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年前开始,陆续接触和采访到一些楼市投资客,并且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并且不同阶段的投资客,也有着不同的特质。
资金风险
几乎都经历过楼市波动,看待市场乐观、敏感且谨慎。由于楼市大涨几乎是近几年来的事情,尤其是所采访过的深圳投资客,2008年金融危机楼市波动时,几乎全部在场,模糊记得有当时重仓写字楼的投资客告诉我,每个月12万左右的房贷,曾经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但也从此对于市场看得格外谨慎,即便后来依然持有很多写字楼和商铺,但是却选择在深圳华强北商业改造前夜大量卖掉了区域内的沿街商铺,其中不乏租给移动做营业厅回报率稳定的铺面。预感到风险将要来临时,资金安全几乎是他们最先考虑的内容。
信息
投资客对信息有着狂热的偏好,并且愿意为此付钱。投资客通常在中介公司里都有信任的经纪人,他们能够拿到最快最新的信息,以及传说中的笋盘。就像中介公司透露的那样,在房价每天都在涨的阶段,真正的笋盘根本落不到散户手中,甚至都不会出现在中介地铺的橱窗上。不少经纪人很清楚自己手上的投资客想找什么样的房子以及能够接受的价位,合作更默契些的经纪人甚至敢帮投资客下定落单。当然,事后赚到钱,他们也能够拿到一笔不菲的喝茶费。还有些投资客踩盘的频率远远高过房地产业内人士。记得一位曾经操盘湖南老乡上亿炒房资金的投资客,专攻深圳坂田某一小区,只要报上房号,他就说得出面积、户型、朝向以及这个单位的优点和缺点。信息在这个领域,几乎可以和收益划上等号。
他们的变迁
若以深圳的投资客来看,我会在心里暗暗分成两代或者三代。第一代投资客几乎是深圳楼市的见证者,从最初的住房商品化、房贷按揭启动、零首付购房、从电线杆或是墙上寻找楼盘信息,他们都亲身经历过,并且因为涉入早而获益。他们看着深圳房价蛰伏,起跑,冲刺,跌落,再快速启动,日复一日的攀高,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调控。或是年龄的原因,在后续的楼市调控中,他们对于政策非常敏感,出货和短炒,是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动作,并且他们只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做住宅的尽量不碰写字楼和商铺。
第二代投资客,在房价高速增长的初期进入房产投资领域,不少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也绝非想象中一夜暴富的土豪,他们炒股,关注宏观经济,谈起来也颇有见底。他们同样经历过楼市低谷,但是面对后来的调控,会更为淡定,当住宅投资受限时,会尝试转向写字楼或商铺。在采访的过程中,心态更为开放,观点更愿意分享,也是我在投资客采访中的主流群体。
第三代投资客,定义已经有些模糊,或者特征不是那么明显了。他们在物业改造中找到生财之道,比如将工厂宿舍改造成小酒店,将写字楼进行切割,将车库改造成办公空间,将厂房改造成写字楼俗称“厂写”,将农民房改造成公寓,将停车场整体买下再分租出去,长租或持有是他们的标志性动作,专业技术含量更高,通过改造提高收益是他们的投资重点。相比较而言,这一代投资客所持有的物业受住宅调控影响相对较小,反而是大的经济环境更容易带来租赁市场的波动。
同时,我们会发现,在深圳的投资客中,很多人曾经从事制造业,甚至现在仍以制造业为主,虽然房产投资俨然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圈子。南都黄金楼市曾经报道过一位东莞企业主“工厂五年盈利不及一套房子赚钱多”,那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在我接触到的投资客中,也不乏制造业主,有人曾经从事纺织,有人从事机械,也有人制造气球,还有人是当年伦敦奥运会的供货商。他们都曾通过制造业赚到了第一桶金,然而也正如其中一位所言,做过制造业的人炒房,一旦跨进去,就再也回不去了,因为和制造业相比,楼市的钱来得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