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行三季度新增不良83亿元 超去年全年不良形成率
近期,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却实际上影响着银行的基本面,一是10月份新增信贷量仅为2530亿元,为年内最低;二是管理层是否会取消房贷优惠政策。上述两个因素从量和价两方面影响信贷的收入水平,并进而对银行的业绩增长产生直接影响-尽管历史经验表明,10月信贷增量在年内一直均为低点。
现在银行股的估值相对较低,但它的表现并不如预期。因为,对银行业绩影响的因素除了量(信贷)和价(利率)外,其实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资产的质量。银行信贷增长趋势放缓和息差基本稳定的预期已经比较明确,但天量信贷资产背后的风险的不确定性却成为隐忧。
高增速摊薄效应减弱
分析1992年以来18年的银行新增贷款增速,在1993年和1995年出现过两个高点,分别达到约25%和26%的水平,此后再没有年份突破上述增速高点。而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贷款余额已经较年初增长28.65%,突破了1995年在低基数上的高增速,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速。
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增速当然与经济危机背景下国家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有关,但高基数上的高增速势必不能持续。
从银行而言,今年天量信贷投放后以量补价的效果并不理想,表明与量的投放相比,息差的稳定和提升更为关键。面对低利率/高流动性对宏观经济的挑战,贷款增长的逐渐放缓比继续快速增长更有利于中国银行业。
因为贷款增长加速将带来市场对宏观经济过热、长期不良贷款风险/不审慎放贷行为以及银行潜在融资的担忧,这将导致银行股向下重估(尽管短期盈利增长较快),而且贷款增长放缓将使银行获得更大的定价权,净息差的上行空间也将扩大。
一般认为,贷款增速是一个逐渐放缓的过程,预计将从当前同比增长34.5%的水平放缓至2010年约17%的更可持续水平,几乎少一半。
国泰君安判断从现在到2010年底,银行的净息差会沿着以下路径逐渐提升:结构调整->议价能力提升->利率提升(加息)。三季度银行净息差微小回升的主要动力来自结构调整,但议价能力提升和加息都需要在流动性收缩的背景下,或者至少需要造成有流动性收紧的预期和氛围。
9月份信贷剪刀差(M1增速-M2增速)出现触高回落态势,货币剪刀差正在归零向上,流动性持续从银行体系释放至实体经济,潜在购买力持续转为现实购买力。目前流动性已经出现稳定均衡状态,未来大幅释放的可能性很小,而货币集中释放刺激的实体需求复苏,已经出现端倪,预计未来货币剪刀差将持续向上。
预计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流动性相对今年同期的收紧已经是大势所趋。而四季度信贷规模增量的萎缩,是资本金约束的外在要求,也是经济自主性需求替代政策拉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自主性需求逐渐复苏,而用以刺激作用的项目贷款的下降,自然会带来贷款增速的回落。
根据三季报,上市银行实现了不良贷款和不良率的"双降"。截至9月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197亿元,较2009年上半年末减少132亿元,不良率为1.12%,较2009年二季度末降低8个BP,平均拨备覆盖率在177%左右。
但未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对年初"大放快上"的项目贷款忧虑仍未消失。
回顾有限的历史数据,21世纪初,中国银行业信贷增速曾经历一个较高的阶段,在资产规模扩张摊薄效应消失后,行业的不良率出现了三个季度以上的高位徘徊,滞后约半年到一年半。
再往前看,1993-1997年曾是银行贷款快速增长的时期,而受到周边环境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周期变化,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的经济出现了波动,银行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根据经验数据保守估计,未来1-2年内,银行将为此承担一定成本。所幸,目前银行业整体拨备和资产质量均处于较优水平,加上银行本身的资本金积累和盈利能力都较10多年前有所提高。未来两年内,信贷成本确有上升压力,但仍在可承受范围内。
"只要出现一个契机,银行的不良率就会像无形的大象一样瞬间显身。今年的华联三鑫案虽然只是一个个案,却把众多银行拉下水。假如未来类似案例成为行业性或普遍性事件,那么银行风险的爆发就不仅仅只是市场的隐忧了。"一银行业分析师坦言。
房价泡沫背后的银行风险
除信贷增速放缓外,房贷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成为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砝码。
去年10月,为了刺激低迷的房地产业,管理层先后采取了将首套房和改善型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调降至两成、按揭利率打七折的政策,同时还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实行了暂定一年的减免政策。正是因为这些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多项支持房地产发展措施,房地产业充当拉动经济的主角的光彩显得尤为刺眼,并持续至今。
在信贷资金发挥了经济复苏的催化剂后,房地价也被刺激起来,致使社会舆论怨言颇多。
今年以来,大量的贷款先是投放到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这直接提升了楼市成交量,提升了房产成交的活跃度,并进而推动房价上涨。
随后,大量贷款资金借着所谓"政府项目贷款"的旗号,绝大部分都流入有政府背景的央企和大的国企,使它们成为各地"地王"的主要购买者。近几个月,大量贷款更是直接流向了财务状况转好的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贷款中,加快了房地产投资的进展。
因此,银行与房地产的利益息息相关,银行一旦有钱了就一定会朝房地产的方向走,中间的逻辑很简单: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于房地产越多,就越会推高房价,而房价升高后抵押的资产的价值也就高了,这样银行又可以借出更多的钱。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在信贷收入权重占比在80%以上的中国银行业,或许是最好的盈利模式。这样,最终会促使越来越多的银行资金主动或被动地投向房地产业,最终形成房地产泡沫。
安邦策略分析师陈功认为,房地产泡沫威胁银行信贷资产稳定的重要原因,在于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银行信贷资产对应的是建筑物和建筑物占用的土地。不过,由于信贷资产往往被锁定在固定的房价上,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形,反而会使得信贷资产并没有为银行产生理想的回报。也就是说,银行贷款所抵押的房子永远不值钱,前面的房子通常没有后面的值钱,银行的相对利润水平永远达不到同期其他行业的利润水平。
因此,银行利益已经陷入房地产业圈套中,事实上,通过住房按揭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以及其他变相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等渠道,银行同国内房地产业的景气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如果房地产业产生极大的泡沫,初期会使得银行享受资产泡沫的好处,但在泡沫后却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金融危机从次贷危机开始,并使得美国银行业不断破产倒闭的惨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火热的房地产市场虽然对经济复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已给国内的金融稳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这种影响的完全体现还需要时间。而目前仍在实施的房地产优惠政策,则明显使得房地产泡沫能得以继续酝酿,并导致一些贷款买房者的资质也变得越来越差,这将在未来给国内的银行业资产质量的稳定带来很大的威胁。
尽管社会舆论对房价多有不满,但近期银行与管理层的表现和博弈说明利益相关方在此问题上的认识并没有达成一致。
退一步说,即使对房地产调控,在具体的策略上,政府也会采取"逐步"退出的方式,取消一个领域优惠政策的同时,保留另一个领域的优惠政策,保证市场的平稳,而不是因钟摆式的调控使房价大起大落。
这会形成一种僵局,管理层的政策主要是出于缓和社会对房价快速上涨的怨言,在银行业不良资产没有大面积爆发的情况下,管理层虽有所担忧,但还不至于上升到需要马上决策的层面(况且有那么高的拨备覆盖率,其实已经暗含了一定程度的不良率上升容忍度),因此,指望管理层早日退出过度的信贷优惠,尽管有利于银行将这种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但至少现在还看不到端倪。这正是目前市场不断加剧的担忧之所在。
□ .杨.练 .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