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下月初,全国“两会”将在北京开幕。与去年的热点——“救市”不同,今年的网上投票显示,反腐倡廉、社会保障、收入分配、遏制高房价等是得票率最高的几大项。有专家认为,“两会”可能成为房价涨与跌的分水岭。
“京11条”发出信号
“两会”前夕,北京突然出台了11条房产新政,被称为“京11条”,在业内引起很大的震动。
“京11条”是2月23日出台的,新政从细节上对住房供应结构、二套贷款、住房税、房地产开发贷款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总体看来,“京11条”是“国11条”的细化,大致方向没有变化,基本上是在加大供应收缩需求,但最突出的地方在于,政策性住房用地及占新开工套数均需达到50%。
从某种层面上说,“京11条”更像是态度严厉的“国11条”在北京的落地,与去年年底杭州、湖南等地房产政策的暧昧态度已经出现明显区别。而“京11条”抢在全国“两会”前出台,政治信号意义显然大过实际效果。
“其实并不是政策本身有多大的新意,而是在这个时间,这种姿态,很有威慑力。”地产界人士如是评价。
“北京的GDP58%是来自房地产的贡献,北京在‘两会’之前急不可待地抛出新政的主动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北京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已经使政府感受到了各方的压力。”鑫苑中国置业集团执行总裁杜猛分析说。
北京一名房地产开发商称,以“京11条”为标志,“遏制高房价的态度已经很鲜明了。”
香港《大公报》评论认为,“京11条”无疑将会对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那是一个怎样的拐点
2009年的房价给中国的老百姓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是房地产的繁荣是建立在个人按揭贷款比2008年增长4倍多的基础上的,从而也就使得国内房地产市场由年初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转化为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不少地方房地产泡沫被吹大了。
2010年的楼市又会怎样呢?有专家分析,楼市在新年伊始火速降温,政府的调控之手已产生了效果。9部委督察楼市,要在全国“两会”向国务院上交阶段性成果,“两会”无疑将成为年后楼市走向的关键,或成为房价涨与跌的分水岭。
不过,也有多位受访的学者对记者表示,即使房价出现拐点,但之后的价格趋势,谨慎的看法是“由涨转平”,即房价不涨但也未必会跌,而是保持横向整理。
经济学博士马红漫认为,判断房价趋势的要害不在于房地产市场本身,而在于货币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如果偏紧的货币政策导向继续强化,房价必然会“由涨转跌”,甚至可能出现大幅下跌的格局。
能否牛下去得看政策
不过,也有一些更为谨慎的声音。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表示,“两会”期间或之后,中央还很可能继续出台调控政策,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虎年的房地产市场能否延续牛市,仍要听听政策的风声。
四川大学教授、四川营销学会会长李蔚则认为,2008年期间,国内经济面临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双重压力。为了恢复经济,政府在2009年出台系列调控政策“保增长”,力挺房地产市场。再加上投机资金的恶意炒作,导致房价一路疯涨。目前,政府不得不遏制地产市场泡沫。尽管政府今年连续出台新的房地产政策,但其目的不在于一味打压地产市场,而是希望让房地产市场平稳增长。虎年春节房地产市场趋“冷”现象,只是市场暂时出现的波动而已。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不可能是一直上涨的,楼市暂时出现波动很正常。“两会”期间,政府即使出台新的房产政策,也不会过分打压楼市。
■新闻链接
标普:中国楼市年中面临拐点
2月25日,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标准普尔在一个关于中国房地产业展望的媒体电话会议上预测,2010年年中,中国内地楼市在需求与供给两端均面临调整压力,届时楼市将出现拐点,开始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
调整力度 将会小于2008年
标准普尔副董事符蓓解释说,从需求角度看,政府刺激楼市的措施正在退出,1-2月份,退出的力度有所加强,即将举行的全国“两会”也将进一步讨论退出政策。随着退出政策的逐步实施,买家将重陷观望。至2010年年中,市场将出现明显转折趋势,从卖方市场变化为买方市场。而从供给角度看,至今年年中,市场将有一波新的供应量加入,包括政策性住房和新增商品房。
但符蓓也表示,由于过去12个月良好的销售态势,中国的房地产公司仍然拥有一个比较健康的资产负债表。比起2008年,今年企业的融资环境仍会比较宽松,海外债券还可以继续发出,因此,“今年市场的调整力度会小于2008年。”
高价拿地 企业面临高风险
2008年被认为是近十年来中国地产业银根最紧张的一年,在银行信贷和结构性的海外债券到期的巨大压力下,多家地产上市公司一度深陷流动性危局。在回答记者关于“下一次中资房企结构性债务风险将在何时集中爆发”时,符蓓表示,下一次上述财务风险或将在2011与2013年集中出现。
符蓓同时对记者表示,2009年很多企业不惜高价拿地,这类公司最有可能被市场调整的风险击中。 据北京商报、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