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个人房贷今年的投放肯定是持续收缩,对公贷款5月也有所回落,再加上为了满足各项监管考核要求而主动收缩表外业务,5月我们行的新增贷款肯定是同比下降,其他银行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另外几家股份制银行、地方城商行透露的情况也与之相似。多家券商预计,金融监管升级将化解前期积累的金融风险、有利于长期金融稳定,但短期内企业融资需求可能有所减弱,表外社会融资向表内信贷转移。预计5月新增信贷同比下降,可能不到1万亿元。
5月信贷不太热
5月的新增信贷数据或许不会太热,多家券商认为将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预计在9000亿元左右。
中金公司预计,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在9000亿元左右,新增社会融资总量可能小幅下降至1.1万亿元,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可能从4月的10.5%小幅下降至10.4%。预计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但5月地方债置换加速可能压低新增贷款规模。
光大证券预计5月新增贷款可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达到9000亿元,主要由于5月发行地方债置换债3125亿元,制约贷款增长。
中信证券预计5月信贷在9000亿元-9500亿元左右。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分析,监管加强将导致表外社会融资向表内信贷转移,但地方债置换规模提升会对信贷造成扰动,预计5月新增信贷1万亿元。
天风证券预计,5月新增贷款1万亿元,同比基本持平,环比少增近1000亿元,估计四大国有银行5月新增贷款约3000亿元。
个人房贷进入下降期
券商分析人士认为,5月新增信贷仍属基本平稳,但个人房贷进入下降期的迹象显现,“房贷为王”的日子已经过去。
北京多位房地产中介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北京地区二套房贷利率全线上浮20%以上,个别银行甚至考虑停做二手房贷款业务。
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房地产中介门店获悉,银行信贷的收紧不仅是取消利率折扣、放款速度变慢,审批流程也更严格了。伟嘉安捷表示,“京八条”出台后,银行对贷款的审批愈发趋紧。除加强收入真实性、首付资金来源等审核外,申请者年龄过小或过大、房龄较长也成为申请房贷障碍。例如,超过规定年限的二手房申请贷款十分困难,银行普遍要求二手房房龄不能超过20年或25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财经青年学会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4月新增信贷中,个人房贷增速已开始回落,但绝对水平仍较高。随着房地产调控持续加码,特别是多地限购措施出台后,预计5月个人房贷规模将继续回落,全年个人房贷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将明显下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5月房地产市场成交有所降温,前期按揭存量投放较多,然后将进入缓慢下降期。数据显示,1-4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例为35.8%,高于去年同期的29%。华创证券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一线城市个人贷余额增速持续回落,三、四线城市则高位攀升。从近期明确的未来三年的棚户区改造目标来看,去库存依旧是三、四线楼市政策的主基调,预计5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将维持4000亿元左右的增长水平。
某国有银行江浙地区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全线收紧外,该行其他以住房为抵押品的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也在收缩。“除了响应国家政策、控制房地产风险外,我们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资金成本不断上升。总行从利润和收益考虑,要求我们把资金投放到收益较高的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相对于2015年,2016年的信贷结构明显存在失衡:企业信贷占比较低,而居民部门信贷尤其是住房按揭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偏高。预计2017年新增信贷结构会相对更为均衡,企业会重新成为新增贷款的主要投向。首先,随着企业部门经营状况改善,企业信贷需求增长,信用风险也会明显降低;其次,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会限制新增按揭的规模扩张速度;再次,在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居民部门按揭需求的下降;第四,贷款利率的上升会限制部分信贷需求。
“影子信贷”持续收缩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去杠杆发力、监管不断升级的趋势下,专家和券商分析人士认为,此前游走于监管之外的“影子信贷”将持续收缩。
业内人士表示,以往银行同业之间通过委托贷款、表外理财、资管计划等渠道,腾挪信贷额度,将资金投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受限制领域的情况并不鲜见。今年3月以来,银监会开展“三三四”排查对这类操作围追堵截,使得资金回归表内,金融去杠杆提速。
中金公司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监管加强,表外融资可能继续转为表内贷款。考虑到表外融资扩张受限和企业债净发行量为负,预计5月新增社会融资总量可能仅比新增贷款总额略高。
李慧勇表示,由于表外社会融资受限、企业债券融资依然低迷,预计5月新增社会融资将进一步回落至1.2万亿元。由于5月央行仅保持小额净投放,并且监管强化将继续压制货币乘数,预计5月M2同比增速继续回落至10.4%。
(出处:中国证券报 2017年06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