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为外商投资房地产松绑?

1楼
邮耗子 发表于:2009/6/29 14:15:00

上周日,一则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再次弹拨着人们对房价的那根敏感神经。

6月21日,《华夏时报》称,在中国吸引外资已经连续7个月负增长的大背景下,商务部已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如何稳定外商在华投资的42条意见书。其中一条建议是,商务部联合外管局,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外汇登记手续进行简化和适当放宽。

《华夏时报》将之解读为外商投资房地产业的“松绑”,并做成大大的标题。

第二天,网络和平面媒体大面积转载,标题被做得更“大”——《解除限外令》,路透社也作了摘录。

3年前,正值楼市开始疯狂之际,六部委联合出台131号文,对外资进入房地产项目开发和购买房产都作了诸多限制和规定,被业内称为“限外令”之起点,随后又有一系列限制跟上。如果3年后果真松绑,有的人担心FDI(外商直接投资)或将重新大规模进军中国楼市,有的人则担心热钱借此涌入,结果都一样:房价高企,吹大中国的资产泡沫。

连月来中国楼市的乍然回暖,已经让购房者恐慌,让开发商惊奇,让舆论喧闹。就在大多数人都难以看清政策走向和市场趋势之际,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政策传言又搅乱了人们的神经。

房地产业内人士倾向于相信这个传言,“至少不是无中生有,变数只在于会不会批。”因为他们相信,外商在房地产业的投资在FDI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成为重要调整项目也不足为奇。比如2007年,这一比例高达四分之一,当年的FDI增量有90亿美元左右,几乎都是房地产投资贡献的。

然而,商务部却不认同这种解读,并开始了被动澄清——挨个向找上门来的记者解释。

南方周末记者的电话打过去时,尚未说完一整句话,商务部新闻处处长陈荣凯即开始了陈述:“那篇报道存在出入。商务部的确在关注FDI下降,也正在研究对策,但所谓的42条意见书以及重点调整哪几个方面,都存在出入。”

房地产投资,外资多还是少?

事实上,在今年楼市回暖驱动下,“限外令”未及放松,外资已然开始比去年活跃。

北京一家大型国企房地产公司投资部的经理成浩杰(化名)今年以来见过的老外,比去年多出了一倍,这个周末还要去参加德意志银行下属地产基金的交流会,“估计又是个潜在客户”。虽然目前还没有成交,但成浩杰知道老外们手里的钱已经进了中国,或者找好了进来的门路。

市场上也传来消息,新加坡嘉德置地建立了13亿美元的商业地产运营基金,凯雷投资集团也宣布正在募集10亿美元的亚洲地产基金。

社科院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同样观察到,从去年年底开始,投向房地产的外资已经小幅增加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是,今年前4个月,用于房地产的外资有166亿元,比去年同一时期增长11.6%,“而且外资的进入还会有一个示范效应,带动国内更多的投资”。

除了开发项目上的投资,房屋买卖投资上的势头也不小,瑞安地产名下的上海顶级豪宅翠湖天地三期嘉苑3天卖了57套,4.7亿元,主要的客户来自海外。

似乎处处都是钱。

无怪乎安邦集团研究部的报告直接指出商务部果真如此,是对FDI下降过于敏感了,并且高度担忧目前“楼市资产泡沫隐忧渐起,如果外资再大量进入,很可能进一步推动房价,吹大泡沫”。

不过,对于松绑“限外令”可能的结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认为也不应过于夸大外资对房价的抬高作用,因为外资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例并不大。根据他2008年的研究,当时海外资金在整个房地产开发中的比例,只有不到2%。

南方周末记者询问的数位开发商、专家也都感觉,即便是在一线城市,房地产开发中的外资比例,从来都是个位数。

而在房地产二级市场这一块,“我们观测的15个一级二级城市,外资直接购买房产的比例,最多不超过四分之一。”如何看待这个数据,戴德梁行综合住宅部华东区总经理胡港文从另一个角度作了分析:“外资如果买卖房产,主要是商业地产或者高端住宅,不会过多的影响中低端商品住房的价格和供求。”所以胡港文认为“如果没有出入”,短期内也不会给国内的楼市带来太大的影响。

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的看法相同,外资比例不大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他笑称,“他们还有钱么?”

三年紧箍,紧还是松?

外资的比例不大,是不是因为一直戴着紧箍,一旦拿下来,对房价的影响将难以预测?

而且,如果比例不大,三年前为什么要给戴紧箍?

