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2010年12月19日,首钢工人在上班路上。因为产业调整,当日下午,首钢旧址最后一个高炉熄火。
新京报讯 针对有媒体报道《北京政治副中心初定河北保定》一事,昨日,新京报记者向国家发改委、河北、北京多个部门求证,均未得到证实。
昨日有媒体发布消息称,京津冀三地已经达成共识,初步确定将河北省保定市作为“政治副中心”的首选地。对此,保定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秘书长刘峰接受新京报电话采访时表示,“我也是今天上午才在网上看到报道,保定是不是被初步选为政治副中心,不清楚,也没听说这方面消息”。
刘峰称,现保定正针对如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做出部署,前不久刚召开“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实现打造环京津增长极新突破”新闻发布会。
据其介绍,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和河北省长张庆伟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保定要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勇挑重担、当仁不让。为此,保定市已经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对接京津领导小组,确定了一名市级领导常驻北京,及时做好对接京津联络工作。
保定市长马誉峰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今年计划完成的重要工作是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做好承接北京功能转移和产业转移准备。
北京市规划委、市发改委等部门均表示对此事未听说过。但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和产业转移方面,北京与河北势必有一些合作。
1982年
“首都圈”概念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当时的“首都圈”由两个圈层组成:内圈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廊坊和秦皇岛三市;外圈则包括承德、张家口、保定和沧州。
1986年
河北提出“环京津”战略,试图依托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带动河北。这是河北借力发展思想的开端。此后,借力京津还是自主发展,重点是环首都还是沿渤海,成为河北发展的两种不同取向,交替主导着河北的发展路径。
1996年
《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及“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它的范围是“2+7”模式,即以京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和沧州7个市,面积共16.8万平方公里。
200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主持了“大北京”规划。这通常被认为是京津冀一体化合作的开始。
2004年
京津冀三方达成“廊坊共识”,正式确定“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
2004年
国家发改委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按照最初的设想,这一规划的范围为“2+8”模式,即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8地市。
2011年
“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正式提出了“首都经济圈”概念: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2014年
习近平提出,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追访
曾讨论过国家文化副中心议题
关于保定被选为政治副中心的消息,记者昨日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很惊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杨保军对新京报记者说,这个消息不太可能。据他介绍,前不久业内刚刚做了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讨论,其中有一个思路是,首都的某些功能不一定全集中于北京,它应该着眼于更大范围,所以很多职能可以疏解,当时提到了一点是可以建立文化副都,或者叫国家级文化副中心,并没有讨论过政治副中心的议题。
杨保军说,首都很多职能服务全国,当时讨论时,就说能不能做一些分解,让北京释放压力。就文化而言,中国作为大国,要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建议把文化职能分为两块,一块是核心的,一块辅助的。核心功能要代表中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这部分要放在北京,还有一块是制定文化政策的,也可以放在北京。其他文化事业以及一些文化产业,不一定非要放在北京,放在外面,有利于带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河北的发展。
至于建立政治副中心,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认为可行性不大。“何为政治副中心?那就是分担一部分政治功能。”牛凤瑞说,建立政治副中心,不只是地理问题、空间问题,还有其他复杂的社会因素,建立政治副中心的设想可以,但是实现的成本、条件和关联影响太大。“比如搬哪个部门,搬了之后工作方不方便。比如某个部去了保定,那国务院开会他们还要跑到北京来开,成本是很大的”。
杨保军认为,政治职能若真要疏解,同样应该分解成前台和后台。“后台是研究决策中心,这意味着一些核心中央机构还要放在北京。但我们国家更多的是依法行政,决策出来后需要履行日常管理,这部分职能放到哪里都一样,可以疏解出去”。
分析
保定成政治副中心“可能性很小”
多位专家根据保定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位判断,认为保定成为政治副中心的可能性很小。
从历史上看,保定长期是直隶总督府,是河北的中心城市。直隶是清政府机构设置中的一个特别的省,直隶总督的权限很大,因为除了直隶以外,河南和山东的一切事务都归直隶总督管理。加上直隶省地处进入北京的咽喉要地,因此直隶总督也被称为疆臣之首,历来由朝廷信任的重臣担任。上个世纪60年代,河北省会由保定变成石家庄。
杨保军认为,保定能否担当政治副中心的使命,得从长计议。“保定的知名度不够高,基础服务配套也不行,尤其是对外交通。保定当年是河北省的省会,就是因为它交通不方便,才挪到石家庄”。
牛凤瑞也对新京报记者说,尽管历史上保定曾是直隶首府,但现在它连河北省的政治中心都不是。在河北众多城市中,保定相对的政治地位一直在下降,已经从第一位退到第三、第四的位置,唐山、邯郸、石家庄都排在它前面。
不过,牛凤瑞说,保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厚,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将来可以考虑分担北京一部分文化、教育功能。“一个大学的相对独立性,要比一个部委大得多,大学远离决策中心是允许的,搬出去的效益远远大于成本,但部委不一样。目前来看,保定的人口规模比较小,城区人口大约一百万,朝阳、海淀一个区的规模也远远大于保定,所以它的环境容量、资源承受力相对比较大,人口未来增长空间也比较大,未来人口达到三五百万是可以预期的”。
建议
先建京津冀治理中心再谈如何具体调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认为,京津冀的环境人口等方面压力很大,一定要重新布局。但京津一体化是一个大格局。怎么实现呢?他认为分城、分中心是一个基本方向,但问题是,现在“没有空的地方,让你把人搬进去,而是要在现有的格局里,先治理,后调整。”
“这个难度非常大,人口、环境、城市规划怎么办?保定是京津冀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北京和天津,如果保定作为调整对象,拆迁就是一个大问题。”王名称,当下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先建立统一的治理中心,再谈具体的调整策略。
王名认为,现在的治理是不同层次的,北京、天津、河北有着巨大的协调成本,各部门之间也存在统一问题。比如雾霾、人口、规划是京津冀一体化最紧要的三个问题,但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出现三地各自为政的状态,互相讨价还价。因此应该建立一个介于中央和省市单位之间地位的一个治理中心,统一解决环境、人口问题。
“这个统一治理中心应该是个副国级单位,类似50年代的华北局、西北局的概念。这是解决当下跨域问题的最有效方法。”王名称。
王名建议未来建立一个“区域共同体”,把北京、天津和河北组成新三角,打破边界概念,三个地区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这样户口问题也不存在了,就像东京和横滨那样组建大首都圈,就是一个城市的两极。不然三方总会各自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