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余丰慧:流动性盛宴再现 须防范风险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09/6/4 13:18:00
余丰慧

  6月1日,欧洲早盘,覆盖23个发达市场的MSCI世界指数大涨1.3%,至近7个月高点;而涵盖23个新兴市场的MSCI新兴市场指数则飙升2.6%,至8个月新高。具体来看,道琼斯欧洲斯托克600指数早盘大涨2%,标普500指数期货涨1.6%左右。纽约股市开盘后不久三大股指涨幅均超过2%。日本股市收高1.6%,至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收盘价。

  就在当天,A股权重股也全线上涨,两市股指大涨逾3%,沪综指一举突破2700点以上;中国香港股市飙升4%,收在8个多月高点……大宗商品市场也一片火热:国际油价逼近70美元一桶,全球期货市场5月创34年来最大月涨幅。而最近,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止跌回稳状况,特别是中国住房市场不断传出回暖、小阳春、上涨的“利好”消息。以此同时,作为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的美元开始大幅贬值。这一切现象我们似曾相识,“现在的市场有点像2008年上半年和2007年9、10月份的时候。”一位香港资深投资人士感慨说。那个时候正是金融危机的前夜,正是股市、楼市、期市、黄金市场热到极点的时刻,正是泡沫即将破灭的当口。

  按理说当前的股市、期市、楼市以及黄金市场有所回暖、有所上扬应该是一个好征兆。但是,从根本上说,不在于这些指标、指数涨的高低和快慢,关键在于是否有经济实质性向好的支撑。不可否认,全球经济信心确实有所增加,消费也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经济衰退明显减弱,这些对当前的虚拟市场和商品市场价格走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全球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危机,开始复苏的迹象并不十分明朗。4月份美国消费指数有所下滑,通用最终走向了破产保护,美国、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失业率仍在攀升。中国虽然确立了4万亿投资计划,信贷也增加迅猛,然而,对经济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大的中小企业仍然融资难,带动民营、私人投资的内生力量仍然有限,实体经济根本好转还需时日。

  以上这些宏观经济环境,无论如何都支撑不起当前的股市涨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举上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因素:

  首先,各国特别是美欧等西方经济体国家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都实行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释放出了大量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在实体经济投资上寻找不到机会,就转而进入了虚拟经济和投机大宗商品。这次金融危机就是美国等实行过于宽松货币政策、缺乏监管造成的,而这次伤疤还没有好就忘记了疼痛。“整个大中华地区与商品市场都已‘钱淹脚底’。”香港宝来证券投资部董事陈至勇说得好。

  其次,是国际投机家们以及一些金融机构利用概念进行炒作、忽悠,诱惑许多投机资金甚至其他资金盲目跟进。这个概念就是“金融危机已经到尽头,世界经济开始触底反弹”,言外之意是到了抄底的时候了。这让笔者想起了美国投资家、证券分析理论创始人本杰明·格雷厄姆在 《证券分析》一书中,对于投机者利用蓝筹股炒作时说的一番话:“无论价格多高,绩优股(蓝筹股)都可以作为稳健的投资工具的说法,只不过是那些以投资为名,狂热地进行金融赌博的行为的托词。”

  面对新的虚拟经济泡沫开始泛起,面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偏离和脱节,我们应该高度关注背后正在孕育着的巨大风险。要抑制国内资本市场的无理由过快上涨,特别要制约股市、楼市里的过分投机行为。要把4万亿投资和大量的信贷资金切实用到启动实体经济和终极消费上,用到改善民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坚决防止大量生产性资金进入股市、楼市投机。

  作为普通投资者绝不能被目前股市、楼市的上涨迷惑眼睛,要冷静看待当前的股市、楼市。当前沪综指的2700点与6200点相比并不算高,但是,必须明确是什么在支撑这个点位,有没有这么短时间就上涨幅度这么大的充足理由?请记住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话:“亏损的投机者要比获利的投机者多,几乎是一个数学定理。”

油价的上涨与“滞涨”

  本报记者 武斌 羊城晚报

  国家发改委在端午长假后提高成品油最高限价,使得石油价格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油价涨幅远超需求增长

  最近半年,原油价格从2008年12月22日的33.87美元/桶,涨至今年6月1日收盘的68.58美元/桶,已经翻番有余;尤其是5月份,单月涨幅近30%,创下10年来最大的单月涨幅纪录。

  导致石油价格暴涨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美元持续贬值。美联储扩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担忧,使得美元指数几乎无抵抗地跌破80大关,过去一个月里,美元指数从84.73下滑到78.72,跌幅接近7%;其次是有些国家看到油价比较低,增加收储;第三,夏季是石油消费高峰期,季节性效应一般都会导致油价在7月份之前走高;第四,游资进入油市炒作。

  原油价格暴涨是否由经济复苏引发的呢?中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第三个月高于50,欧洲与美国的制造业指数尽管尚未重回50以上,但也已经触底反弹,鼓舞了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但总的来看,全世界对原油的需求仍是下降的,大概每天要比过去下降420万桶。石油价格的涨势已远远超过实际需求的增长。

