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外汇:美元独强 欧元恒弱
文 | 本刊特约外汇评论员 胡明
2011年,美元指数呈现出类似“V”形走势,欧元危机的一次次发酵,让美元成为全球避险资本的“避风港”。年关将至,我们回顾一下2011年外汇市场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并依照其对市场的冲击威力加以评级,以期从中得到更多交易思路,为2012年的外汇交易打下基础。
事件1 G7联合干预外汇市场
威力指数 ★★★★★
“3.11”日本大地震,导致日元大幅升值,投机资金利用日本海外资金汇回的预期,偷袭外汇市场,做多日元。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避免日元飙升给地震后的日本经济带来更大的创伤,3月19日,日本央行与其他G7成员国一致行动,干预外汇市场。这是10年来的G7首次联手干预国际外汇市场。
事件2 欧洲央行如期加息
威力指数 ★★★
欧洲央行4月7日宣布,将基准利率由1%提高至1.25%,以遏制突破调控目标的通货膨胀。
欧洲央行的加息举措符合预期。此后的7月7日,欧洲央行再次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声称加息大门远未关闭。
事件3 美国主权评级遭降
威力指数 ★★★
8月5日,标普将美国长期债信评级调降至“AA+”,并维持负面展望。但其他两家主要评级机构穆迪和惠誉均保持美国Aaa评级。
事件4 瑞士央行强力干预汇市
威力指数 ★★★★★
9月6日,瑞士央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宣布设定欧元对瑞士法郎的最低汇率1.20,并承诺如果有必要,将购买无限量的外汇。瑞郎对欧元在该消息公布后瞬间暴跌近9%。
事件5 美联储4000亿“扭转操作”
威力指数 ★★★★
9月20-21日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联储执行扭转操作,至2012 年6 月底,购买4000 亿美元期限在6 至30 年的国债,同时卖出等量的期限在3 年以内的国债,以此延长持有国债平均期限。
事件6 六大央行再次联手注入流动性
威力指数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1月30日发表声明称,美联储决定与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采取协调行动,以支持全球金融体系。
期货:“软弱”成为关键词
文 | 本刊特约期货评论员 高亢
商场如战场,这句话用在瞬息万变的期货市场,可谓是恰如其分。挥手之间,硝烟弥漫的2011年即将过去,期货市场也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变化,其中有挑战,也有新的转机。
大合约当道
今年铅、焦炭以及甲醇期货先后上市,在产业指导和抑制投机的主导思想指引下,大合约成为今年新上市品种的相同选择。由于门槛较高,这些合约到年底也没能成为市场资金追捧的对象,上市前的大力推广,并未带来明显的交易和持仓量。但其中甲醇作为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料,有望在未来成为资金较为青睐的品种。
宏观政策与市场走势联动
纵观全年的行情走势,宏观政策对商品价格走势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大,无论是地产调控、银根收紧,还是下半年的欧债危机,每个宏观重大事件都会在商品市场引发巨大震动。有趣的是,虽然各个商品供需状况在不同影响下,走势有强有弱,但高低点出现的位置竟多次不谋而合,再次表明市场与整体经济的联动性已经大大增强。
弱势震荡行情贯穿全年
在上半年受到监管的条件下,期货市场迎来小冬天,成交大幅萎缩,全年行情震荡幅度较大,多数商品以弱势为主。其中,9月到10月的欧债危机风险集中爆发阶段,令投资者损失惨重,许多投资者在持续的弱势震荡行情中,很难赚到可观的收益。这也算是整个期货市场与往年相比明显萧条的原因之一吧。
CTA业务成亮点
对整个期货业而言,伴随着咨询业务的推广,CTA业务正在成为期货公司增长的新亮点、新方向。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期货行业将涌现一批主流商品交易顾问,为客户投资收益不断增长而努力,散户亏损较多的现状也将得到明显改善。
2011年的期货市场浮沉,虽然经历9月过山车式下跌行情时紧张得让心狂跳,而大部分时间震荡盘整的行情又孕育着下一波行情的动力;在看对一大波行情的喜悦之后,也要承担输给价格和时间时的迷茫和无助。相信经过市场的重重洗礼,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市场,都会在未来拥有光明的前景。
银行理财:忽热忽冷难琢磨
文 | 本刊记者 许娓玮
2011年,是银行理财产品风光无限的一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收益也相当可观,6月末,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收益水平均经历了一次大爆发,年化收益率达到5%、6%的理财产品随处可见。而进入7月,理财市场骤然降温,数量和收益约有20%—30%的大幅下降。面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忽热忽冷,投资者也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咸。
在2011年纷繁复杂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最耀眼的当属超短期理财产品、QDII系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和滚动型理财产品。
超短期理财产品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超短期理财产品可以说是2011年理财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明星。2011年,虽然通胀高企,但银行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却成为大家对抗通胀的主要手段,特别是中资银行大量发行的一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流动性好,收益不低,且起点不高,通常为5万元,成为投资者最贴心的现金管理工具。
上半年,超短期理财产品(存续期为15日以内的产品)发展迅猛,收益率也是逐渐攀升。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1016款,占上半年发行总量的13%,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也由过往的1%——2%,升至3.3%,有的高达6%。投资方向也由过去比较单纯的货币债券市场变得更加多样,信贷资产、信托贷款都进入超短期理财产品投资范围。
然而,备受投资者喜爱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在经历了火热的发行后,最后却悄然隐身。9月底,银监会对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与销售进行了规范,此后,各银行开始陆续减少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销售。普益财富数据监测显示,10月,一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发行量环比减少233款,该期限产品占月度总发行数的比重也由之前最高的40%下降到26%;11月以来,超短期理财产品下滑趋势仍继续蔓延。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黯然离去,难免让投资者感觉有些失落。
QDII系银行理财产品
亏损成为“主旋律”
2011年,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被阴霾笼罩,投资者也为之伤神。受到国际金融形势特别是前期美国次贷危机和今年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加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的表现一路下滑,超6成产品亏损,
11月底,受益于全球各大央行联手释放流动性,国际资本市场全线大幅上涨,QDII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普涨。根据普益财富最新统计数据,在243款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中,有198款(占比81.48%)产品净值上升。但即使如此,仍仅有82款累计收益为正,其余161款QDII尚处于亏损。
