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这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码头旁水中几座居民大楼的倒影(11月28日摄)。自称“日不落”企业的迪拜世界公司近日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新华社/路透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迪拜爆发金融风暴,使曾于年初就已受挫的浙商再次遭受重创。有浙商向该报表示,他们在迪拜楼市投资已损失近半,粗略估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
迪拜曾以非常宽松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商业环境著称,多年来吸引了不下于10多万的华商前往淘金,而其中素以商业嗅觉敏锐著称的浙商占据华商人数近一半,达5万多人,其中来自温州、台州和义乌等城市。
吸引逾10万华商淘金
最初,浙商赴迪拜主要从事五金电器、皮鞋、箱包和小商品等的销售,而后当他们完成原始资金积累及迪拜楼市崛起后,许多原本从事传统贸易的浙商开始将目光锁定地产领域。据介绍,迪拜地产开发的鼎盛时期,其拥有的高楼起重机就占了全球的五分之一。当时,迪拜几乎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可以冠以“世界最大的”、“区域最大的”衔头。浙商在这股火爆的楼市中也频频出手,甚至还相邀家乡的亲朋好友参与其中。
据曾收购迪拜当地电视台而成名的阿联酋温州商会会长、亚洲商务卫视董事长王伟胜透露,从2003年开始,迪拜的楼市一路看涨,投资的回报率之高、回报周期之快均是传统贸易所无法企及的。
逾万浙商平均每人一套
“前些年,许多在迪拜从事传统贸易的浙商手头都会有好多套房子,这些房产的总价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不过,除了自住的房子稍微固定一点外,其它的房子就像流水一样,经常变换。”王伟胜表示,他也是这波房产买卖中的一员,目前手头亦有几套。随着去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迪拜楼价开始插水,目前已下跌逾半。
“最近几月的楼市小幅回暖让我们开始欣喜,可谁知又出现更大的危机,所以也只有忍痛抛房,然后回国。”在电话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温商告诉记者。他说,在迪拜从事贸易的浙江老板超万人,其中起码半数以上拥有或买卖过房产,按照平均每人买一套,而一套以100万元计算,浙商在迪拜投资楼市的总额便达50多亿元,而现在楼市缩水一半,那么起码有20多亿元资产见财化水。
报道指出,就单个华商而言,受损最大的当数温商胡宾,他于2007年斥资2800万美元(约1.9亿人民币)买下了迪拜“世界地图”中的“上海岛”,目前已因金融风暴紧急叫停。除了胡宾,还有一些温州商人在阿拉伯其它酋长国如沙加等地搞地产开发,目前这些项目进展较慢。
把精力放回中国内地
今年初开始,投资受损且经营受困的部分温商相继回国或前往他国另寻商机,其中还出现一天内就数十人回国的情况。
作为浙商在海外重要的据点之一的阿联酋迪拜,其市场的高辐射能力备受各商家青睐。阿联酋温州商会会长陈志远是第一波远赴中东淘金的浙商代表,他在没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建立了迪拜中国商品城、中国轻工城和志远鞋城等3大贸易市场,此后产自浙江的商品便通过这3大贸易平台走向中东及非洲各国。