  油价上涨引发“滞涨”担忧

  油价的上涨引发了部分市场人士对“滞涨”的担忧。所谓“滞涨”即经济增长停滞同时伴随高通胀,可以说是宏观经济最恶劣的状况。

  市场人士对“滞涨”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目前的经济数据表明,在各国政府大量注入流动性、维持低利率等措施的作用下,宏观经济的下滑势头减缓了、止跌了,但并没有明显回升,经济增长尚处于停滞状态。如果在经济恢复增长之前出现较严重的通胀的话,政府可能不得不收回流动性、提高利率,使刚刚处于恢复期的经济遭受打击。在经济尚未启动时,通胀对内需的抑制也是值得担忧的,比如高油价对汽车消费无疑将会起到较大的压制作用。

  中金公司曾在2005年做出一个测算,油价占CPI权重约3%,石油价格上涨将影响电厂、交通运输等价格,进而导致钢铁等大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如果这部分价格上涨转移到下游产品,CPI指数将会达到现行CPI的5倍。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中国经济增速会下降0.8个百分点,而CPI会上涨0.4个百分点。在油价上涨的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上涨,以粮油为主的食品也开始反弹,国内已有多个大城市出台了水价上涨措施,电、气涨价也风声不断。这一系列的涨价,很可能导致中国的CPI从6月份开始由跌转升,并在下半年给宏观经济带来较大的通胀压力。

  由于此次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上涨主要不是实际需求拉动的,企业在成本提升的同时,又因为市场需求的不足,无法加价转嫁成本,这对中国制造企业是雪上加霜。

  应该说,政府也同样抱有这样的担忧。在4月底触发成品油调价条件时,发改委没有调价,又将5月底触发的条件推迟到了6月初,而且调价幅度也明显低于5月8日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规定,就是顾及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上调油价对经济的影响等因素。

  也有一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不必对“滞涨”过于担忧。一方面,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市场的RBOB汽油期价呈现近高远低的排列,NYMEX的持仓也与价格背离,如果NYMEX减仓态势延续,在季节性利多兑现后原油价格可能回落或者转为盘整,成品油价格进一步提升的压力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去年通胀数据的高基数,通胀同比增速下半年仍将处于负区间,使得目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得以维持。

  通胀预期推升资产价格

  有人从以往股市的表现中发现一个规律:当油价低于每桶80美元价格时,股市上涨往往与油价攀升正相关;而当油价攀升超过100美元大关时,股市则会出现大跌并与油价攀升负相关。

  通胀预期和泛滥的流动性,直接导致各路资金流向具有保值作用的资产,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这正是今年以来全球主要股市强劲反弹的动因之一。或许这个因素还将继续推动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

陆水旗:股市行情正在走向泡沫化

  □上海证券通首席分析师 陆水旗 新闻晨报

  自3月份以来,全球股市、原油、有色等大宗资源品,黄金等抗通胀保值品,甚至是国际船运价格、我国的房地产都出现了罕见的联袂大涨,最近两周涨势尤甚,A股行情更是在2600点以上公认的阻力区发力上行。这种上涨,有去年过度超跌的因素,有欧美经济在一季度出现见底信号、我国经济发出复苏信号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促使全球资本市场的通胀预期日益增强。

  “复苏+通胀”预期

  美元贬值趋势的形成,一是因为“美联储开动印钞机”等于美元与全球其它主要货币的币值在被不断稀释;二是因为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在近期被调降,意味着其主权货币美元的内涵价值被降低。自3月4日以来,美元指数已经从89.62点下跌至目前的78.33点,3个月的最大贬值幅度达到了12.60%。

  3月19日“美联储开动印钞机”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说:一旦经济好转美联储就停止购买国债。言下之意,只要美国经济没有显著好转,“美联储印钞票”将是例行公事。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财政年度是每年9月份,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在今年四季度开始复苏,这意味着如果今年四季度的美国经济没有显著好转,则必然会迎来新财政年度的发债高峰,届时“印钞机的转速必然会加快”。美国用“印钞机”来修复“金融危机黑洞”,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的必然是“复苏+通胀”预期,并且这种预期越来越强化。

  充裕流动性重出江湖

  随着金融危机告一段落,全球经济开始寻求着底复苏,金融危机之前驰骋于市场的充裕流动性也正在陆续重出江湖。2007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共投入了约5万亿美元的“救急资金”(收回去的是有毒资产,放出来的是真金白银),现在,“美联储印钞票”已经使全球步入了数量化扩张的轨道。因此,全球资本“三流合一”的魔力正开始显现,也因此全球经济正快步走向新通胀时代,各类资产价格也正在走向新泡沫时代。