其中,运行期2年以上、经历金融危机的产品是亏损集中区。数据显示,运行期在6个月至2年的QDII理财产品有43款(占比17.70%),自运行以来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0.17%。而运行期在2年以上的QDII理财产品共200款(占比82.30%),自运行以来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9.89%。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和投资者都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未来的世界经济周期的反转,银行系QDII产品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获利。
结构性理财产品
最高收益是“浮云”
自从2006年以来,结构性理财产品便以其高收益引起了投资者关注,但是几年间大量出现的零收益、负收益事件,也的确让投资者失望。今年以来,由于受欧债危机的影响,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成普遍欠佳。
结构性理财产品就是嵌入衍生品的固定收益证券产品,目前的结构性产品设定大多要求保证本金,浮动收益取决于挂钩标的的表现。业内人士表示,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就是一场不会亏本钱的“赌局”,而投资者要获得这类产品的最高收益,一般概率很小。
比如,今年年初,在恒生银行到期的13只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排名前两位的理财产品,分别为股票挂钩部分保本“月月赏”人民币理财产品(6个月)、股票挂钩部分保本“月月赏”美元理财产品(6个月),预期最高收益率高达36%。不过,结果却令奔着高预期收益去的客户大为失望,今年3月25日到期时,其实际收益率仅为7.54%。
滚动型理财产品
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替补选手”
超短期理财产品被叫停后,就在不少希望资金能够更加灵活的投资者感觉有些惆怅的时候,原本不起眼的滚动型理财产品脱颖而出。滚动型理财产品凭借流动性强、收益率高的优点,变身为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替补。
其实,滚动型理财产品一直以来都是很多银行的常规产品,之前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在超短期理财产品受限制的情势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将这种类型的产品作为营销的重点,发行数量开始呈现上升趋势,预期收益也有所上调。
1个月以内期限理财产品年化收益能达到4%左右,而滚动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水平通常在2%—2.5%的水平,投资者如果想通过单一购买滚动型理财产品来获得高收益,基本不太现实。滚动型理财产品的优势就是投资期限相当灵活。如果投资短期理财产品,产品到期后,就需要选择其他理财产品,而没有合适的理财产品接续,这笔资金就只能闲置了。但是,滚动型产品到期后,可以马上进入下一个投资周期,衔接性比较好。
房产成“房惨”房东成“房奴”
文 | 本刊记者 冯伟杰
对曾经风光无限的房产商来说,2011年的房地产市场,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也绝对是最纠结的一年。从1月份就遭遇“新国八条”限购的重力打压,紧接着,限购、限价、房产税的出台以及各个地方细则一一跟进,致使“金三银四”失守,“红五月”黯然失色,“金九银十”继续沦陷,这一切都注定2011年的楼市乐少苦多。然而,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年份里,有什么重磅事件,值得关注或回忆?又有哪些事件,时刻敲打着国人脆弱的购房神经?危楼高百尺。咱们还是一层一层说起。
一楼
新年遭遇当头棒,能否杀个回马枪?
跟帖 新国八条、二套房首付比例调至60%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新国八条”,规定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调控力度堪称前所未有。而“新国八条”赶在春节前出台,对于期待2011年能够“抬头见喜”的房产商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二楼
二三线城市一条“限”
跟帖 “限价令”、“限购令”、二三线城市
2011年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9月,浙江台州、衢州等城市先后出台限购政策;河北省廊坊市接着推出“限价令”,要求本地新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最高不得高于9000元/平方米。随后,更多二三线城市开始效仿,珠海更狠。10月31日深夜,珠海市政府出台“双限令”,并将房价精确至个位数,全国一片哗然。
三楼
婚姻法新解不浪漫
跟帖:婚姻法新解、婚姻观改变
2011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公布了《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婚前贷款买房、夫妻之间赠与房产等问题的解释。
新解释一出,立刻引来市民的议论,不少人认为,婚姻法新解正在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的婚姻价值观,因为对于不少未婚女性来说,如果有能力,自己首付买房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四楼
楼主打砸售楼处
跟帖 降价、打砸售楼处
2011年9月份,北京通州区京贸国际城老业主围堵售楼处。10月底,上海的龙湖郦城、绿地秋霞坊、中海御景熙岸等多个售楼处被砸。11月6日,安徽芜湖一楼盘发生聚众打砸。
有人说了,楼主的人格咋这么不稳定呢?简单得很,就是因为开发商楼盘减价促销,楼主们的资产瞬间蒸发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情急之下,才干出打砸售楼处的事情。
五楼
买房没那么容易,每个国家都有它的脾气
跟帖 海外置业
《投资与理财》第206期《海外买房 美丽背后‘陷阱’多》一文曾报道,由于国内房价高得离谱,再加上一系列限购政策的出台,国内掀起一股海外买房热。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3月至今年3月,外国人在美国花费820亿美元购买居民住房,其中,买主中有9%来自中国,比2007年增加近一倍,在外国买主中居第二位。其实,听上去令人垂涎的低价,是导致海外买房热的主要因素,但是买房之后意想不到的税收费用,却也足以令你出其不意。
六楼
“金九银十”一场空,年年岁岁各不同
跟帖:金九银十、成交量下跌
曾几何时,“金九银十”都是作为各行业商家形容每年一度销售旺季的通用语,可今年,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却是例外。
截至2011年11月,全国已有47个城市颁布“限购令”。其实,全国9-10月楼市普遍遇冷。8个城市成交量下滑幅度达50%以上,11个城市成交量下跌40%以上,其他22个城市分别有不同程度下降。
七楼
咬定限购不放松
跟帖 住建部、限购继续、房产税、试点
自年初“新国八条”颁布以来,全国各地陆续推出“限购令”,随着年底的临近,部分城市的“限购令”也即将到期。住建部已知会地方政府,若没有极其特殊情况,须出台政策,对“限购令”有效期进行延续。然而有人认为,替代“限购令”的最好路径是全面推行房产税。其实,在2011年1月28日,国务院就宣布,同意在部分城市进行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上海、重庆随即宣布,28日起开征房产税,并公布了征收的详细方案。但在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时间节点,住建部明令要求,“限购令”在有效期结束后继续延期,意味着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
八楼
我是潘币我怕谁
跟帖:乔布斯、潘币、潘一千
2011年,要说房地产市场有什么可“乐”的,恐怕只有在江湖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潘币”事件了。
2011年10月6日,美国苹果公司帮主乔布斯驾鹤西去,各路英雄纷纷悼念。说时迟,那时快,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立刻发微博,调侃苹果公司应“大量生产1000元人民币以下一部的iPhone手机和iPad”,让更多人用上“苹果”以纪念乔布斯。网友立刻给他回复说“请潘总推出1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吧,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
没等老潘缓过神来,网友就发明了房价新的计量单位,一“潘币”代表一千元一平米,10潘就是每平米一万元。还有网友制作了“壹潘”币。
一不做,二不休,2011年10月26日,潘石屹在其微博上正式推出了“潘币”。 这事儿激起了全民热议,有骂的,有逗乐的,还有讨论老潘这事违不违法的。
潘总,俺把您这事儿放在8楼,您不怪罪吧?
