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主权,表面是货币发行权和定价权,但是围绕这个发行权和定价权,完全有其他的看似不相干的政策和规定将其易手。
中国的金融正在改革,表达为市场定价。很难判断市场定价最后是什么样的结局,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尤其是汇率市场化,带来的结果至少到目前还没有看到对刺激本身的经济发展的有利点,汇率,是单向升值波动,直接打击出口企业。而利率的市场化,已经看到的是去年的两次钱荒,而看不见的是存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的状态下,贷款利率和银行同业市场的利率快速飚升,这给本来就处于汇率打击下的实体产业又增加一个成本上升压力点。金融改革,牺牲短期利益是实实在在的,那么长期利益在哪?是否值得现在作出这些短期利益的牺牲呢?
地方债务问题,表面看与金融主权无关,真的无关吗?我觉得有密切的关联。我不是说地方政府在债务问题上没有问题,我说的是我发现互联网上发布的很多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说的问题是实在存在的,但是,说问题的落脚点在哪里呢?我猜测这可能是为限制地方债务举债权进而限制中央政府举债权做舆论铺垫,限制了政府的举债方式和成本,我觉得是这些舆论图谋的第一步。
房地产问题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其实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的金融主权争夺过程中,房地产的不断资本进入和楼价推高,我以为是一种争夺金融主权的战略故意。
不断上升的房地产的资本集聚和楼价上升、地方政府债务和进一步要解决的地方债务融资体系,最后的目标指向是中国的金融主权。如果,人民银行在功能发挥过程中,实质性地脱离了政府控制,那么,主权丧失的时间窗口就被彻底打开了,等待国民的将是法国的状况在中国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