  “复苏+通胀”预期的确立,再加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调整方案”对房地产的二次激活,成品油价格调升使权重极大的“石化双熊”阶段性地演变为“石化双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有色、黄金、原材料等公司股价的刺激,银行息差见底使本身已经估值折价的银行股得到提振等,使得“复苏预期股”成为了行情的主角。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另一个因素是,除了数十家已发或正在发行的、筹资总额已经超千亿元的新基金外,从6月1日开始,具有私募特性的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已正式开闸,这又意味着流动性驱动力的重心正在由市场游资向基金迁移。由于基金与游资的投资风格迥异,更强化了“复苏+流动性”的新行情结构。

  “复苏+流动性”的行情似乎比之前 “题材+流动性”更靠谱,但遗憾的是,“复苏”元素的行情没有形成在行情的启动阶段,而是形成于行情的阶段性冲刺时期,目前除银行、石油化工股外,其它所有A股的静态市盈率已超过45倍,全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相当于2007年4850点时,如果银行、石化、钢铁等蓝筹股继续高涨,填补完市场的估值洼地,也意味着行情将会出现全局性泡沫。

  行情整体风险程度的快速提升,意味着后期形成阶段性震荡的概率迅速增大。由于2600-3200点本身是行情的“雷区”,IPO重启已近在咫尺,因此,当前投资策略上还需“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上海证券通首席分析师 陆水旗 新闻晨报

  自3月份以来,全球股市、原油、有色等大宗资源品,黄金等抗通胀保值品,甚至是国际船运价格、我国的房地产都出现了罕见的联袂大涨,最近两周涨势尤甚,A股行情更是在2600点以上公认的阻力区发力上行。这种上涨,有去年过度超跌的因素,有欧美经济在一季度出现见底信号、我国经济发出复苏信号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促使全球资本市场的通胀预期日益增强。

  “复苏+通胀”预期

  美元贬值趋势的形成,一是因为“美联储开动印钞机”等于美元与全球其它主要货币的币值在被不断稀释;二是因为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在近期被调降,意味着其主权货币美元的内涵价值被降低。自3月4日以来,美元指数已经从89.62点下跌至目前的78.33点,3个月的最大贬值幅度达到了12.60%。

  3月19日“美联储开动印钞机”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说:一旦经济好转美联储就停止购买国债。言下之意,只要美国经济没有显著好转,“美联储印钞票”将是例行公事。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财政年度是每年9月份,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在今年四季度开始复苏,这意味着如果今年四季度的美国经济没有显著好转,则必然会迎来新财政年度的发债高峰,届时“印钞机的转速必然会加快”。美国用“印钞机”来修复“金融危机黑洞”,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的必然是“复苏+通胀”预期,并且这种预期越来越强化。

  充裕流动性重出江湖

  随着金融危机告一段落,全球经济开始寻求着底复苏,金融危机之前驰骋于市场的充裕流动性也正在陆续重出江湖。2007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共投入了约5万亿美元的“救急资金”(收回去的是有毒资产,放出来的是真金白银),现在,“美联储印钞票”已经使全球步入了数量化扩张的轨道。因此,全球资本“三流合一”的魔力正开始显现,也因此全球经济正快步走向新通胀时代,各类资产价格也正在走向新泡沫时代。

  “复苏+通胀”预期的确立,再加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调整方案”对房地产的二次激活,成品油价格调升使权重极大的“石化双熊”阶段性地演变为“石化双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有色、黄金、原材料等公司股价的刺激,银行息差见底使本身已经估值折价的银行股得到提振等,使得“复苏预期股”成为了行情的主角。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另一个因素是,除了数十家已发或正在发行的、筹资总额已经超千亿元的新基金外,从6月1日开始,具有私募特性的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已正式开闸,这又意味着流动性驱动力的重心正在由市场游资向基金迁移。由于基金与游资的投资风格迥异,更强化了“复苏+流动性”的新行情结构。

  “复苏+流动性”的行情似乎比之前 “题材+流动性”更靠谱,但遗憾的是,“复苏”元素的行情没有形成在行情的启动阶段,而是形成于行情的阶段性冲刺时期,目前除银行、石油化工股外,其它所有A股的静态市盈率已超过45倍,全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相当于2007年4850点时,如果银行、石化、钢铁等蓝筹股继续高涨,填补完市场的估值洼地,也意味着行情将会出现全局性泡沫。

  行情整体风险程度的快速提升,意味着后期形成阶段性震荡的概率迅速增大。由于2600-3200点本身是行情的“雷区”,IPO重启已近在咫尺,因此,当前投资策略上还需“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2楼
5201314 发表于:2009/6/4 13:19:00
桂浩明:海外股市凭何大涨?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市场研究总监 桂浩明 上海证券报

  进入六月份,海外各主要股市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飙升到了8700点上方,日经225指数也收复了9700点,我国香港的恒生指数已站到了18900点的门前,而台湾加权指数也开始冲击6950点。有人因此戏称,今年的六一,不仅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而且还是全世界股民的节日。

