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过去,无论是普通的百姓,还是相关管理部门,都把外汇储备,当成好事,并以为越多越好,追求外汇储备规模,似乎成了中国对外经济的目标之一。但是,随着中国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性质,以及规模过大的弊端,终于可以讨论了。
外汇储备几乎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的差额)、FDI(外国直接投资)、热钱流入。我仅以外贸顺差来说明,FDI和热钱的流入,原理是一样的。
企业和个人赚得的外汇,过去必须悉数卖给央行,现在,赚得外汇的企业和个人,可以自行决定,卖给央行,或者自己保留。卖给央行的部分,是央行外汇储备的来源。
央行把企业和个人手里的外汇,买过来,按照规定的汇率,要付给前者等值的人民币。企业和个人获得等值的人民币,就可以用人民币,在国内市场购买商品或者资产,他们并没有吃亏。而央行获得外汇后,就去购买相应的外币资产,这些资产,包括外国国债(如美国国债)、黄金、股权资产等,就是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不是外汇,这是两个概念。
问题是,假定原来国内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是适当的,则央行被动发行的这些与外汇等值的这些人民币,就是没有相应的商品相对应的货币。这些人民币的作用是,如果它们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就隐形地拿走了,本来属于消费者的一部分。比如,本来市场上,有1000件商品,共有1000元的货币,则一件商品价格是1元钱,现在,某人突然增加了1000元的货币,也来购买商品,则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2元了,这个人,就占有了一半的商品。所有人的实际购买力就降低了一半。
本来,那些获得外汇的企业额和个人,应该用这些外汇去国外购买商品(和资产),因为外汇对应的商品,本来就在国外而不是国内。现在,他们把外汇换成了人民币,这些新增的人民币,或者说这些企业额和个人,占了国内消费者的便宜。这相当于国内发生了通货膨胀,在通胀发生时那些货币增加较快的人,就可以占其他人的便宜,他们是受益者。
当然,这些企业和个人,并不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因为他们付出了外汇,获得是等值的人民币,毕竟,不能要求他们无偿把外汇上交央行。
问题都出来央行这边。央行获得这些外汇后,在理论上,央行应该做的事情是,用这些外汇,去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拿到国内市场上来,与国内增加了的,等值外汇的人民币相对应。这样,总的货币供给量与总的商品量重新均衡。消费者的损失,从总体上,得以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