据陈志远介绍,他旗下3个市场的商品年交易额达10亿美元以上,辐射中东地区及非洲的15亿人口,去年,仅温州鞋在3个市场的成交额就超6亿美元。“迪拜的市场主要面向阿联酋及周边的中东和北非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因此迪拜目前的危机对于浙商的传统贸易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也是浙商投资失败而累及的。”(白林淼)
迪拜危机持续发酵。据最新消息,迪拜政府的官员11月30日称,政府不会为陷入巨大债务危机的“迪拜世界”提供担保。而最近则有媒体曝出中国浙江商人因在迪拜炒楼损失20亿元人民币。华人房地产中介、迪拜房地产信息网公关经营经理胡卫东说:“20亿元这个数字不知从何而来。我粗略估算,从2002年至今,20万迪拜华人中大约有1万人买了房。总投入约19亿元。现在至少有一半资金被套牢。”
去年买房的人大都赔了
5年前,温州商人、阿联酋华星集团董事长王伟胜在迪拜买了几套公寓,由于投资早,即使现在房价比最高峰下降了一半,但房价还没有跌到他的买入价。
从事房地产中介行业的胡卫东自己也投资买房。在2006年花74万元买了一套两室一厅95平方米的公寓,一年以后他以130万元卖出。2007年底他又买了套130平方米的办公室,但到目前该房产却贬值了30%。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他本可以坐享3倍的利润。
“2000年以后,迪拜允许卖房给外国人。这意味着外国人不仅可以拥有永久产权的房产,还能拥有永久产权的土地。很多对迪拜有了解或者在这里做生意的中国人开始投资。”王伟胜说,2008年之前投资迪拜楼市的中国人大都赚了钱。
据胡卫东介绍,2007年后,在迪拜炒房赚钱的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的华商带着热钱来到迪拜炒楼。但去年金融危机来得太快,如果在去年以后又把资金砸到了楼市中,就被套住了。
10%首付是双刃剑
胡卫东介绍,在迪拜炒楼的人大都不从银行贷款。他们都与开发商签订趸交房款协议,首付只有10%,其余按照工程进度付款。大部分情况按季度付款,直到交房时付到全款。
他说:“如果一套房卖100万元,首付只有10万。一个季度之后要再交10万。而在之前就以120万元卖出。看似赚到20万元,实际上他只交了10万元,因此利润率达到2倍。”
通过杠杆撬动更大的资金是炒房的秘诀。但当楼市走跌的时候,这个杠杆却会让炒房者血本无归。胡卫东说:“一个浙江商人在迪拜塔边花了250万元作为首付买下5000万元的办公室。金融危机之后房价猛跌。他不打算再给开发商钱了。如果开发商停工也可以拖着,但这家开发商实力超强,房子继续盖,这样一来开发商告这位商人违约。最后250万元全没了。”他说,金融危机后,华商投资中大约有十分之一的钱就这样没了。
银团炒楼共进退
王伟胜说,2006年以前,在迪拜买房的还属个人行为,而之后亲朋好友闻讯赶来,大家开始把钱凑起来共同炒楼。这一温州炒房团在中国各地炒房的通行模式也在迪拜得到应用。“我们亲戚朋友组成银团,用团购价买一栋楼或整层房。然后选出董事长,由他决定何时出货,赚得利润按资金比例分摊给各家。”
然而现在迪拜房价骤降,是否会考验华商银团的团结度呢?对此王伟胜说:“这不是问题。你说的是银团中有人开老鼠仓先跑掉。如果是这样,他就没信用了,亲戚朋友们再也不会和他做生意了。”他说,出现亏损,银团会召开董事会,集体决定何时出货及出货价格。“大家有个共识,炒楼不单纯是买房子,而是大家合伙做生意。生意有赔有赚,这一点大家组银团之前都很明白。”
华人开发商经营结果不理想
胡卫东说,有实力的华商不仅会合伙炒楼,2007年以后,有些华商还自己买地做开发商,但因为金融危机,结果都不理想。
他说,浙江商人、上海中州集团董事长胡宾投资世界地图岛项目中的上海岛。外界说他投资2800万美元,胡卫东估计他实际投资大约1500万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地图岛项目整体停滞。