  股市上涨,意味着财富的增加,这当然会令人高兴。但是,此刻人们也应该认真想一想的是,时下世界股市的集体上涨,其理由究竟是什么呢?换言之,其基础又在哪里?毕竟,如果这样的关键问题不搞清楚,那么是无从判断其今后的运行方向的。也许,对于众多的境内投资者来说,现在还无缘参与投资海外股市,可见近期境内股市的上涨,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海外股市走高的推动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现在海外股市的上涨,对于境内股市来说也是有着很大影响作用的。

  然而,要搞清楚海外股市为什么上涨,却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很明显,到目前为止,海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状况仍然是乏善可陈,多数指标显示无论是居民消费还是工业生产,都还是处于低迷状态。虽然在各国政府的努力下,大型金融企业的倒闭风潮可能不会再有了,而一度盛传的所谓“金融危机第二波”行将到来,现在看来也未必。但是,这一切至多只能表明情况也许不会再怎样恶化,但这与经济复苏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尽管,人们也可以用超跌反弹来解释这次的股市上涨,毕竟像美国花旗银行这样的大型企业,当它市值下跌到仅仅与境内的宁波银行相近,且只有工商银行的不到1/20时,的确可以认为只要这个银行最后不破产,其不到1美元的股价就一定会涨起来。但问题是,现在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海外主要股市,差不多都已经连续上涨了好几个月,而且目前其代表性指数大都已经高于去年10月份危机大规模爆发时的水平。这也就是说,这里已经不存在太多的超跌反弹的理由。而考虑到他们的实体经济状况又比八个月前为差,那么现在推动股市继续上涨的理由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流动性,应该说这有一定道理。为了对付金融危机,多数国家的央行现在都实行低利率乃至零利率,采取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在社会上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前期,商业银行因为担心出现进一步的资产减计并导致挤兑,因此普遍是搞金融窖藏,以至经济领域仍然缺乏资金。而现在,金融危机似乎不至于继续恶化,于是商业银行也就有了向市场投放货币的动力。而由于实体经济并没有真正启动,对资金的有效需求并不大,这时那些溢出的流动性进入到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是完全可有可能的。前段时间克鲁格曼到中国演讲,这位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直言不讳地说,现在股市上涨就是因为钱多,与经济没有什么关系。看来,他也是认为是流动性支撑了股市。当然,只是以流动性来解释海外股市的上涨,多少也有点牵强,相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不应该被简单化。可问题在于,现在除了流动性以外,还没有其他更好的理由来解释海外股市的这波上涨。

  如果说,是流动性,或者主要是流动性支撑了现在海外股市的上涨行情,那么人们就应该小心了。不是说流动性不能支持股市上涨,相反以目前海外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流动性仍然充裕,有能力继续推高股市。只是,这种推高的基础是欠扎实的,脱离了经济的基本面,一旦实体经济的复苏与之衔接不上,必然会带来很大的风险。而对于境内投资者来说,如果无视海外股市上涨的内在理由,仅仅因为周边市场涨了就在境内也坚决做多,恐怕是非理性的。当下,对此尤其应该加以注意。

叶檀:美债、美元贬值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羊城晚报

  国内上调成品油价格,股市如同吃了兴奋剂一般,急速上蹿。我们正在走向以股市救经济、救信心的道路。

  如果我们把通胀定义为物价的普遍上涨,现在是没有通胀。美国的失业率处于历史高位,不可能发生传统通胀。如果我们把通胀定义为金融危机发生前后的资产型通胀,则通胀实际上已经到来。

  首先,由于全球流动性开始回升,大宗商品的价格脱离实体经济走出独立行情。

  在没有多大需求的情况下,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快速上涨。6月1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出席国新办发布会时表示,全球原油需求下降而价格急升,与石油储备、金融市场有关。

  总的来看,全世界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原油的需求是在下降的。据有关统计资料,大概每天要比过去下降420万桶。但油价最近一段时间涨幅很大,一度涨到了每桶66美元,5月份可能是近10年来单月涨幅最高的一个月。今年1-5月份,油价从最低的每桶37美元到最高的66美元,这个幅度变化也是相当大的。张国宝认为,这与各国收储有关,事实上,也与高盛等金融巨鳄的炒作有关。油价上涨不取决于实体经济需求,而取决于人们对于美元进一步贬值的预期。

  其次,美国经济尚未稳定,美债、美元的贬值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美国国债收益率急剧升值,使购买美国长期国债避险者叫苦不迭,这说明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而美国国债规模发行过大,内在价值急贬。美国财政部今年计划发售约2万亿美元新债,以填补高达1.8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此外,美元的长债情况更差,弱于短债。指标美国公债收益率,近日升至3.75%附近的6个月高位,如果美国继续扩大美债发行量,美债将继续贬值;由美联储购买美国债券,则美元将继续贬值。以前美国国民负债消费,而现在,美国政府负债救市。