投连险苦 万能险乐
文 | 本刊记者 孙晓宇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已经是2012来临之前的最后一年,以致2011年的资本市场一直犹如寒冬,投资者也与市场一起遭遇冰封。当然,保险业也没能逃脱干系,投资型保险产品收益时高时低,起伏不定。所幸今年的保费收入并没有受此影响,不然,保险业2011年就要全军覆没,惨淡收场了。
投连险“悲催”
今年,如果将激进型的投连险账户转换为货币型账户,就能避免A股下行带来的损失;如果转换成稳健型的账户,未必能够扭亏为盈,最多只能减少损失,这是因为今年股票和债券双熊。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日,除货币型账户外,市场上192只投连险账户中,146只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账户占全部投连险账户的76%。
据财汇数据,投资亏损最严重的是中国人寿(16.59,-0.02,-0.12%)旗下的国寿平衡增长账户,亏20.97%,太平人寿旗下的太平智选动力账户亏19.24%,平安人寿旗下的平安精选权益亏18.72%。收益最好的3只账户分别是泰康人寿旗下的货币避险型账户(3.95%)、平安人寿旗下的平安保证收益账户(3.46%)、平安人寿旗下的平安货币投资账户(3.40%)。
投连险可谓保险业中反映资本市场情况的晴雨表。也正因这个特性,它才一会儿被热捧,一会儿又被遗弃,命运多舛。如今,在政策新规、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保险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各公司都在致力于市场结构调整,并主推保障型、长期储蓄型等产品,而投连险则看似大势已去。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热销哪种保险产品,是由保险资金运用所决定的,而且热销的保险品种具有阶段性。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投连险会很快翻身。
万能险“欢乐”
虽然受股市拖累,投连险账户净值普遍大幅缩水,但低迷了两年多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却在今年下半年出现了缓慢上涨趋势。
据《投资与理财》统计,成立时间超过两年的18个万能险账户中,除一家未公布11月结算利率外,其余包括泰康人寿、中英人寿、中意人寿、瑞泰人寿等在内的10家公司万能险账户(部分产品)结算利率,都在今年下半年呈现上涨趋势。其中,涨幅最大的是泰康e理财终身寿险(万能型),今年3月份的结算利率为4.2%,9月份已经达到5%,虽然最新的10月数字有所下降,但4.9%的水平比3月份也上涨了约16%。紧随其后的建信人寿,结算利率也由3月份的3.9%升至最新的4.4%。
虽然大部分万能险结算利率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走高的,但作为行业风向标的平安、国寿、新华保险等寿险巨头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则继续维持在4%左右,并未变动。业内人士表示,万能险收益率提升,并不是投资环境好转的表现,更多的是出于各家公司的销售需求。“虽然债市表现提升和加息都对万能险结算利率有贡献,但投资回报并不算好。而与此同时,各家公司的保费增速都有下降,甚至是负增长,而退保率又上升。显然,提升收益率对稳定客户是有帮助的。”
先抑后扬不知是不是万能险今年的整体策略,但其在岁末临近之时,有着如此相对较好的成绩,确实让人感觉很是欢乐。
分红险“被退”
“在保险公司召集客户开的产品说明会上,基本上所有保险公司卖的都是分红险;在离职的保险代-理人留下的‘孤儿’保单里,也绝大多数是分红险。”某大型保险公司代-理人介绍。
的确,由于2010年分红险大卖,今年年初,各家保险公司仍然将销售重点放在了分红险上。许多公司继续力推分红险,并作为“开门红”的主打产品,比如平安的“智盈人生”、中国人寿的“福禄满堂”、新华保险的“荣享人生”、中英人寿的“好儿郎”、太平人寿的“福寿连连”等。“2011年,中英人寿产品业务将以长期储蓄险为主,重点将放在以养老为主的分红险方面。”中英人寿资深副总裁游育进曾经表示。
而且,分红险本身的抗通胀特性,也支撑着它“一险独大”。中国人寿产品开发部总经理助理陈劲松(微博)表示,分红保险如此强势增长,与目前的抗通胀形势严峻有关。
然而,事实并非如想象的那样美好。目前,分红险在所有寿险产品中的保费占比在90%以上,但收益率却低于CPI,导致部分投保者退保。保监会发布的保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寿险业实现保费收入7779亿元,同比下滑7%,退保率升至3.14%。根据国寿、平安、太保的三季报,3家上市险企前三季退保金合计达到379亿元,同比增幅超过50%。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表示,今年除了销售误导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外,保险收益率不如定期存款、经济形势严峻导致的投保人资金需求增加、黄金等其他投资渠道的增加以及银行的捆绑销售,成为投保人选择退保的四大主因。
无论什么原因,“退保”都会对2012年保险公司的产品策略有一定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另类险“噱头”
2011年保险业不得不提的,还有因诸多重大事件而引出的另类保险,例如“爱情保险”。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后,催热了市面上的“爱情保险”。此类产品是丈夫为妻子投保、妻子为丈夫投保或夫妻双方互保,尽管形式不一,但实际上与夫妻爱情婚姻长久没有关系,主要为寿险或理财型保险。
专家表示,国内保险公司推出的“爱情保险”基本上是“联合寿险”形式,这种保险主要由夫妻双方联合投保,但多与爱情婚姻无关,仍以侧重寿险保障为主。所谓的“爱情保险”,仅仅是保险公司吸引客户的一个噱头而已。
今年7月23日发生的温州高铁意外,也催热了“高铁险”,每天不到1元钱的保费就可获得高达50万元的保障。但是,此类“高铁险”并不是一个新产品,而是此前早已在市场存在多年的交通意外险,此次只是保险公司借热点,向市场进行渗透,投保人通过其他保险公司都可购买到如此“划算”的保险。
黄金出彩 白银耀眼
文 | 本刊记者 谭敏
