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董江波 董江波说文码字 2023-04-28 14:29
收录于合集#谈收藏说吃喝21个
点击上方“董江波说文码字”,感受文学的力量
今天,我们来详细聊一下,曾经拥有邮友达数千万,甚至过亿人的集邮爱好,怎么就从大众爱好,变成了小众爱好,甚至直接没落呢?虽然邮票的没落,是时代的前进,因为,人们不需要线下写信寄信了,改由手机端直接联系了。但是,具体到我国的邮票和集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多几千万人集邮,没落到今天全国集邮人数估计最多就是40多万——100万出头,发行邮票的邮局,其实要承担相当一部分责任。第一,贴邮票改成盖邮资已付的戳是个损招。现在人们收到的公函信件,或者当兵的往家寄信时,其实,很早之前,就不贴邮票了,就盖一个邮资已付并多少的章。到2009年左右时,当时还寄信的人们,邮局工作人员也不让贴邮票了,也是盖个戳了事。这直接导致,到2010年时,邮票,已经在寄信这个领域,不再存在。而直到现在,普通个人,还是会经常收到银行等地方发来的个人信件,但信件上,已不再有邮票的身影,而只是有个邮资已付的戳。不得不说,这相当于自费“邮票" 这个武功,这也导致,绝大多数处于零散、非系统的集邮状态的集邮者,直接退出了集邮这个爱好。集邮的生力军市场,由此直接消失不见了。第二,快递没有逼死邮政包裹,但邮政包裹主动切断了邮票的使用通道。2011年开始,快递盛行,当时,各大快递公司都宣传次日达,最晚48小时到达。而且,还真能到达。于是,一味强调快节奏的人们,在沟通上用手机完全取代写信后,又在邮寄上,完全用快递取代了相当数量的邮政包裹。本来,邮票在邮政包裹上还存在一席之地。可是,各地邮局,却于最近几年,拒绝邮寄者在邮政包裹邮寄时,以邮票形式支付并贴在邮政包裹上。原因说来可笑:因为他们无法判断,所贴邮票的真假。往往是,进行了多方交涉,才同意贴。长此以往,使用邮政包裹的人嫌麻烦,就也在邮政包裹上放弃了使用邮票,直接交线就拉倒。这些基本上都是深度的邮票使用者和集邮者,这些人,也逐渐退出了集邮市场。第三,集邮爱好在年轻人群体当中已几乎被遗忘。老的集邮爱好者,在不断死去,而80后90后和00后集邮者,几乎看不到,05后和10后,如果去邮局门口,那也是陪爷爷奶奶去的。集邮者的队伍,真正是青黄不接,现在的集邮者,邮友,基本上全是506070人员,也就是50岁60岁和70岁的人员了。每当邮局发行新邮票时,门口都是一群白发苍苍的人排着队,里边连个70后都罕见。偶尔遇到一个,也被一群大爷大妈围着当新鲜聊。一方面是邮局和集邮协会,在发展新邮友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应该说是几乎没有什么举措;另一方面是好玩的东西太多,相对来讲,集邮恐怕连”好玩“的前100都排不进去,于是,直接被70后及以后出生的人放弃了。第四,新邮普遍难看且艺术价值不大。2009年及以后的邮票,说实话,都比较难看,艺术价值不大。邮票出得越来越多,一年40多套,甚至更多,但是,拿得出手的,却几乎一张也没有。好多邮友感叹,2009年及以后的邮票,简直是难看到家了,如果不是收藏习惯,根本一张也不想买。这是实话,拿2009年及之后的邮票,跟之前发行的邮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同云泥。第五,未来我国集邮爱好者人数恐跌到20万左右。这四大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我国的集邮,就从大众爱好,变成了小众爱好,甚至直接没落了。不得不说,现在我国的集邮市场,就是炒邮票者自己玩的,有很多老邮友说得好:也就是我们这帮老家伙,买个年册,看看新鲜了。这样的人,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大概也就十来万。而还有300多个地级市、近3000个县区县级市,大概有近十来万人,或者靠炒邮票过生活,或者兼职炒炒邮票。因此,客观的说,我国的集邮市场,目前稳定的邮友,其实也就30万出头了。等老邮友们说的”老家伙“们全部去世或者因身体原因,不能再集邮了,那么,这个集邮市场稳定的邮友,估计顶天了,也就20万出头了。今年,还有十几个老邮友,我觉得很是恓惶,人老了,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去养老院了,可面对一屋子的邮票,自己带不走,儿女也不想要,想转让给我或者其他邮友,我们也望着家里几书柜的邮票,陷入了沉思,实在接受不了,因为我们也不炒邮票,只是集邮爱好者,何必再买第二甚至第三份呢?最后,我想说:千变万化,内容为王。邮票和集邮的末落,综合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邮票设计本身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严重下降,为何上世纪就能设计出那么多精良的邮票,反而最近十几年,却不能了呢?我看,发行出这方寸之间”邮票“的各个环节的人,都需要反思了。(全文完。作者:董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