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可以说是中国楼市有史以来最富戏剧性的一年。单拿年初和年尾而言,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在短时间内,中国楼市上演了从冰点到沸点的惊天大逆转。这一转变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无论是业内研究专家、还是广大的消费者,也包括开发商自己。
2008年楼市已经进入了新一轮调整周期,商品房的价格及成交量都下降得比较迅速。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所有人都准备迎接中国楼市的继续惨淡。然而2009年年初,国内楼市却迎来了回暖的气息。各地在春节后陆续举办的房交会,都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小阳春”,市场回暖之快令人瞩目。
这种态势一直在高速持续,楼市也由“回暖”变为“炙手可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清晰地显示了2009年楼市的升温趋势:1至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341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至7月,销售417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1%:至8月,销售494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9%:至9月,销售583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8%:至10月,销售66369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 48.4%。随着销售面积的迅速增长,商品房的价格也一路狂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至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分别上涨 0.2%、0.4%、0.6%、0.8%、1.0%、2.0%、2.8%、3.9%——连涨8月,且涨幅逐月扩大。很多城市的商品房价格涨幅惊人,房屋价格也超过了2007年的历史最高点。有人发明一个新词“跳涨”,用来形容这种涨幅。房价涨势之疯狂令人不安。
2009年的土地市场相比楼市更加炙热。年初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楼市整体比较冷清,许多城市还在为土地出让发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复苏,以及相关政策作用的显现,土地市场开始回暖。4月29日,杭州拍出上城区南山路一地块,楼面价超过4.6万元/平方米,这是2009年叫响的首个“地王”。此后,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甚至一些二线城市,“地王”接连出现,土地总价从10亿、20亿级迅速跃升至 40亿、50亿级,甚至更多。6月,中化方兴以40.6亿元获得北京广渠路15号地块,再次刷新地王记录。9月30日,绿地集团以72.45亿元的价格,拿下位于上海龙华路1960号的地块,刷新了上海的地王记录。12月17日,保利地产拿下的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这块地王,总价30.4亿元,楼面地价为24000元……“地王”一个接着一个,把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价不断推向更高点。相比 2007年的“地王时代”,2009年的“地王”八成以上被国企斩获。这种争抢天价地的景象令人在称奇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担忧。
2009年楼市回暖之迅速,令人喜忧参半。一方面楼市终止了下滑的态势转向繁荣,另一方面房价涨势之快又不得不令人警惕。土地市场火爆是市场信心的体现,但天量资金的来源、土地储备的开发进度等问题都令人作疑。“回暖”、“房价”、“地王”成为2009年楼市的几个关键词,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繁华背后我们应冷静思考一些问题。
一、楼市的“政策市”特征
是什么造就了2009年楼市“V”型大反转呢?在诸多因素中,政策无疑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始于2008年年底,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拯救楼市的政策措施,国家也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促使楼市复苏,如房贷优惠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手房营业税减免等,均对刺激楼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9年3月份形成一波“小阳春”行情主要
是刚性需求,购房者得益于首套房优惠政策最多。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大量资金集中流入楼市,造成房屋价格和土地价格的上涨。5月份以后,投资客重现楼市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直接推动了房价的快速上涨。2009年实施的营业税减免政策大大降低了二手房交易成本,推动二手房市场的持续火爆。临近年底,营业税优惠将结束的消息引发二手房交易狂潮,从侧面也证明了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
2009年楼市的复苏和国家出台的鼓励政策息息相关。虽然房地产业不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中,但政策优惠其实最多。获得大量银行贷款的企业,自然会把钱用于投资。当前,证券市场的变化和限制比较多,房地产就成为这些企业投资的首选。各路天量资金的涌入,造就了楼市的火爆。因此,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国内的楼市并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市场,它具备典型的“政策市”特征。基于此,我们的市场面临的政策性风险会很大,政策的调转将会对楼市产生关键性的影响。而在当前,假如优惠政策不改变,投资者对房价上涨的预期也就不会改变。投资者一定还会大量进入,将房价进一步推高。
二、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
2009年,房地产业无疑是国家经济“保八”的头号功臣。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消费与全国商品零售总额之比,已基本达到4:10;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能带动建筑、钢材、建材、家电、家具等60个行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7年时就达到了4.8冤,从税收来看,与房地产有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房地产营业税、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房屋转让个人所得税等7项税收在 2008年合计为5434亿元,接近2008年全国和地方税收收入的10冤和20%。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约为9600亿元。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房地产行业平均贡献地方财政收入的40%,有的地方甚至达到60%。2009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3.59万亿元,同比增长86.8%。房地产在 GDP中的占比超过10笼,拉动GDP增长超过 5%,房地产业无可争议地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与之伴随的是房价的飞涨,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正如大连万达老板王健林所言:房地产业面临的社会环境很矛盾,行业对社会的贡献很大,但社会评价却很低。这俨然已经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作为支柱产业地位的房地产业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三、向左走,向右走——楼市调控走向何方
2009年房地产业风光无限,对GDP增长有巨大贡献,但这丝毫不能令我们的头脑有一点的“发热”。房地产业可以作为经济的引擎,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但从长远看,国民经济应均衡增长,不应过于依赖某一个产业。
房地产行业自身也迫切需要调整。根据行业发展规律和国际经验,房地产市场调整周期一般在3年以上,而我国房地产业上轮调整仅持续了 7个月时间(2008年8月到2009年2月)。可见,上一轮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当前我国房地产业还需要做两方面的深化调整:一是“周期性调整”,二是“结构性调整”。
2009年1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会议明确列出了四条举措: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强市场监管;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会议指出,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2008年提出的三年建设8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紧接着,财政部、国土部等五部委出台《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明确开发商以后拿地拖欠价款,将不得参与新的土地出让交易。从上述政策基调来看,国家希望房地产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并不希望房价涨得过快过猛。这是否意味着将启动房地产市场新一轮调整?明年市场究竟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