回首2011年的投资市场,黄金白银的表现无疑最为亮眼。恒生银行近日发布的 《金市概览》报告称,现货金价今年已上涨约20%。连续11年上扬,金价上升超过5倍,平均每年上升16.3%,涨幅遥遥领先于其它行业。相比于绿油油的股市、凉飕飕的房市、黑压压的基金,黄金真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黄金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国内银价也在4月22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而4月银价开盘时,每公斤还不到8000元。今年上半年,国际白银价格再次上涨9.5%,自1月28日的26.35美元/盎司开始启动,最高达到4月25日的49.83美元/盎司,涨幅达到89.11%。但从5月初开始,白银急速暴跌,一周时间跌去30%。白银的暴涨暴跌,让部分投资者下半年不得不躲得远远的,但这更让2011年的黄金白银市场显得与众不同。
几家欢喜几家忧
黄金站上1700点的那一刻,无数投资者对黄金投资者投向了羡慕的眼神。比如,购买去年8月中国银行(2.86,0.00,0.00%)对外发售的“中银进取”系列1年期黄金挂钩理财产品,看涨未来一年内黄金走势。在保本的基础上,如果国际黄金现货价格在一年内涨幅未超过2009年9月2日期初价的140%,投资者即可分享50%的金价涨幅。
银市投机气氛浓厚时,兴业银行(12.12,0.06,0.50%)天津分行外汇交易中心首席分析师程美越透露,他的一个客户,在白银投资方面其实不是行家,第一次做这种双向交易只会做多。“可他正好赶上这一波行情,一个多月挣了100多万。”
相比这些轻松敛金的投资者,下面二位怕是甚为不爽,黄金暴涨,他们却并没挣钱。“我购买的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8月份到期,分别只获得了1.00%和0.20%的年化收益率。”其中一位说。
据了解,今年黄金暴涨,投资与挂钩黄金相关的理财产品而不挣钱的大有人在,主要是因为银行在设计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时,一般设置封顶收益率,达到一定幅度标准,才能实现收益,并不是黄金涨多少,理财产品就能赚多少。
大涨中,购买相关理财产品的张先生没有赚钱。9月底,黄金大幅急跌之后,杭州的刘小姐更是损失惨重。刘小姐在今年7月,开始投入20万元炒黄金。一开始,刘小姐比较谨慎,小打小闹,进行了一个月的操作。尝到甜头之后,在9月中,高位满仓买入黄金,结果却在一夜之间,几乎亏完。“几个小时之内,我的20万元几乎亏完。”
BEST黄金投资网CEO杜一秒接受《投资与理财》杂志记者采访时说:“2011年是黄金牛市延续的一年,在多轮上涨当中,仍有大量的投资者出现爆仓,亏损严重。而良好的心态,源自合理的仓位、完整的交易策略。避免错误的发生,可以有效提高胜率,从而产生相对稳定的收益。”
金价暴涨诱发地下炒金猖獗
“小伙炒金赔了,留下绝笔出走”事件在微博上,受到网友们的疯狂转载,但与此同时,“人类已经无法阻止投资者对伦敦金的热捧”,依然是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暴涨的金银价格,让在股市因为持续低迷而“有钱不敢花”的股民,和在楼市因为限购令而“有钱花不出去”的投资者看到了希望。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正规渠道太少,导致许多资金流向了非正规的地下炒金渠道。
《投资与理财》杂志曾在第215期的《甜言蜜语的诱惑:小心黄金变“黑金”》一文中提道,受到黄金价格的飙涨影响,各大城市的黄金投资公司近日大肆揽客,但据了解,绝大多数被疯狂促销的黄金产品,却与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的正规产品毫无关系。多数违规公司主体利润都来自违规炒卖黑金。
不断“创新”产品,是今年违规操作的主题。除了打着上海黄金交易所幌子的“盘中盘”业务,还有香港金与伦敦金的点差业务、伦敦金对赌业务、天交所差价业务等。产品虽然不同,却都是公司自设系统,建立操作平台,不受任何监管部门监督,均可多倍数放大投资风险。业内人士提醒道:“炒金瞪大眼,当心赔光光。”
炒金银不如藏金银
相对于赔钱的投资者来说,今年5月份,上海的李云清先生抛售了1000克黄金,其中大部分为2008年所买,共计赚了6万多元,这让人羡慕不已。也有人说“还是抛得太早了”,李云清先生却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不知足,就别做投资了,伤不起。而且我还没抛完呐。”
同样赚钱的,还有北京的刘先生。今年年初,刘先生以301.5元/克的实物黄金价格,购入了300多克,花费近10万元。而在6月30日,刘先生以314元/克的价格,出售了自己的330克实物黄金,净获利4000多元,收益率为4%左右。刘先生说:“赶上黄金白银大涨,如果还赔钱,那可就太不值了,而震荡市场中,更要做好避险工作。今年黄金的暴涨暴跌,可真是让人取到了真经,有血的教训,也有获利的喜悦。这证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黄金投资方式尤为重要。”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黄金交易有上海黄金交易所(金交所)现货黄金交易,上海期货交易所(期交所)期金交易,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天交所)现货场外交易,银行纸黄金纸白银交易,银行或金商投资性金银条,银行、金商或国家造币公司纪念性金条,黄金首饰交易。
其中,黄金期货和黄金T+D投资门槛高、风险大,涨跌机会难以把握,资金不是很充裕以及投资经验不足的投资者,应该谨慎进入。
对于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就如文中所述,黄金涨了,也未必能挣钱,选对很关键,而专家的建议则是投资组合。
另外,纸黄金、纸白银最大的优点就是门槛低,不过,要考虑较高的手续费。
相比之下,实物金银保值性、收藏性、流通性好,进入门槛低,还具有美化生活的功能。
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崔建国在接受《投资与理财》杂志记者采访时提醒道:“投资金银要保持警惕,切忌盲目跟风,要弄清自己入市的目的。单纯的投资,最好是只拿出自己资金允许范围内的五分之一,以求风险最小。”崔建国还说,如果是为了收藏,建议购买首饰,尤其是女性投资者,购买金银首饰,既保值,又美化生活,还有保值避险功能。
书画市场:由狂热到降温
文 | 本刊记者 叶辉
2011年最赚钱的是什么?是艺术品。天津文交所“艺术品股票”《黄河咆哮》两个月涨了17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更是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资本的助推下,继续高歌猛进,拍卖屡创天价,进入单品拍卖的“4亿元时代”。不过,进入11月份之后,市场骤然降温,让收藏家们惊出一身冷汗。
