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中,今年可能是最为诡异的一年,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房价涨跌格局交织,楼市走势起伏不定,中小民营开发商喜忧参半,国企和上市房企却大举拿地,那么——
□记者观察
一月份各地楼市可谓“冰冻三尺”;可春节刚过“小阳春”又“艳阳高照”,各大楼盘销售迅速回升但房价并未上涨;进入四月楼市进入了“倒春寒”,不过一些“国字号”房产巨头却开始四处圈地;5月底,国务院下调资本金比例的“5·27新政”一出台,各种鼓吹通货膨胀预期的论调百出,各大银行也对房贷“放水”,投资炒房者纷纷奔向楼市,各地楼市便出现“量价齐涨”的局面,有的楼盘甚至出现了“房价隔天涨”的疯狂势头,以至于7月中旬,银监会再度对二套房贷念起“紧箍咒”。
国企全国各地争夺地王
在中国房地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十余年里,民营企业无疑是市场的主角,然而经过这两年残酷的市场洗礼之后,这些民营房企正在被排斥,在今年的土地拍卖市场,央企及上市国企凭借充足的资金来源,“财大气粗”地在各地疯抢土地,竞相争当地王,国有企业似乎要“独霸天下”!
6月下旬,北京接连诞生两大地王,都被央企下属企业拿下。6月26日,中国电子集团下属成都中泽置业以19.6亿元竞得奥运村地块,楼面地价达15217元/平方米。6月30日,中化集团下属“中化方兴”硬生生把起价16亿的北京广渠路15号地举到40多亿,致使楼面地价高达1.6万元/平方米,据说和它竞价到最后的除了SOHO中国外,其余包括远洋、首开、华润、金融街、中化方兴等,皆为国资公司或具有国资背景的地产公司。克尔瑞(中国)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
除了保利、绿地、中海、中粮地产、招商地产等老牌房地产国企拿地外,中铁、中冶、中化、中国电子集团等新兴房地产国企也纷纷踏进土地市场。
有研究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各大城市各月成交总价排行前十的地块中,六成高价地块由国资背景企业获得。据不完全统计,5月以来短短两个月,北京、重庆、杭州、广州等重点城市相继刷新历史纪录的单价和总价的“地王”已达到13宗,其中央企所涉土地款合计已超过265亿元。据数据统计,2009年夏天,前后总计有1000亿元央企资金进入北京的土地市场。就在广渠路15号地拍卖现场,地产商都拥有巨额的银行授信,SOHO中国拥有200亿元,方兴地产拥有200亿元、远洋地产拥有200亿元。与之相比,万科作为国内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辛苦经营25载,今年一季度现金流达到最高水平时也不过269亿元。
业界心忧国企领涨市场
面对各地国企疯抢土地,抢占民营房企的市场,并催生一个又一个“高价地王”,导致“面粉贵过面包”的非理性局面再度出现,不仅引起众多民营房企的惊慌,还引起任志强、潘石屹等房产大腕的质疑,更引起了地产观察人士的忧虑——国有企业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国家是否应限定国企的经营范围?国企大举进军房地产是利是弊?
对于今年国企频频催生的“地王”,知名地产人王永胜认为,09年地王最本质问题是“国与民争利”,“中”字头和“国”字头企业在土地市场中兴风作浪,这与2007年外资、民资大闹地市的情况有些不同。在房地产市场中,国企的经验、能力、效率等皆非一流,可以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但开发商品房未必是强项。今年在很多优质民营房企不敢冒然抢地的情况,国资企业这么热衷于当地王
恐非好事,央企受惠于信贷倾斜,但也不能置市场风险于不顾,助长房价泡沫,楼市一旦逆转项目亏钱,国企如果甩手不管,就会出现众多不良资产,银行坏账呆账又会增加。
著名房地产专家杨健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起到“促就业,扩内需”的作用,巨量资金流入土地房产市场,国企恣意妄为争“地王”,进而推动地价和房价飞涨,再一次形成土地价格泡沫。
有关研究数据显示,今年1-6月,7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有40%未能进入实体经济,主要流入了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但是一些上市国企拿地是为了做业绩,然后在股市上有题材可做,他们根本不在乎该项目能否赚钱。这种行为除了对民营房企造成不公平竞争外,更大的副作用是让房地产市场又沦落到靠资金实力来竞争的低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