  事实上,美国的对冲基金经理已经调整投资结构,进行新一轮博弈,从对冲基金到PE都在复苏过程中。从好的方面说,这是信用市场解冻,资金的交易与流动性增加。从坏的方面说,这是实体经济未复苏之前资本市场一枝独秀,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一样,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吸食流动性上瘾,与实体经济已然脱节。

  第三,全球经济结构还在恶化。中国出口略有回暖但尚未企稳,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经济,股市与楼市双重刺激拉动GDP增长,中国经济结构在目前的架构中很难调整到位。政府投资向国有企业倾斜,股市在流动性增长初期无头绪炒作概念,而现在指针已经明显偏向垄断型企业,如石化双雄、金融、地产等。中国正在步入提高国企效率的漫长试验期,通过给国企注入资金,一旦市场稳定,新股IPO与创业板将陆续推出,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大小限。

  美国虽然承诺对美元信用负责,虽然美国财政部等机构力促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透明化,但目前政府的举措在刺激场外交易复苏。考虑到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据总部位于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BIS)估计,10年之前约有100万亿美元的未清算交易,到2008年末达到近600万亿美元未清算,是全球股票市值的16倍(全球生产总值的10倍)。可以肯定,美国无法对金融衍生品痛下整治的决心,他们还会回到“提升金融生产力”的老路上去。

  看看最近的一系列举措,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政府增加投资、释放信贷、以政府的订单保证了采购经理人指数等重要指标的上涨。政府对于钢材的结构性调整和基础建设、房地产投资的回暖,使得中国的钢材市场出现了高附加值产品过剩而普通长材供需两旺的反常情况。

  我们面前有两条路,或者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市场,承认对于资金流动性的贪欲是金融时代不可避免的代价,由下一个金融泡沫取代前一个金融泡沫;或者中美两国认真探讨改革的办法,中国增加内需而美国信守财政纪律,不要在赤字之路上滑得更远。这将使转型过程充满痛苦。

  平滑转型,由政府来控制泡沫的大小,是个美好的梦想。 (叶檀)

  羊城晚报

  国内上调成品油价格,股市如同吃了兴奋剂一般,急速上蹿。我们正在走向以股市救经济、救信心的道路。

  如果我们把通胀定义为物价的普遍上涨,现在是没有通胀。美国的失业率处于历史高位,不可能发生传统通胀。如果我们把通胀定义为金融危机发生前后的资产型通胀,则通胀实际上已经到来。

  首先,由于全球流动性开始回升,大宗商品的价格脱离实体经济走出独立行情。

  在没有多大需求的情况下,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快速上涨。6月1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出席国新办发布会时表示,全球原油需求下降而价格急升,与石油储备、金融市场有关。

  总的来看,全世界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原油的需求是在下降的。据有关统计资料,大概每天要比过去下降420万桶。但油价最近一段时间涨幅很大,一度涨到了每桶66美元,5月份可能是近10年来单月涨幅最高的一个月。今年1-5月份,油价从最低的每桶37美元到最高的66美元,这个幅度变化也是相当大的。张国宝认为,这与各国收储有关,事实上,也与高盛等金融巨鳄的炒作有关。油价上涨不取决于实体经济需求,而取决于人们对于美元进一步贬值的预期。

  其次,美国经济尚未稳定,美债、美元的贬值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美国国债收益率急剧升值,使购买美国长期国债避险者叫苦不迭,这说明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而美国国债规模发行过大,内在价值急贬。美国财政部今年计划发售约2万亿美元新债,以填补高达1.8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此外,美元的长债情况更差,弱于短债。指标美国公债收益率,近日升至3.75%附近的6个月高位,如果美国继续扩大美债发行量,美债将继续贬值;由美联储购买美国债券,则美元将继续贬值。以前美国国民负债消费,而现在,美国政府负债救市。

  事实上,美国的对冲基金经理已经调整投资结构,进行新一轮博弈,从对冲基金到PE都在复苏过程中。从好的方面说,这是信用市场解冻,资金的交易与流动性增加。从坏的方面说,这是实体经济未复苏之前资本市场一枝独秀,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一样,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吸食流动性上瘾,与实体经济已然脱节。

  第三,全球经济结构还在恶化。中国出口略有回暖但尚未企稳,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经济,股市与楼市双重刺激拉动GDP增长,中国经济结构在目前的架构中很难调整到位。政府投资向国有企业倾斜,股市在流动性增长初期无头绪炒作概念,而现在指针已经明显偏向垄断型企业,如石化双雄、金融、地产等。中国正在步入提高国企效率的漫长试验期,通过给国企注入资金,一旦市场稳定,新股IPO与创业板将陆续推出,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大小限。

  美国虽然承诺对美元信用负责,虽然美国财政部等机构力促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透明化,但目前政府的举措在刺激场外交易复苏。考虑到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据总部位于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BIS)估计,10年之前约有100万亿美元的未清算交易,到2008年末达到近600万亿美元未清算,是全球股票市值的16倍(全球生产总值的10倍)。可以肯定,美国无法对金融衍生品痛下整治的决心,他们还会回到“提升金融生产力”的老路上去。