狂热开局
“艺术品股票”2个月赚17倍
2个月赚17倍?没错。这就是让人疯狂的天津文交所“艺术品股票”的赚钱速度。
2011年1月26日,天津文交所将天津籍已故画家白庚延的《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两幅作品挂牌上市交易。两幅画的起始申购定价分别为600万元和500万元,并分别拆分为600万个份额和500万个份额,以每份1元的价格发行。
前15个交易日,《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两幅作品居然有10天出现15%的涨停。3月24日,《黄河咆哮》的交易价格被炒至创纪录的18.7元,《燕塞秋》被炒至18.5元。相比每股1元的申购价,两个月时间里,买这两只“艺术品股票”赚了超过17倍。
尽管这两幅画的估值和天津文交所的资质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质疑,但是并不妨碍各地文交所的纷纷开张。郑州、成都等地纷纷推出“艺术品股票”,狂热的投资者蜂拥而入……进一步刺激了艺术品市场。
疯狂拍卖
齐白石作品创造天价
市场的疯狂果然不断上演。
2011年5月22日,中国嘉德春拍夜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在北京国际饭店开拍。作为这场拍卖的重头戏之一,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被宣传是齐白石为蒋介石六十大寿及抗战胜利所作,也是齐白石绘画及书法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一幅。
“这幅画应该能过亿!”几位藏家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果然不出所料。拍卖当晚,《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元起拍,第一口价就有买家直接喊到了1亿元。拍卖过程持续了31分钟,最后以3.7亿元的落槌价,被3093号买家收入囊中,加上15%的拍卖佣金,最终总成交价为4.255亿元。
这样的结局让不少行里人感到错愕:齐白石的作品值这么多钱吗?
其实,齐白石《松柏高立图· 篆书四言联》以高价成交,只是拍卖场上的一个缩影。狂热的疯狂,在所有拍品里上演。
有恃无恐
资本“抢筹”迷人眼
艺术品暴涨的同时,房子不让炒了,矿也不好买了,股票跌跌不休,使不少游资盯上了艺术品这个领域。
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在外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各路热钱的冲击下,国内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价格都连创新高。
“只要是真的,怕什么?这些画越卖越少,还怕不涨吗?大不了我传给儿子。”在盲目乐观的情绪下,一些“外行资本”有恃无恐,他们疯狂抢筹,导致价格直线飙升。
华辰拍卖行董事长甘学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的艺术品交易市场非常热络、亢奋,处于一种让人想象不到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
中国书画市场的火爆,不但名家作品价格暴涨,亿元书画频现更是让人震惊。一次又一次天价成交,一个又一个纪录被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像服用了兴奋剂。
保利春拍夜场中,“元四家”之一王蒙作品《稚川移居图》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3.5亿元落槌,加佣金成交价达4.025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投资与理财》记者,2008年的时候,徐悲鸿的晚年山水精品价格只有10万到15万元一平尺,但是2011年春拍时,已经被炒到接近百万元一尺。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对于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10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分析。2011年春拍,10家公司共举办218个专场拍卖,成交额205.09亿元,与2010年春拍102.14亿元的成交额相比,增长超过100%。
拍卖降温
理性战胜狂热
就在一些人依然盲目乐观的时候,一些嗅觉敏锐的收藏家在下半年却嗅到了一丝冷意。
《投资与理财》记者11月初采访了收藏家刘先生。他就担忧地告诉记者,秋拍刚开始,就有3场中型拍卖会都拍得不好,市场可能已经“下来了”。
紧接着,中国嘉德、匡时拍卖、保利拍卖纷纷登场。虽然预展依然人山人海,但是与春拍相比,人们的购买意愿显然不断下降。
《投资与理财》记者在匡时拍卖12月2日首拍的“海外回流近现代书画专场”上看到,很多作品无人出价直接流拍,比例超过三成。这在春拍上,压根无法想象。
不过,在收藏家回归理性之后,秋拍其实是“冷中有热”,不乏亮点:截至12月5日,已经有9件亿元拍品产生。北京翰海的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册页拍得2.3亿元,匡时拍卖的元《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以88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过亿。保利拍卖的徐悲鸿代表作《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32亿元人民币成交,加15%佣金后,成交价为2.668亿元,刷新其作品拍卖成交价世界纪录,并暂居本季中国艺术品秋拍单品成交价榜首。
经常参加各大拍卖会的河南画商张先生告诉记者,与春拍相比,秋拍变得理性多了,像去年秋拍和今年春拍时那种“什么作品都有人抢,随便一幅画都要经过几十轮举拍”的狂热情景,在今年秋拍已经不再出现。虽然过亿的拍卖不少,但是这些作品如果放在春拍,价格很可能更高。他还指出,秋拍的整体价格比较春拍下降不少,齐白石、黄宾虹等人的作品降价尤其明显。
