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人民币还是美元 市场说了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接受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采访时表示,人民币距离国际化还有相当长的距离,需要去掉制度障碍。
“人民币走出去不是我们推动鼓励的结果,而是市场接受的结果。因为用美元还是人民币都是企业自愿的,我们不能强迫任何人必须用人民币做结算,所以对企业来说,他觉得用哪个有好处就用哪个。”苏宁表示。
苏宁指出,国际化的第一步必须去掉影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时遇到自身设置的制度障碍,因为过去对外贸易只能用美元结算,现在做的工作是去掉这些障碍,使得使用人民币和使用美元一样方便。
据介绍,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7月开始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展比较顺利,去年又扩大了试点范围,从原来5个城市扩大到20个省市,到去年底已实现4000多亿元人民币贸易,占我国贸易总额2.5%。据了解,现在很多企业非常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工具,发展潜力巨大。
马蔚华:建立健全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将面临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和利率汇率波动风险加大等挑战,因而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应遵循“积极稳健、有序推进”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推进。既不能错过时机,也不宜操之过急。为此,他提出4条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机制。可通过建立备案登记制的方式,逐步放开外商直接投资项下的人民币投资,促进境外人民币回流国内实体经济;在现已开展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上,允许境外发行的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于境内创新型科技企业。
二是促进人民币成为区域化的结算货币,搭建人民币对更多外币的交易平台。建议以与我国经贸合作较为紧密的区域为重点,加强与其货币当局之间的战略合作,形成较稳定的、区域化的人民币市场。
三是鼓励支持港深共建人民币离岸中心。鼓励深港两地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以人民币计价或交割的各种创新性金融产品;支持境内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进一步发展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
四是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唐双宁: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接受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大势所趋之下,人民币要实现两个“三步走”战略。
唐双宁指出,首先要在地域上实现三步走,即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而在货币职能上的三步走,则是要实现流通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功能升级。银行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载体的作用。
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方面,他指出,这也是大势所趋,是一个方向,并且逐渐在往前走。完全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挑战很大,但这是大势所趋。从中国国情来看,任何改革都要早吃缓药,戒下猛药。
朱玉辰:人民币要向外释放能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化要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辅相成,互促互进。他指出,要成为一个金融强国,必须加速推动货币国际化进程,使本币逐步成为世界货币,通过人民币“走出去”加快国际化进程,能够缓解大量财富过度集中于国内市场而形成的负担,促进能量向外释放。
他认为,为防范外汇风险、缓解通胀压力,提高外汇资本收益率,必须加快推进人民币“走出去”,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渠道,鼓励企业和企业家以民间贸易和市场合作的形式,将目前购买外国国债的债权变为商业形式的股权,将国家外汇局和中投公司使用外汇变为千千万万家企业分散投资和使用。
他把上海和香港比作中国金融领域的两个“火车头”,并认为,在上海建设人民币的在岸中心,结合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彼此合作,相互促进,对人民币早日成为国际货币,提升国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秦晓:可考虑从对外直接投资起步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原董事长秦晓接受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采访时表示,资本项开放需要慢慢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从外汇直接投资起步,用人民币来投资。
秦晓表示,国际化首先建立在贸易项下、跨境离岸业务中心建立起来的基础上,资本项应是最后一块开放的土地,管制的门需要一点点放开,不能太急。他指出,国际化是必然的需求,可以考虑吸取香港的经验。
至于人民币距离储备货币有多远,秦晓表示,人民币短期内可以是互换货币,但这并不等同于能够尽快实现储备货币功能,因为人民币不是开放的、自由兑换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