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岂能用兴高采烈的口吻鼓吹“超级泡沫”?中国不应该重蹈日本泡沫破灭的覆辙,日本当年的泡沫是富裕社会的泡沫,而中国在社会整体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超级泡沫,其灾难性的后果将比日本还可怕。
国金政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先生日前在成都眉飞色舞地大放豪言:“京沪房价五年内至少翻一倍,很可能会突破30万元/平方米”,继日本泡沫经济破碎之后,“未来二三十年很可能经历中国超级泡沫崛起和破灭的过程”。文后数千跟帖痛骂他是疯人狂语。本人亦不得不对他的言论提出质疑: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岂能用兴高采烈的口吻鼓吹“超级泡沫”?中国不应该重蹈日本泡沫破灭的覆辙,日本当年的泡沫是富裕社会的泡沫,而中国在社会整体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超级泡沫,其灾难性的后果将比日本还可怕。
金岩石先生把住宅分类为投资品,而非民生消费品,对此,恐怕没几个人能同意。住房当然可以成为投资品,但它首先是民生消费品。脱离了民生需求的房地产市场,是非理性、不正常的市场。即便把住房单纯看作是投资品,也不能认为房价虚高就是正常的。地价、房价并不是可以无限上涨的,而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就是民生承受力和资产的全球性价比。国际上为什么有个房价收入比?就是体现民生承受力这个基本尺度。成熟市场体一般房价收入比为6倍左右,即房价应该相当于一个家庭年收入的6倍左右,也就是一个家庭6年左右的总收入就能买一套住宅。北京、上海的房价收入比,已达27倍左右,已经把儿孙的房价上涨空间都透支了。一个社会纵然什么都可以透支,也绝对不能去透支子孙的生存发展空间。这是一个社会道德伦理底线。想想吧,如果京沪房价真像金先生所说涨到30万/平方米,要多高的人均收入才能支撑这样的房价?家庭平均年收入得超过400万元,10年以后北京能达到那样的水平吗?我们的子孙从大学校门出来,要多少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套住房?难道只有让他们一辈一辈去“啃老”,依赖父辈才能生存,这样的社会正常吗?为什么京沪房价暴涨而租金却在持续下跌?就是因为房价远远超过了民生承受力。
金岩石先生为房价虚涨提供的一个理论依据,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性溢价和房产的交易性溢价,然而金先生应该知道,完成城市化进程的欧美的地价房价比京沪的地价房价便宜得多。美国人均收入是北京上海的8倍左右,大城市住宅地价不到北京上海的1/20,房屋(主要是独栋房屋)中间价不到18万美元/栋(套),远比北京上海的房价低。京沪的房价早已透支了未来若干年的空间,还能有多少溢价空间?
中国楼市还有一大奇观,可以称为“中国式的囤房炒楼”,世界上恐怕每个经济体都有投资性房产,但人家买房投资一定会马上体现其使用价值,即买了房产马上会出租,体现其使用价值。而“中国式的囤房炒楼”不同,许多人买了几套、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清水房,5年8年不装修也不出租,就囤在那儿等着涨价炒,全国城市这样的“鬼屋”起码有几百万套,京、沪等城市还有很多上世纪90年代囤的房子至今没装修还库存在那里。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体有中国这种巨大的住宅透支与浪费。数量庞大的“鬼屋”只不过是存量的转移,一旦房价上涨难以为继或下跌,多达数亿平方米的转移库存就会对市场造成更大的冲击。
我赞同樊纲先生讲的“世界经济回归实业”和对资产价格泡沫担忧的观点。房地产和虚拟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太大是要出问题的。一个经济体的繁荣程度不在于其房价有多高房产总值多少,也不在于其虚拟经济的总量。相反,一个经济体、一个地区过度依赖房地产和虚拟经济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依赖于科技实力基础上的制造业、服务业的强大。美国过去之所以超强,是因为其有世界上最超强的企业群(也包括沃尔玛、高盛、大摩、麦肯塞、安永等服务业巨头),如今美国走下坡路,也是因为其许多企业在走下坡路。美国经济危机的根本在于其实体经济出了问题,而后引发了金融危机。中国的舆论机构和社会再分配机制,应该是鼓励人们去创业,去干实业,而不是鼓励人们都去当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