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崔文官
4月30日,借壳迪康药业的“地产开闸第一股”蓝光发展(600466.SH)正式发布其2014年年报。蓝光发展实现营业收入153亿元,实现净利润8.7亿元,每股收益增至0.46元。
据了解,成功借壳之后,蓝光发展将以“1+2产业布局”为战略顶层设计——打造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主业,以现代服务业、生物医药为两大创新产业支柱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此拉开“战略转型”和“创新变革”的序幕。
按照规划,重组后,公司战略路径上以“互联网+”为创新指引,有机整合旗下各产业板块。2015年,公司将顺应地产行业新变化,深耕主流城市,瞄准改善型需求,尝试轻资产资本运作;以“互联网+社区O2O(电子商务)”思维运营现代服务业;同时以“3D生物打印”为创新探索,将生物医药板块培育成未来旗下新兴产业引擎。
目前,房企纷纷谋转型,跨界运作成为一大趋势。中国上市房企研究中心主任陈啸天认为,今后,蓝光发展将从一家资金密集型企业发展为产业三足鼎立模型,“资金+技术+服务”将是2015年蓝光呈现出的全新姿态。
业绩靓丽
报告显示,2014年,重组前的上市公司迪康药业实现营业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5.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8.12万元,同比下滑44.15%,基本每股收益为0.0287元。对于业绩的下滑,公司解释称,因公司正在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发生中介机构费用和致使投资收益减少拉低了业绩水平。
事实上,上述数据已不能代表今天的蓝光发展。公司于今年3月完成重大资产重组,重组后的新上市公司蓝光发展在2014年全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53.18亿元和8.7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62.31%和53.48%。扣非后的净利润则高达9.86亿元,同比翻了一番,增幅达106.55%。基本每股收益则为0.4637元。上述业绩可谓靓丽。
作为四川本土的大型房企,蓝光地产自2008年起开始寻求借壳上市,并于2013年启动迪康药业的重组预案。随着3月30日完成重组、4月13日迪康药业宣布更名,蓝光地产长达7年的上市之路终于画上句号,目前,蓝光集团、平安创新、蓝光集团董事长杨铿分别以持股比例60.97%、12.59%、6.23%,位列三大股东。
打通资本市场通道之后,蓝光发展借力房企再融资开闸的时间窗口,通过吸纳蓝光地产67亿元的整体优质资产及定增募资22.3亿元配套资金,注册资本金由4.39亿元扩充到21.17亿元,资本实力大增。
根据上市公告披露,蓝光发展正在进行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融资举措。
4月14日蓝光发布系列公告,蓝光发展注册资本拟将由18.77亿元修订为21.17亿元。
此外,蓝光集团及其下属2家控股子公司向蓝光发展提供不超过20亿元的借款,同时,迪康药业新增为控股子(孙)公司提供担保额度,对位于成都、自贡、南充、北京、重庆在内的10个城市分公司(项目)提供总金额不超过50亿元的担保。
另据4月15日公告显示,蓝光发展已向不超过10名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股份认购资金共计22.3亿元,在扣除发行相关费用人民币0.38亿元后,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21.9亿元。上述融资款已全部划转至公司募集资金专项存储账户,上述资金将被划入双流和骏置业、云南白药置业专户,用作投资建设空港项目7~12期和颐明园项目二期募集资金的存储和使用。
互联网+创新驱动
蓝光发展称,地产方面将投资聚焦主流城市,深耕高潜力区域;以改善型为重心,丰富产品线布局,走差异化竞争路线;把握商业地产发展趋势,形成蓝光商业核心竞争力;以“互联网+地产+金融”为创新方向,推动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截至2014年底,蓝光地产已进驻全国近20个城市。在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最新报告中,蓝光地产位居中国房企第24强,品牌价值达55.41亿元,位列国内房企第13位。
2015年,公司将以“投资聚焦主流城市,深耕高潜力区域”为业务拓展纲领,在现有全国化布局基础上,深耕已进入的重点城市,其中成都大本营将持续保持市场占有率领先地位,在每一座新进入的城市力争进入行业排名前列,实现城市深耕发展。
除核心主业地产开发之外,蓝光发展未来仍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尝试轻资产资本运作;以“互联网+社区O2O”思维运营现代服务业,未来公司将坚决推进“平台化”发展,构建“双O2O”平台,以物业服务O2O平台形成黏性,改造传统物业服务,提升盈利能力。
有分析指出,相对于电商的O2O,房企最大的优势便是以楼盘为根据地的社区运营。今年年初绿地、万科都已纷纷布局社区便利业态。
生物医药方面,则将聚焦3D生物打印研发,在聚焦3D生物打印研发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捕捉战略性并购机会,打造3D生物打印产业链,增加公司未来在3D生物打印领域的核心优势;重点在消化道领域、大病种特效新药等方向持续引进潜力新产品,通过策略性培育,逐步投入市场,打造营销核心竞争力,确保新药品获得市场成功。
公司此前曾披露,公司控股子公司四川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投资3D生物打印项目,首期投资为5000万元。
蓝光发展称,鉴于蓝光英诺前期在生物墨汁、3D生物打印机和配套软件系统的三个研究开发应用领域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尽快推进相关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增加公司未来在3D生物打印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公司拟增加投资,不过公司还在公告中指出该项目尚处于前期研发阶段。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指出,原迪康医药板块衍生出来的尖端生物科技,可能成为未来蓝光发展的创新产业支柱之一,易获得市场认同。
与此同时,蓝光发展凭借成熟的营销网络和低市场开发费用,已经在可吸收医用材料市场掌握了主动权,拥有先发优势;预期公司未来在可吸收医用材料领域依然能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增速。
中国指数研究院院长莫天全表示,“新蓝光”在“资本运作与业务升级”双重驱动下,战略转型必将为行业探索变革之路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重组后的蓝光发展,备受机构青睐。2014年三季度末,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仅有两家机构股东,包括大摩多因子策略和中信信托基金9号。到2014年四季度末,其前十大流通股东席位就有8个被机构投资者占据。其中南方基金集体团购:南方稳健成长及二号分别持有669万股和663.91万股,位列第二和第三大股东,南方高增长、南方隆元产业主题、南方宝元债券分别持有281.2万股、271.93万股、214.31万股。
而到了今年一季度,蓝光发展股东席位上更是机构云集。华商价值精选、全国社保基金一一五组合、华滴创新成长灵活分别买入1451.92万股、892.06万股、733.94万股,超越南方系基金,跻身第2至第4大流通股东席位,广发行业领先、融通领先成长、中邮核心优选、广发新动力也大举买入,超过此前南方系基金的持股数,出现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席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