他还介绍,金融危机前8个月,一位温州女商人斥资3000万元购买迪拜卫星城一块地皮。如果没有金融危机,这是一笔不错的生意。因为地皮总款大约3亿元,她用十分之一的钱拿下土地,然后靠图纸卖楼花,资金可迅速回笼。但因为金融危机和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到位,加上银行对土地贷款收紧,以及银行对期房房贷停止,项目已经停顿。
华商资本如何退出
胡卫东说,炒房人对于亏损有两种做法。一是继续等待,二是寻找下家脱手。
他说:“如果是期房,开发商建不下去了,投资人也可缓交下一笔款,这样就止损了。如果开发商有实力继续盖楼,投资人可以继续付款,等入住后或出租或卖出。”
如果投资人不打算继续在迪拜做生意了,可以寻找下家。有时一家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政府或者有实力的开发商会提出接盘,然后向各位业主提出回购,回购价格可能要让业主亏损50%以上,如果能接受这个条件,也就退出了。
楼市萧条,是否意味着迪拜买房不值了?对此胡卫东说,金融危机后,公司客户很少见到投资炒房人了。对于即将在迪拜买房的人他建议首先考虑自住需求。他说:“房价虽然降低,但租售比仍然高,如果打算长期在迪拜生活,买一套自住并不亏。”
他补充说,现在迪拜政府推出安全账户政策,也就是说现在买期房,房款将被打到政府监管的安全账户内,开发商只能用于开发本项目而不能挪作其他楼盘项目使用,因此投资有实力的开发商开发的期房也相对安全了。(杨晓)
浙华商应对迪拜危机:风险还在可控范围
11月25日,阿联酋迪拜政府宣布将重组其控股的最大企业实体“迪拜世界”,要求将后者的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消息一出,全球股市、汇市、金价望风而跌。一时间,全球性恐慌弥漫。
号称“中东门户”的迪拜,是“浙江制造”在中东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浙江出口中东、非洲等地的商品,很大一部分要在迪拜中转。这里集聚了数以万计闯天下的浙商。
浙货出口影响不大
迪拜债务危机爆发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了在迪拜的浙江商人。
自迪拜债务危机爆发以来,这几天下午记者都会趴在网上,与身处迪拜的义乌商人沈滨水在QQ上聊上几句,打探迪拜危机对在那里从事贸易的浙商的影响。而今天,沈滨水显然被记者问得有些不耐烦了。
沈滨水是义乌双杰进出口有限公司迪拜分公司的负责人,今年刚刚被派驻到迪拜。去年,该分公司贸易额做到了3000万美元,公司员工有10多人。
刚听到迪拜债务危机的消息时,沈滨水也有些紧张。因为今年以来,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订单有一定减少,但最近三个月来,贸易复苏迹象已经比较明显。“我最担心的就是,这种回暖趋势会受到债务危机的拖累。”他说。
在迅速和客户沟通后,客户跟沈滨水说不会影响到订单执行,他的心里慢慢安定下来。而这几天来,沈滨水也注意到,迪拜人的生活一如往常,购买力依旧强大,根本没有受到这次债务危机影响的迹象。“迪拜人是真的有钱!”沈滨水跟员工开玩笑地说。
现在,沈滨水越来越笃定,债务危机不会影响到他们这些贸易商。他的核心观点是:迪拜之所以能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贸易中转地,就是因为独特的地理、港口优势,而这种硬实力不可能因为债务危机改变。“我们绝大部分订单的买主就不在迪拜。”他说。
“迪拜奇迹”不可复制
一夜之间,世界目光聚焦中东神奇之地——迪拜。
人们担心的是,迪拜会不会是新一轮金融海啸的发端地。因为知名金融机构与迪拜世界集团层层叠叠的关联,包括汇丰控股、巴克莱、莱斯、德银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刚从金融危机中缓过劲来的一帮金融巨头,人们有理由担心: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不会引发?