  看看最近的一系列举措,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政府增加投资、释放信贷、以政府的订单保证了采购经理人指数等重要指标的上涨。政府对于钢材的结构性调整和基础建设、房地产投资的回暖,使得中国的钢材市场出现了高附加值产品过剩而普通长材供需两旺的反常情况。

  我们面前有两条路,或者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市场,承认对于资金流动性的贪欲是金融时代不可避免的代价,由下一个金融泡沫取代前一个金融泡沫;或者中美两国认真探讨改革的办法,中国增加内需而美国信守财政纪律,不要在赤字之路上滑得更远。这将使转型过程充满痛苦。

  平滑转型,由政府来控制泡沫的大小,是个美好的梦想。 (叶檀)

3楼
5201314 发表于:2009/6/4 13:20:00

刘煜辉:美国通胀看油价 中国通胀很复杂

  刘煜辉(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每日经济新闻

  美国滞胀的可能

  典型意义的滞胀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直接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美国与部分国家的冲突恶化导致油价的上升;另一个是工会力量强大,尽管衰退,但刚性的工资与物价螺旋式上升。

  但大背景我还是认同长周期理论的解释。二战后,军工技术转民用的革命所带动的经济长周期增长动力衰竭后,新的载体还没有出现,没有新的财富创造机制去填充多年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所遗留下来的账单。

  上世纪70年代正好处于两个长周期的交替期。今天会不会历史重演?

  当下或也处于两个长周期的交替期。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信息、网络革命,在2001年随着新经济泡沫破灭而动力衰竭,后面靠着次贷、全球化红利,回光返照式地强撑了5年,拒绝及时调整的结果是,2008年以一场大危机来终结。

  下一个带领世界进入长周期的载体在哪里?不知道,明确的是政府前所未有的反衰退行动所留下的天量账单,等着新的财富创造机制出来,才能开始真正意义的偿付。

  直接的因素或强或弱也是存在的。

  油的供给不是个竞争市场,价格涨的时候,寡头垄断的市场倾向于限产保价。此外,今天基础商品的金融属性已经远非40年前可比,决定基础原料价格往往已不再是工业的供需双方,而是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印了那么多钱,谁能保证只把资产泡沫吹起来,而不进入商品,货币又没长眼睛。

  看看美国人的账单,看看美国公债的利率,就知道到最后什么资产都是不安全的,唯有商品。因为通胀最后也会成为压垮企业和经济的最后稻草。

  全球化因素使得美国人将制造的部分都转移到了剩余世界(中国等),所以工资与物价螺旋上升变得不那么容易。

  所以,今天美国通胀的核心就是看油价。如果油价能长期扛着,美国经济滞胀的状态再现的可能性极大。当然,美国人发明了个“核心通胀”的概念,剔除油和粮食,你也可以将未来理解为“低增长和低通胀”的搭配。

  中国通胀的实现

  中国通胀的状态跟它的经济结构一样复杂。

  因为政府和企业把通胀的因素相当部分给扛掉了。压资源和要素价格,靠环境红利垫付,靠财政补贴撑着企业进行产能的扩张,企业靠低劳动成本为世界生产。

  所以,现有的通胀因素,不太容易在中国的CPI和PPI中显现出来。于是乎,“猪”变成了决定中国CPI的关键,因为这个领域政府控制力弱,占比却很大(占CPI构成的7.5%)。

  由于消费弱小,所以PPI向CPI传也异常艰难。难传并不意味着不传,而且不得不迂回地传。而一旦传,那经济肯定面临一次大变。这个逻辑基本是这样的。

  工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资金就大量向资本品走,土地和地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工资就开始倒逼着涨。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涨。

  资源的瓶颈,基础原料涨是政府控制不了的,而今天这一部分在整个制成品的价值构成中占到了70%,各方面成本涨上去后,最后,就只能强硬地推制成品涨。但这个阶段注定是短暂的,因为没有需求来承受,中国通胀显现的最后阶段通常却是对经济杀伤力最大的阶段,货币当局急了就开始强压,企业倒闭过后,就是硬着陆和通缩。

  这也是很多经济学家不认同中国会出现长期通胀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如果通观整个通胀实现的过程,你会感觉到,中国经济犹如被活生生地闷在一间充满“通胀”蒸气的锅炉房中,不得舒展,直至耗尽体力而虚脱。

  美国滞胀的可能

  典型意义的滞胀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直接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美国与部分国家的冲突恶化导致油价的上升;另一个是工会力量强大,尽管衰退,但刚性的工资与物价螺旋式上升。

  但大背景我还是认同长周期理论的解释。二战后,军工技术转民用的革命所带动的经济长周期增长动力衰竭后,新的载体还没有出现,没有新的财富创造机制去填充多年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所遗留下来的账单。

  上世纪70年代正好处于两个长周期的交替期。今天会不会历史重演?

