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今天在 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 看到有泉友质疑古人如何区分钱币是折几的,我也说下个人看法:
一、中国古代钱币的使用大略可分为两个阶段:
1、汉代以前可为称重时代,这个时代的百姓使用钱币钱币不看大小,只看重量,越沉购买力越大;
2、汉以后逐步进入折钱时代,这个时代的百姓使用钱币不看重量,只看大小对应的是折几;
二、古代的百姓如何区分钱币是折几的:
1、现代有验钞机,古代柜台也会使用铸监局发行的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正样对收到的钱币大小进行比对;
2、比如说小平的性质钱、小平的大样、折二的小样,古人有可能会当做折二使用,也有可能会当做小平使用,就看比对后的大小是跟小平更接近,还是跟折二更接近;
3、也就是说古人分不清普通钱跟性质钱,但是可以分清钱币是折几;
4、这也是古代铸监局不用担心性质钱流入市场的原因;
5、现代的泉友们是通过文字跟大小相结合的方法来区别正样跟小样的,是更为准确的方法;
谢谢观看
西安苹果
要考虑到古代和现代的经济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古代人又不傻,钱币关系到他们的生计,所以什么样的钱是小平,什么样的是折钱,重量大小,购买力如何,他们肯定比现代人更清楚。
没记错的话,历朝历代推行新钱法的时候都有严格的流程规定,朝廷会用各种手段去向百姓普及不同大小钱的形制、价值和兑换比例,就像如今宣传部的工作一样。若非乱世,钱法稳定,大型折钱的比例应该很小,不然容易通涨,引起社会动荡,所以多数应该是一文小平或者折二钱。至于折二小样什么的,不一定就一定是1块或者2块,也可能是1.5啊,除了本朝新钱,他们还会用更早朝代的旧钱,价值大小兑换比例也是不通,古代人每天和这些钱打交道,大小重量成色品质,他们肯定比现代单纯玩收藏的更有认知?
古代钱法是很严格的,特别重要的性质母钱之类的不会轻易就流入民间,以防盗铸,而且已经流通的劣质钱,有时政府也会按一定兑换比例回收,不然百姓都把成色好的留下,花的都是减重劣质或者旧朝代的钱,那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时间一长,钱法就阻塞不通。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你玩的是钱币、重量、文字、版别,但古代人玩的可是自己的一日三餐。
另外,不要看轻古代人的智慧和辨别能力,他们可能比你更聪明。
1.汉之前,钱币流通不是称重,按枚计。
2.折钱价值不定,随时、因地折当数额不同,即使标有面值也是如此。比如乾元重宝,史载官方的更改就有多次,而具体不同地域就更不统一。朝鲜的常平户大当百,面值百钱,实际民间交易折当不到十枚。
3.至于古人怎么区分,现代人只能想象,没有依据的猜测没有意义。
4.藏友区分折当,归根到底还是版别。所谓折几,是大概而言,说不了很详细。比如一个版别,不可能注明乾元元年折几,二年折几,京城折几,益州折几,荆州折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