业内普遍将2006年7月执行的131号文看作一系列“限外令”的开始和转折点。当时一季度中国的GDP首次超过10%,达到10年新高。经济总体过热迹象非常明显,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已经疯狂,然而当时的宏观调控效果却并不明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六个部委(除了商务部、建设部两个主管外资和房子的部委,还有发改委、央行、工商总局和外汇局)齐心合力给外资戴上了紧箍。

131号文一方面规定了外资个人和公司购买房产的条件,另一方面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开发也作了资本金等方面的限制,并且全部要经过商务部的审批。

“当时就是为了压制国内的需求,是楼市宏观调控的政策之一。”阳光100置业公司的总经理范小冲回忆道。

有趣的是,紧箍戴了一年之后,FDI中投向房地产业的比重反而翻了一倍多,2006年这个比重是11.6%,2007年就达到了24%。这里可能还不包括一部分直接购买房产的外资,因为当年外管局的外汇结算与商务部就出现了一个不小的差额。

这一年,楼市已经进入癫狂,深圳房价半年暴涨了50%,背后就有大量的香港资金在支撑。

也是这一年,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也出台了50号文和补充通知——对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企业实行备案制度,并修订了《产业指导目录》——把所有外资房地产公司列入限制类。商务部频繁的往紧箍上加码。

进入2008年,“限外令”紧箍第二年,FDI中用于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比例和总额都和2007年持平了。不过这一年,同样是金融海啸深度席卷全球的一年。

三年紧箍,究竟紧不紧?似乎成了一个很微妙的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所有业内人士都肯定地说,2006年131号文出台后,几乎就没有外资能用以前的条件通过商务部的审批了。外管局公布的第一批在商务部备案后通过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资本金都占到了项目投资的50%以上;之后陆续批准的,也多数是内地企业海外上市后新设的项目公司,或者二三线城市的公司。

但同时,这些业内人士也都能各自说出一些变通的办法。世邦魏礼士北京公司总经理尹宝军就举例说,购买商用房产需要注册公司,一线城市往往不给批准,外资就会选择去二三线城市设立公司,再返回来买一线城市的写字楼等。至于项目开发,也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境内外公司持股方式将海外资金汇入中国。

在紧与不紧的微妙之间,再遇金融海啸和国内楼市萎缩,海外资金要么退出要么不敢进入,使得2008年并没有出现外资投资房地产业的增长。但也正因为此,将来如果再次放松外资进入房地产业,内外宏观环境再次回到三年前,很难讲会不会再次出现2006年到2007年的成倍增长。

可能的政策走向

不过,即使外资有可能在松绑后再度猛增,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也并不是特别担心热钱以及它带来房价高企。因为在他们看来,政策再宽松,短时间内也不会给热钱留出口子。“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要从开发和投资两块分开来看。即便真的出台传言中的政策,应该也是松绑项目投资,而不是购房这块吧。”胡港文如此揣摩可能的政策走向,“因为商务部审核的都是外资房地产开发项目,这块即使松绑,也不会带来热钱。”范小冲也是同样的看法。在他看来,外资只要进入项目投资,一滚就是三五年,绝对不可能变成赌人民升值而快进快出的热钱。

但在房产购买这一领域,则蕴藏着巨大的热钱危险。

银监会、央行等金融部门一直试图把握中国热钱的动向,以及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在某地方银监局局长的一次内部报告中,该局长研究了热钱和汇率的关系,发现两者高度相关,因此建议要时刻注意热钱的动向,并把握好相关的政策。

换句话说,即便把政策走向往宽松的方向去想,胡港文和范小冲也觉得2006年的“限外令”近期内不可能全部放开。

事实上,可能的政策走向已经露出端倪。6月份,外管局已经向各个分局和指定银行发出通知,称可直接通过商务部网站,查询检索已通过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名单,并据此办理外汇登记和资本项目结售汇业务,简化流程。在次之前,这份名单是由商务部转到外管局,再下发到各分局和指定银行的。

果真如此,这将是一个好的开端,无论对外资还是普通民众来说。以往,商务部的备案、审批,再到外管局的登记、结汇,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流程,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寻租空间,2008年商务部条法司郭京毅系列案件即是如此。

对于尹宝军和他身后的众多外资基金或公司来说,如果能够松绑外商投资房地产,自然是一个好事,但他们更大的希望是政策能够稳定下来,不会随时因市场变化而变化。“我们担心的是,如果这次松绑了,外资迅速进来,配合国内的回暖趋势,房地产市场再度形成泡沫,可能又是一个政策轮回。”范小冲也认为,作为一个走向国际化的国家,某些限制迟早是要松绑的。有风险,重在后期监管,而不在一刀切的赶走,或者机械化的审批。

商务部外资研究室研究员马宇坦诚地指出:用部门文件代替法规、把应该长期坚持的法律法规当作短期的调控政策、重前期市场准入审批而轻后期生产经营监管,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