放弃,政策调控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正如有的人说,“国五条”只是给房地产摁了个“暂停键”。
由此看来,房地产调控的失败就在于就房地产论房地产,因此经常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头疼医脚等调控怪象。问题虽然表现在房地产上,但根子却在体制上,调控政策有的选择和使用不当,有的并未针对问题的要害,执行起来步调也不一致。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不会解决问题,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调控。看来,房地产调控需要有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