字画成交的萎缩,也可以从中国最大的拍卖行之一嘉德秋拍看出端倪:2010年,嘉德秋拍总成交额41亿元,2011年5月嘉德春拍总成交额53.23亿元,都创造了纪录。但是,11月16日收槌的中国嘉德2011秋拍,总成交额仅仅38.58亿元,与此前两季拍卖相比,明显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天津文交所在岁末正遭遇“文交所整顿”危机,而创造天价的白庚延《黄河咆哮》的交易价已经从18.7元跌到了1.42元,不少高位入场的投资者血本无归……
在动荡的经济环境下,艺术品市场是继续一枝独秀,还是要重演熊市?人们正热切关注。
信托投资:几多欢喜几多愁
文 | 本刊记者 许娓玮
回首2011年的信托市场,占据了我们整个记忆的,无疑是今年信托市场的三大主角——房地产信托、矿产资源信托和艺术品信托。
房地产信托遭遇冲高后“急冻”,兑付风险让投资者揪心。艺术品信托估价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投资者迷茫前行。矿产资源信托前景受到专家认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将持续一个较快速度的增长。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11年信托投资那些事儿,体味一下信托投资的苦与甜。
房地产信托 戏剧性变化让人很揪心
2011年,房地产信托的表现非常具有戏剧化色彩。在上半年,房地产信托疯狂发展,半年就完成了超过去年全年一倍以上的资金量。而下半年, 楼市行情冷淡,加上对房地产信托产品监管加码,房地产信托到期兑付风险浮出水面,令投资者忧心忡忡。大面积的担忧与此前房地产信托的全面火爆,形成了极具讽刺意味的对比。
上半年,房地产信托发行飙升。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今年上半年,包括保障房信托在内,共发行536款房地产信托产品,总额高达1670.1亿元,发行规模同比增137.36%。其中,4月份房地产信托创下募集资金248亿元的历史纪录,5月又以256.46亿元再次刷新。
房地产信托以15%-20%的高额投资回报率,诱使投资人前赴后继,然而下半年,投资者却经受了心理考验。下半年,房地产信托迎来集中兑付期,而面对着房地产市场低迷、交易量下降、回笼资金难的打击,资金余额超6000亿元的房地产信托的兑付风险逐渐显现,兑付困境引起了投资者的惊慌。
一位信托业人士警醒,房地产信托一旦发生风险,对下线散户投资人的影响非常大。尽管信托业内人士表示,集合信托的风险都是信托公司承担的,整体风险可控,但投资者不免还是要为兑付风险,经受着心理煎熬。
矿产资源信托投资前景可期
房地产信托业务受到更严厉的监管,矿产资源信托却凭借仅次于房地产信托产品的高收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的追捧。房地产信托让投资者备受心理煎熬,而矿产资源信托似乎没有辜负投资者的期望,前景也被业内人士广泛看好。
今年三季度,矿产资源信托出现暴涨。用益信托工作室数据显示,信托公司矿产资源类信托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同比增幅分别超过了160%和300%,融资规模达到223.12亿元。在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矿产资源类信托的投资收益也在节节攀升。今年三季度发行的矿产资源信托平均期限为2.28年,平均收益率为9.77%,同比上涨19%;而三季度整体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期限为1.92年,平均收益率为9.32%。用益信托研究员颜玉霞表示,今年三季度,矿产资源类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达到近一年来的最高水平,且高于市场总体平均收益,跑赢市场。
业内专家认为,“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将进一步催生大量融资需求,煤炭等矿产资源的稀缺性造就了投资的盈利预期,这些因素有可能使矿产资源信托成为信托公司业务发展新的热点。作为一种政策鼓励导向的产业,相关专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矿产资源类信托产品还将持续一个较快速度的增长。
艺术品信托 估价不确定性令人头痛
除了矿产资源信托之外,艺术品信托更是今年信托市场的一朵奇葩。过去一年,艺术品信托市场规模翻了20倍,今年上半年参与发行的信托公司数量明显增加。尽管艺术品信托的投资门槛比较高,但艺术品信托产品在实现预期收益水平上比较稳定,因此,高收益下“华丽丽”的诱惑,使得很多投资者踊跃认购。
曾有机构统计,全球股市从1920年到现在,平均回报率为13.4%,房地产平均回报率为6.5%,而艺术品的年平均回报率达到14.4%,非常具有吸引力。从目前艺术品信托来看,门槛一般为100万元,期限在2至3年,向投资者提供8%——10%的预期年化收益率,管理费率为0%——1.5%。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艺术品信托发行“井喷”,比去年同期增幅高达433.33%。一位艺术品投资领域人士直言,正常情况下,名家名作3-5年价格可翻番,年均收益可高达20%-30%。
虽然艺术品信托成长迅速,但是,对艺术品信托市场的质疑声也很高。流动性泛滥,刺激了艺术品投资市场,进而推高了艺术品信托产品的收益,然而,这种刺激能够持续多久?它的退出途径以及艺术品的估价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业界又未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客观的艺术品鉴定机构,怎能不让人担忧?况且,艺术品这种东西也超出了一般员工的认知范围,投资者又无力去掌握相关信息,不可控的因素的确存在,那么,这个市场的泡沫可能就已存在,只是还没有刺破而已。
邮迷:谁在挑逗你的荷包
文 | 本刊记者 谭敏
这是极为特殊的一年。低迷了10多年的邮市,在去年年底搭上了收藏市场上涨的“末班车”,部分邮品在今年涨得不亦乐乎,新高不断。即使在今年年中低迷了一个多月,年底又遇到小寒流的冲击,但那些领涨的疯狂邮票,也让邮票市场在2011年热闹非凡,在邮市挣钱的藏家们,更是别有一番挣钱的苦与乐。一起数数2011年的邮票“疯王”吧,看看是谁在“调戏”着邮迷们的口袋。
盘点一 80版猴票
投资风险:★
进入门槛:13000 / 枚
有邮市风向标之称的80版猴票,10月份一个月就涨了500元/枚,今年再创历史新高。株洲资深邮票收藏家、株洲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朱红升1982年买入两枚1980年版猴票,每枚票面价值8分钱。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目前每枚猴票的价格已达到13000元,不到30年时间,价格足足翻了162500倍。
