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关于“房产税”
短期内难全面开征
问
报告只以“做好房地产税立法相关工作”一笔带过,今明两年正式推出房产税的可能性有多大?
答
韩世同:从物权法立法程序来看,房产税立法就很难。本届政府决心走立法程序,不仅是房产税,而且还是房地产税立法,既有房产税立法又有地产税立法,应该会涉及面更广、立法程序会更复杂。如果要等立法后才试点和实行,今年正式推出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房地产税采用行政立法,由国务院颁布一个房地产税的暂行条例就可以开始试行和施行了。
黎文江:今明两年正式推出房地产税的可能性很低。一方面,不动产登记尚未正式启动;另一方面,有关房地产税立法的研究机构,刚刚由全国人大法工委与国务院等部门协调成立,未到立法程度。
黄韬:从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来看,今明两年推出房产税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提及房产税,相信是表达一种姿态,寻求房地产长效调控的方向坚持不变。
梁永光:房产税的推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目前各方面的配套措施并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房产税短期内推出的可能性不高。
黎庆文:因为未来中期而言,地区性房地产市场预期分化越来越明显,所以房地产税可能由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各自制定出台,而房产税影响较调控政策更为深远,相信地方政府都会谨慎对待,全国性房地产税出台的可能性较低,估计只有个别地方能出台地方性的房地产税作为示范。
关于“城镇化3个1亿人”
释放需求利好楼市
问
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将对房地产发展带来什么可以期待的前景?
答
黎庆文:总的来说是房地产在旧城改造、东部沿海城市扩张和中西部新城镇建设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我理解主要指那些走出农村并一直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基本来源于中西部,务工在沿海城市,这部分落户的房屋需求估计超过80%需要在房地产市场上解决;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预计将激发一二线城市大量的旧改房地产项目的出现;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估计国家有相应的产业政策倾斜在中西部,促进就业城镇化,形成福利城镇化和住房城镇化。
黎文江:“三个1亿人”是宏伟的目标,要实现需要很长的时间。城镇化首先是城镇要有产业,才能带动农业转移人口成为产业人口落户城镇,避免鄂尔多斯的“鬼城”教训。
韩世同:这些项目对于消化三四线的房产库存和建材库存、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促进城镇化发展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盘活三四线房地产而言可能作用不大。
黄韬:人口转移、城市改造以及城镇化的目标对地产有利好,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此外,这次“三个1亿人”的表述对目标进行分类分解,非简单地对城市进行升格,并非把二线变一线,或者加建特区或国家新区等。我相信“三个1亿人”是本届政府刺激内需的一种做法。
梁永光:首先,中小型城市仍将是城镇化的主战场,还将享受城镇化释放的红利。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需谨防前几年房地产开发过热带来的市场风险。其次,三旧改造等带来的住房需求,还将大幅上涨。这同时意味着房价有可能上升,尤其是一线城市以及明星的二线城市。
关于“住房保障机制”
民间资金空间大
问
报告提出“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今后保障房的建设资金方面会不会有更灵活的融资渠道?民间资金有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答
黄韬:这段表述对“北上广”一线市场来说,并非很新,因为广州、北京、上海这一年多来土地拍卖基本上都是竞地价、竞配建,确保保障房的供应,这个方向是针对全国市场的。我相信,“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是欢迎社会力量包括开发商参与保障房建设。政府曾经表示,确保保障房建设利润3%~5%,对于遇到市场调整的市场,开发商参与保障房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保证。再往深一点说,保障房的资金投入可以打包成一个基金,政府适当提高保障房建设利润到6%或8%,与债券相约,相信会在金融市场上很受欢迎。
黎文江:目前,北京、广州等地都采取土地出让时捆绑配建保障房的方法,由房企负责建成保障房交给政府分配。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这些保障房投资,以房价的形式落在买家身上。所以,应当既要使民间资金正当正式地发挥作用,又要有相对稳健的投资回报。公租房、廉租房不可能期望回报,民间资金只可投入“共有产权房”建设,该房建成出售后就给予民间资金回报。该房业主以后再出售,只与政府分成,民间资金不再参与回报。
韩世同:住房保障机制的完善可能需要深化改革才能达成。建议参照香港的办法,由政府提供土地和启动资金、由社会公益组织来运作,居屋按市场七成定价,获利的收益贴补公屋。
黎庆文:未来财政拨款将不是保障性建设的主导资金,不排除会出台优惠政策和机制鼓励民间资金加入进来并成为主导资金。
梁永光:如要切实完成中央提出的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在融资渠道方面,需要有不少的创新。如由地方政府监管,引入第三方等形式。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