  当下或也处于两个长周期的交替期。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信息、网络革命,在2001年随着新经济泡沫破灭而动力衰竭,后面靠着次贷、全球化红利,回光返照式地强撑了5年,拒绝及时调整的结果是,2008年以一场大危机来终结。

  下一个带领世界进入长周期的载体在哪里?不知道,明确的是政府前所未有的反衰退行动所留下的天量账单,等着新的财富创造机制出来,才能开始真正意义的偿付。

  直接的因素或强或弱也是存在的。

  油的供给不是个竞争市场,价格涨的时候,寡头垄断的市场倾向于限产保价。此外,今天基础商品的金融属性已经远非40年前可比,决定基础原料价格往往已不再是工业的供需双方,而是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印了那么多钱,谁能保证只把资产泡沫吹起来,而不进入商品,货币又没长眼睛。

  看看美国人的账单,看看美国公债的利率,就知道到最后什么资产都是不安全的,唯有商品。因为通胀最后也会成为压垮企业和经济的最后稻草。

  全球化因素使得美国人将制造的部分都转移到了剩余世界(中国等),所以工资与物价螺旋上升变得不那么容易。

  所以,今天美国通胀的核心就是看油价。如果油价能长期扛着,美国经济滞胀的状态再现的可能性极大。当然,美国人发明了个“核心通胀”的概念,剔除油和粮食,你也可以将未来理解为“低增长和低通胀”的搭配。

  中国通胀的实现

  中国通胀的状态跟它的经济结构一样复杂。

  因为政府和企业把通胀的因素相当部分给扛掉了。压资源和要素价格,靠环境红利垫付,靠财政补贴撑着企业进行产能的扩张,企业靠低劳动成本为世界生产。

  所以,现有的通胀因素,不太容易在中国的CPI和PPI中显现出来。于是乎,“猪”变成了决定中国CPI的关键,因为这个领域政府控制力弱,占比却很大(占CPI构成的7.5%)。

  由于消费弱小,所以PPI向CPI传也异常艰难。难传并不意味着不传,而且不得不迂回地传。而一旦传,那经济肯定面临一次大变。这个逻辑基本是这样的。

  工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资金就大量向资本品走,土地和地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工资就开始倒逼着涨。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涨。

  资源的瓶颈,基础原料涨是政府控制不了的,而今天这一部分在整个制成品的价值构成中占到了70%,各方面成本涨上去后,最后,就只能强硬地推制成品涨。但这个阶段注定是短暂的,因为没有需求来承受,中国通胀显现的最后阶段通常却是对经济杀伤力最大的阶段,货币当局急了就开始强压,企业倒闭过后,就是硬着陆和通缩。

  这也是很多经济学家不认同中国会出现长期通胀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如果通观整个通胀实现的过程,你会感觉到,中国经济犹如被活生生地闷在一间充满“通胀”蒸气的锅炉房中,不得舒展,直至耗尽体力而虚脱。

  刘煜辉(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每日经济新闻

  美国滞胀的可能

  典型意义的滞胀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直接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美国与部分国家的冲突恶化导致油价的上升;另一个是工会力量强大,尽管衰退,但刚性的工资与物价螺旋式上升。

  但大背景我还是认同长周期理论的解释。二战后,军工技术转民用的革命所带动的经济长周期增长动力衰竭后,新的载体还没有出现,没有新的财富创造机制去填充多年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所遗留下来的账单。

  上世纪70年代正好处于两个长周期的交替期。今天会不会历史重演?

  当下或也处于两个长周期的交替期。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信息、网络革命,在2001年随着新经济泡沫破灭而动力衰竭,后面靠着次贷、全球化红利,回光返照式地强撑了5年,拒绝及时调整的结果是,2008年以一场大危机来终结。

  下一个带领世界进入长周期的载体在哪里?不知道,明确的是政府前所未有的反衰退行动所留下的天量账单,等着新的财富创造机制出来,才能开始真正意义的偿付。

  直接的因素或强或弱也是存在的。

  油的供给不是个竞争市场,价格涨的时候,寡头垄断的市场倾向于限产保价。此外,今天基础商品的金融属性已经远非40年前可比,决定基础原料价格往往已不再是工业的供需双方,而是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印了那么多钱,谁能保证只把资产泡沫吹起来,而不进入商品,货币又没长眼睛。

  看看美国人的账单,看看美国公债的利率,就知道到最后什么资产都是不安全的,唯有商品。因为通胀最后也会成为压垮企业和经济的最后稻草。

  全球化因素使得美国人将制造的部分都转移到了剩余世界(中国等),所以工资与物价螺旋上升变得不那么容易。

  所以,今天美国通胀的核心就是看油价。如果油价能长期扛着,美国经济滞胀的状态再现的可能性极大。当然,美国人发明了个“核心通胀”的概念,剔除油和粮食,你也可以将未来理解为“低增长和低通胀”的搭配。