盘点二 精品老邮票一个月涨幅超80%
投资风险:★★★
进入门槛:老票种类多,百元到万元不等
老邮票向来都是慢牛行情,但今年9月伊始,从1974年至1982年间发行的精品老邮票却突然发飙,扶摇直上九万里,在一个月内“咸鱼大翻身”,涨幅超过80%,部分品种涨幅竟高达100%。
1974年发行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6枚大套票,今年7月份的售价不过1000多元,在9月却达到1850元,涨幅超过80%。不仅如此,凡是在1974年至1982年间发行的精品老邮票,都是“翻身农奴把歌唱”。比如1976年、1977年间发行的鲁迅、刘胡兰、周总理等人物主题邮票,西游记、红楼梦、西厢记等名著主题邮票,还有风筝、宫灯、荷花、留园等景物主题邮票,涨幅均在80%左右。
盘点三 魅力军邮 发飙疯涨
投资风险:★★★★
进入门槛:紫军邮单枚价格在3万元到4万元之间,黄军邮四方联价格在2万元左右,全新上品单枚3000元左右
提到军邮,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珍贵的蓝军邮,但众所周知,蓝军邮一票难求。所以,也有不少藏家关注紫军邮和黄军邮,今年,它们的表现也甚为抢眼。
目前,紫军邮单枚价格在3万元到4万元之间,而一年前的单枚价格还不到1万元。一年之内翻了四五倍,势头生猛。
还有同样受藏家关注的黄军邮,今年也表现极佳。同样出自1953年,黄军邮没有像蓝军邮那样高不可攀,也没有像紫军邮那样突然发飙,似乎备受冷落。但反过来,没有大起大落,没有一路追涨,只有稳中有升,也是许多藏家颇为看好黄军邮的原因所在。
目前,黄军邮四方联价格在2万元左右,全新上品单枚价格为3000元左右,而一年前为1000多元。邮市调整中,依然保持3倍的涨幅,不可小觑。
盘点四 齐白石涨得太快,让邮迷哭笑不得
投资风险:★★★★★
进入门槛:每套1000元左右
1980年发行的齐白石邮票,今年8月底是500元,在一个月后涨到了1000多元,一个月的涨幅高达100%。这样的涨幅让部分藏家哭笑不得。
在扬州的红园花鸟市场,一位咨询老邮票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本已买到一套齐白石的老邮票,那时才850元。张先生兴高采烈的买回家后,就向好友炫耀,没想到好友看了之后,就不撒手,硬是讨了去。“没想到一转手,就又涨了150多块钱。现在我再想买,却买不到了。”说起这段经历,张先生有点儿哭笑不得。
盘点五 二轮龙年生肖邮票涨幅远胜房地产
投资风险:★★★★
进入门槛:170元 / 枚 整版6000元以上
“2000年第二轮龙年生肖邮票发行时,一版面值为112元。我以每件85元,进了七八十版,没多久就以90元左右的价格出手了。虽然当时小挣了一笔,但现在一版已经卖到6000多元了,按面值计算翻了50倍还多,我这叫一个后悔呀!”一位藏友说。
由于明年是龙年,龙年生肖邮票在今年也备受瞩目。生肖属龙的周先生,每年元旦过后,都会到邮市买几版生肖邮票,作为新年贺礼,送亲朋好友。2000年正值龙年,是他的本命年,就多买了几版。今年7月,周先生无意中在网上看到,2000年龙年生肖票竟报价6000多元,比面值115元足足涨了50多倍。尽管由于保管不善,最后交易时折了点价,但周先生还是有点不相信这是真的:“都说房地产连着翻番,一张小小的龙票,涨幅居然远胜房地产,看不懂!”
盘点六 “文革”新票大全套笑傲江湖
投资风险:★
进入门槛:品相好的全套20多万元
市场起起落落,“文”字邮票却始终笑得很灿烂,今年就从年初的17万涨到了现在的23万元左右。而从1991年“文”字邮票首次突破万元大关算起,它的身价20年上涨了22倍,平均年涨幅为16.7%。
上海卢工邮市的收藏专家杨鹏提醒道,“文”字邮票是随老纪特票一样稳步上扬的,它还有它的特殊历史性。更重要的是,目前老纪特邮票精品难求。相对而言,初入市者和普通投资者寻到“文票”的机会较大,尤其是单张邮票收入并不难。但要尽量选择全品相的邮票,它的涨幅和变现性更好。
盘点七 编号票邮票转手就赚2万多
投资风险:★★
进入门槛:好品相全套3万元左右
几年前,袁先生曾以6000元/套的价格,买入10套“文革”时期全套编号邮票,后以28000元/套转手,每套就赚2万多,羡煞旁人。
据本刊9月报道,今年年初,编号票刚刚跨过2万元的门槛,目前价格却已攀升至3万元到3.5万元之间。“1983年,200块钱到手的一套编号票,2005年涨到了3800元,2008年8500元给卖了。现在又涨到3万多元了,真有点后悔了。”已经和邮票打交道几十年的中华邮票在线站长赵玉杰先生,无缘编号票的大涨,甚为遗憾的说:“到了明年,预计编号票会涨到4万多。”
高利贷:贷的就是风险
文 | 本刊记者 王奇
在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股市不景气,楼市又进不了,俗称“放水”的高利贷成了当下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北京一家小担保公司,1年的净利润可以高达1个多亿。在某些地区,高利贷甚至发展到了全民放贷的疯狂。高利贷,这个在很多年前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字眼,却在2011年成为一个资本热捧的字眼,甚至一度成为年度最热门的词汇。高利贷的疯狂,让更多人相信罗马是一天可以建成的。
高利贷应验了金融界的一句名言:“钱是永远不会睡觉的”。它时时刻刻在寻找新的主人和新的机会,而这个寻找的过程可能是美好的、甜蜜的,也可能是血雨腥风的。它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可以让人倾家荡产。
收益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这个投资市场里老少皆知的道理,在高利贷市场,却不怎么被投资者所认可。大多普通投资者存在侥幸心理,最后就被这侥幸砸了自己的脚。当所有人都知道高利贷赚钱的时候,离崩盘就不远了。今年的高利贷市场,也上演了一把崩盘行情。
10月16日出版的第212期《投资与理财》杂志特别报道“高利贷凶猛”一文曾一针见血,直指高利贷危险。知名经济评论家叶檀最近发表博文《中国经济赌徒多》,也把矛头直指高利贷。
2011年,民间借贷最为发达的温州、鄂尔多斯、江苏石集乡成为高利贷崩盘的重灾区,由高利贷引发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十户九贷的鄂尔多斯
一辆辆耀眼的奔驰S级轿车,一座座高耸的大厦……从包括潘石屹在内的诸多地产大鳄进驻推盘、巨资打造“鬼城”康巴什,到人均GDP超过香港的誓言,“扬(羊)眉(煤)吐(土)气(气)”的鄂尔多斯,转眼成为人人眼中可以淘金的神秘城市。