不过,“迪拜奇迹”遭遇风险,或许对国内这些年日益浓郁的“迪拜情结”是件好事。曾经黄沙满天、驼铃叮当的不毛之地,矗立起了一座光怪陆离的奢华之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七星级酒店、棕榈岛人工岛工程……这一切都让急于找到经营城市新模式的一些国内城市无限祟拜。一个个考察团纷至沓来,一个个城市提出了学习“迪拜模式”的口号。
让国内一些城市顶礼膜拜的,是迪拜城市建设的大手笔。作为人造建筑物向高空延伸的最新标志,迪拜塔如同建在沙漠里的金字塔,代表了近几年迪拜神话的繁荣。城市建设贪大求洋的这种惯性,国内城市的“高楼情结”集体爆发,一座座高楼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
“迪拜模式”,近几年是作为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而被外界瞩目。然而,国内很多人被迪拜的高楼大厦所迷惑,忘记了迪拜奇迹的背后,有它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迪拜多年来通过吸纳外来投资、劳动力和游客,实现经济飞速发展。这让国内许多正在热衷招商、大搞旅游的城市,找到了成功例证。
因债务危机,迪拜如今成为被审视的焦点,而更应被审视的是迪拜所倚重的产业模式。比较明显的是,当地过度倚重房地产业和外国投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资产缩水,外资抽逃,迪拜最终出现了流动性问题。也许,这能让国内一些城市亦步亦趋提出的所谓“新模式”有所警醒。
罗马城不是一夜建成的,雷峰塔却可一夜间坍塌。“摩天大楼定律”也许将再次应验:大楼建成之时,就是危机开始之日。建在沙地上的迪拜塔,夕阳下投下这一条寂寞的长影,让人唏嘘之余,也会引发许多思考。
风险还在可控范围
——浙商在迪拜投资运营还正常
浙江省商务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中东是浙江省重点开发的新兴出口市场,金融危机以来一直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迪拜债务危机可能会对浙江省某些产品的出口如建材产生一定影响,但整体不会有明显影响,毕竟迪拜本身只是一个贸易中转地,迪拜债务危机的破坏性与雷曼兄弟破产也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转口贸易,浙江人在迪拜另外一种生意同样做得有声有色,这就是境外工程承包。
浙江省商务厅外经处处长张曙明告诉记者,在2008年浙江境外工程承包总量中,阿联酋位居第二,工程业务量达到1.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在这几年一直在大兴土木的迪拜。义乌商人沈滨水也告诉记者,在近几年该公司对迪拜的出口产品中,其中一个亮点就是用于建筑工地的活动板房。
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浙江省广厦建设集团。去年5月,广厦以40亿元人民币的总承包额拿下世界最大的跑马场——单体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迪拜跑马场项目。迪拜债务危机发生后,这个项目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记者拨通了公司董事局主席楼忠福的手机。今晨两点刚从迪拜考察回到杭州的他,就记者心中的疑云作了清晰的解答。目前,这个世界最大、最奢华跑马场的业主方——迪拜美丹公司已向广厦支付了总工程款的85%,最近几个月都连续正常付款。目前,跑马场工程已进入33天倒计时,很快就会完工,业主方表示完全有能力给付尾款。
“外界对迪拜债务危机的反应可能过于敏感了。”楼忠福说,也许大家被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搞怕了,迪拜延期支付债务的坏消息被放大了。在迪拜的几天里,他看到了当地大街上人流不息、交易活跃、宾馆爆满。
而在北非、西非等国家有着近100亿元工程量的浙建集团,唯独没有进入迪拜市场。总经理高兴夫今天对本报记者说:“我们认为迪拜是海外风险最大的市场,所以一直没进。”
曾经去迪拜考察过的高兴夫认为,迪拜的劳务用工关系甚为复杂,市场太不规范,却往往比照着欧美的顶级标准在搞建设,风险很大。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尽管有多次进军迪拜的机会,但浙建集团都放弃了,而是选择了香港、新加坡及非洲等地。据介绍,浙建集团不仅没有直接进入迪拜的建筑业,而且也没承接中国建筑等国内建筑巨头在迪拜的分包业务。如果实在要说影响,可能以往销售到迪拜的建筑机械,今后不好卖了,不过这一块的业务量本身就极小,对浙建集团的主业毫无影响。
除了建筑承包外,浙商在迪拜的投资还有实业项目。沈滨水介绍,原来迪拜只出产石油,而现在不少浙商开始在这里投资建厂,不少原来从中国进口的生活用品开始在当地生产了。张曙明也向记者透露,目前还有一些浙江企业正在准备在迪拜投资建厂,他并乐观地认为,浙江“走出去”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这些项目不会受到债务危机的严重影响。
但房地产投资除外,记者还了解到,虽然近几个月,迪拜楼市有所回升,但曾经斥资2800万美元买下了迪拜“世界地图”中“上海岛”的温州商人胡宾,还是决定暂缓开发“上海岛”项目,转而把精力放回国内。(刘刚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