  中国通胀的实现

  中国通胀的状态跟它的经济结构一样复杂。

  因为政府和企业把通胀的因素相当部分给扛掉了。压资源和要素价格,靠环境红利垫付,靠财政补贴撑着企业进行产能的扩张,企业靠低劳动成本为世界生产。

  所以,现有的通胀因素,不太容易在中国的CPI和PPI中显现出来。于是乎,“猪”变成了决定中国CPI的关键,因为这个领域政府控制力弱,占比却很大(占CPI构成的7.5%)。

  由于消费弱小,所以PPI向CPI传也异常艰难。难传并不意味着不传,而且不得不迂回地传。而一旦传,那经济肯定面临一次大变。这个逻辑基本是这样的。

  工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资金就大量向资本品走,土地和地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工资就开始倒逼着涨。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涨。

  资源的瓶颈,基础原料涨是政府控制不了的,而今天这一部分在整个制成品的价值构成中占到了70%,各方面成本涨上去后,最后,就只能强硬地推制成品涨。但这个阶段注定是短暂的,因为没有需求来承受,中国通胀显现的最后阶段通常却是对经济杀伤力最大的阶段,货币当局急了就开始强压,企业倒闭过后,就是硬着陆和通缩。

  这也是很多经济学家不认同中国会出现长期通胀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如果通观整个通胀实现的过程,你会感觉到,中国经济犹如被活生生地闷在一间充满“通胀”蒸气的锅炉房中,不得舒展,直至耗尽体力而虚脱。

  美国滞胀的可能

  典型意义的滞胀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直接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美国与部分国家的冲突恶化导致油价的上升;另一个是工会力量强大,尽管衰退,但刚性的工资与物价螺旋式上升。

  但大背景我还是认同长周期理论的解释。二战后,军工技术转民用的革命所带动的经济长周期增长动力衰竭后,新的载体还没有出现,没有新的财富创造机制去填充多年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所遗留下来的账单。

  上世纪70年代正好处于两个长周期的交替期。今天会不会历史重演?

  当下或也处于两个长周期的交替期。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信息、网络革命,在2001年随着新经济泡沫破灭而动力衰竭,后面靠着次贷、全球化红利,回光返照式地强撑了5年,拒绝及时调整的结果是,2008年以一场大危机来终结。

  下一个带领世界进入长周期的载体在哪里?不知道,明确的是政府前所未有的反衰退行动所留下的天量账单,等着新的财富创造机制出来,才能开始真正意义的偿付。

  直接的因素或强或弱也是存在的。

  油的供给不是个竞争市场,价格涨的时候,寡头垄断的市场倾向于限产保价。此外,今天基础商品的金融属性已经远非40年前可比,决定基础原料价格往往已不再是工业的供需双方,而是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印了那么多钱,谁能保证只把资产泡沫吹起来,而不进入商品,货币又没长眼睛。

  看看美国人的账单,看看美国公债的利率,就知道到最后什么资产都是不安全的,唯有商品。因为通胀最后也会成为压垮企业和经济的最后稻草。

  全球化因素使得美国人将制造的部分都转移到了剩余世界(中国等),所以工资与物价螺旋上升变得不那么容易。

  所以,今天美国通胀的核心就是看油价。如果油价能长期扛着,美国经济滞胀的状态再现的可能性极大。当然,美国人发明了个“核心通胀”的概念,剔除油和粮食,你也可以将未来理解为“低增长和低通胀”的搭配。

  中国通胀的实现

  中国通胀的状态跟它的经济结构一样复杂。

  因为政府和企业把通胀的因素相当部分给扛掉了。压资源和要素价格,靠环境红利垫付,靠财政补贴撑着企业进行产能的扩张,企业靠低劳动成本为世界生产。

  所以,现有的通胀因素,不太容易在中国的CPI和PPI中显现出来。于是乎,“猪”变成了决定中国CPI的关键,因为这个领域政府控制力弱,占比却很大(占CPI构成的7.5%)。

  由于消费弱小,所以PPI向CPI传也异常艰难。难传并不意味着不传,而且不得不迂回地传。而一旦传,那经济肯定面临一次大变。这个逻辑基本是这样的。

  工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资金就大量向资本品走,土地和地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工资就开始倒逼着涨。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涨。

  资源的瓶颈,基础原料涨是政府控制不了的,而今天这一部分在整个制成品的价值构成中占到了70%,各方面成本涨上去后,最后,就只能强硬地推制成品涨。但这个阶段注定是短暂的,因为没有需求来承受,中国通胀显现的最后阶段通常却是对经济杀伤力最大的阶段,货币当局急了就开始强压,企业倒闭过后,就是硬着陆和通缩。

  这也是很多经济学家不认同中国会出现长期通胀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如果通观整个通胀实现的过程,你会感觉到,中国经济犹如被活生生地闷在一间充满“通胀”蒸气的锅炉房中,不得舒展,直至耗尽体力而虚脱。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