“在鄂尔多斯市,民营煤矿老板几乎没有不借高利贷的,且有的月息非常高,属于短期拆借一类。”有关人士透露,“现在鄂尔多斯十户九贷。”鄂市羊煤土气网创始人冯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鄂市人心浮躁,只要家里有点闲置资金,都会去放高利贷,实业经济面临考验。有关机构也统计过,现在鄂市民间借贷总额不下1000亿元,一般包含个人、组织、小额贷款机构、企业间的拆借、典当行等多种形式。高和投资研究认为,鄂市的民间资本大多流向了煤企和楼市。
内蒙古大学的一份调研显示,50%的鄂尔多斯城镇居民都参与到了放贷与借贷的资本活动中。“高利贷”,这个中国人常常在韩剧里看到的情形,却真真实实地在鄂尔多斯民间上演着。
温州:高利贷温床
温州曾经是企业家的乐土,在这几年过程中,借助高杠杆融资,逐步演变为投机者乐园,以至于成为令人谈虎色变的“温州倒闭潮”。
新华社此前报道称,今年上半年,温州地区累计发生民间借贷485.5亿元人民币,且借贷利息飙升,一路疯涨至月息3-5分,有的甚至达6分至1角。自今年4月以来,个别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发生老板潜逃、跳楼自杀、企业倒闭、员工欠薪等事件。目前,全市至少已有8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其中,9月份就发生26起。9月22日以来,温州市发生3起因债务危机,老板被逼上绝路而跳楼自杀事件,造成2死1伤恶果。温州的高利贷冰山已在艳阳下沉入水底。
“宝马乡”石集乡
“宝马、奔驰、保时捷、英菲尼迪、捷豹、凯迪拉克、路虎、悍马、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在宿迁论坛上,有网友列出了江苏省泗洪县拥有的各类豪车名称和数量,数字令人咋舌。其中,泗洪县辖下的石集乡更是因为豪车云集,被网友们戏称为“宝马乡”。
而在百度搜索“石集乡”,它已经和“高利贷”成了关联词组。有人这样描述:“石集乡很多居民都在放高利贷,从中大获利益,有一个小村庄,不到一年的时间,买了几十辆奔驰和宝马。本来安于本分挣钱的农民,也都想通过高利贷来发财。而且,但凡有人买了新车,都会放烟花爆竹庆贺。”洪泽湖畔的泗洪县,特别是石集乡高利贷活动异常活跃,连教师和公务员都参与了,给人以“全民高利贷”之感。
今年5月底,疯狂的高利贷链条一夜之间断裂,并从石集乡迅速向其他乡镇蔓延,穷困群体上亿元的血汗钱,瞬间全都打了水漂。不算富裕的石集乡成为“宝马乡”,以后只能成为更多人的谈资罢了。
高利贷暴力讨债愈演愈烈
一只公鸡,头被砍断了,就挂在张先生家的大门口,鲜红的血在门前四处流淌。张先生说,他因赌球,欠下105万元高利贷,已经多次遭遇“恐吓讨债”。
据张先生所在小区的保安说,有一群人连续3天晚上,来到张先生家门前,欲强行进入。4月5日晚,对着张先生居住的302室大门泼油漆。4月8日下午,这些人又带了一只公鸡来“杀鸡示威”。
这样的暴力讨债现象并不少见。有法官介绍,最近,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发现出借人通过暴力追债现象明显增多。今年下半年,由民间借贷引发的非法拘禁案件也大幅增多。其中,多数涉及高利贷,双方约定的月利息有4分、5分,甚至还有1角以上的,因债务人难以承受高额利息,无法到期偿债的情况经常发生。
高利贷危害的不但是贷款人,借贷人的日子也不好过。讨债暴力事件频发,更是把高利贷的危害表现得淋漓尽致。
钱币收藏:忽上忽下很惹火
文 | 本刊记者 谭敏
本刊在今年11月份,策划了特别报道“挣钱莫如藏钱”。不管是谁,不管是挣钱,还是藏钱,对钱都有数不完的爱与恨。那么,钱币市场今年又有哪些新鲜事儿呢?
人民币收藏:跌了,就套了
经过60多年的市场洗礼,第一套人民币大全套62张的市场价格是400多万元;第二套人民币大全套从30多万元到40多万元不等;第三套人民币大全套市场价格约为七八万元;正在流通中的第五套人民币,因为正在被人们使用,所以,币值不会跌过面值。
不过,投资者可别被看上去很美的价格所诱惑。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王先生以每张6角6分的价格,购买了10万张1980版5角纸币,现在就已经亏损1.6万元,亏损超过了20%。
显然,和其他的收藏投资一样,收藏人民币,一不小心,就被死死套住了。
古钱币收藏:专了,就赚了
中国嘉德2011秋季钱币拍卖会上,戊戌(1898年)江南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珍珠龙”,以115万元成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豫泉官钱局伍百文,以138万元夺魁。不看不知道,若干年前,在当时不算大面值的古钱,藏到现在,拍出的价格竟能换辆好车了。业内人士称:“古钱币交易不像其它收藏市场价格波动得那样明显”。古钱币值钱,是因为历经了岁月的沉淀,这又伴生了赝品横行。所以,进入古钱币收藏,有了专业的古钱币知识,才能更好的挣钱。
银元收藏:炒了,就糟了
2010年到2011年间,“袁大头”的市价一度冲过千元大关。孙中山头像银元普遍年增值10%以上,其中最为珍贵的上、下五角星及错版银元,年增值幅度在50%—200%之间。业内人士称,疯狂的飙涨,也标志着银元从理性的收藏时期,进入了疯狂的炒作阶段,投资者应谨慎进入。
金银币收藏:久了,就值了
中国嘉德2011秋季钱币拍卖会上,一枚重达10公斤的2008中国戊子(鼠)年纪念金币,最终拍出1000万元人民币,创出金币拍卖的天价。1987—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生肖纪念银币一组12枚,拍出24.15万元。看看如今房市股市的一蹶不振,再看金银币市场,可真是金光闪闪、银光烁烁啊!专家称,对于金银纪念币来说,时间越长,收藏价值占纪念币价值的比重越高。
龙钞:早了,就乐了
《投资与理财》杂志报道过的,上海聚奇邮币卡交易中心经营户老高,2000年时收购了300多张龙钞。11年后的今天,这300多张龙钞就让老高轻松成为百万富豪。
龙钞的表现确实异常惹火。春节前后,单龙钞、双龙钞就分别报至2500元、14500元。截至9月中旬,单龙钞已攀升至3500左右,双龙钞也升到了15000元左右。
但风云突变,龙钞却又在其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下跌近30%。不过,即使这样,仍有藏家放言:“不管跌涨,我都赚”。湖北钱币藏家孙波先生曾在2000年,以发行价每张100元的价格,买入了200多张龙钞。他说:“后市不管跌涨,我都赚,我早就回本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