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 2023-06-07 10:58
在昆明2023第19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上,笔者的邮集《哥伦布,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获得金奖,这是继邮集《帆船的故事——它们的产生、发展与衰落》(以下简称《帆船的故事》)后,笔者在全国集邮展览上获金奖的第二部专题邮集。
2016年,笔者退休的第十年,与退休前工作有关的所有活动都已不再参加,集邮成了生活中的几乎全部。《帆船的故事》已获金奖,由《帆船的故事》等6部邮集组成的《船舶与海洋》系列专题邮集已经编组完成,但其中除了《帆船的故事》外,其他几部邮集因邮品限制很难在全国邮展亮相,因而产生了另编一部水平较高、有可能参加全国邮展并获奖的新邮集的想法。在选择新邮集的主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哥伦布,这是因为在邮集《帆船的故事》中有一节专门介绍哥伦布的故事,在当时笔者曾对哥伦布的历史和他的探险故事有过比较深入的学习研究,对与哥伦布有关的早期珍罕性较高的邮品也有所了解,且已购买了一部分用在邮集中。
邮集主题确定后,就要确定邮集的标题。在以前学习哥伦布资料时给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传奇性,笔者将其归纳为:他出生在意大利,却为西班牙服务;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精通四国语言文字;他要前往东方,却向西航行;他在计算航线时犯了一个错误,却因祸得福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发现;他出身贫寒,却成了西班牙贵族,但最终又在贫病中逝去;他存世有70多种不同的画像,但却无人知道他的真实相貌。因此确定邮集的标题为“哥伦布,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并将上述几个“他……却……”作为邮集的前言。
图片
在制定邮集的纲要时,确定用3章篇幅介绍哥伦布4次前往新大陆探险的故事,包括他制定西行计划并寻求西班牙国王的支持、第一次远航发现新大陆(他自己认为到了印度)和不顾年老体弱又三次前往新大陆并最终在贫病中逝去的经历。
此外,邮集还用3章介绍哥伦布生活的时代、他的探险成就对世界地理大发现活动的促进作用以及在他去世后人们用各种形式对他的纪念。之所以加上这3章,一方面可以使哥伦布的故事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些内容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帆船的故事》邮集中都有,其故事和邮品都可以直接借用,特别是其中还有一些珍罕性很高的邮品,借用这些邮品可以提高新邮集的珍罕性。
图片
邮集编组完成后,于当年参加了江苏省第三届专题集邮展览获大镀金奖,得88分。此后,又对邮集做了较大的修改,重点是改善邮集的珍罕性。在邮集的第二稿完成后,参加了2017年11月举办的江苏省第十一届集邮展览仍获大镀金奖,得分仍为88分。这一结果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这次修改没有效果?
在对照《FIP专题集邮评审专用规则实施要点》(以下简称《实施要点》)对邮集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问题主要在邮集的纲要和珍罕性上。对于纲要,《实施要点》规定:“纲要应当紧扣标题,简练而巧妙,通达整个专题。”对照这一要求,经过反复推敲、修改,重新编写了纲要。邮品使用上,在撤下多枚珍罕性不高的实寄封片后,增加了一些珍罕性较高的邮品。经过修改,形成了一个全新版的邮集。
经过重大修改后的邮集于2020年12月参加江苏省第12届集邮展览获大镀金奖+特别奖,得分只有85分。评审员老师说,邮集其它部分都很好,只是前言有问题。原来笔者为了突出“传奇”,前言只用了几个排比句,它无法达到《实施要点》中对前言要求的“以使人清楚地了解专题的基本结构和层次”。按照评审员老师指出的问题,笔者重新撰写了前言,形成了这次参展的邮集并终于取得成功。
图片
这部邮集从开始编组到参加全国邮展获金奖,只花费了6年时间。而笔者的另一部邮集《帆船》(后来改名为《帆船的故事》)从1997年参加江苏省第五届集邮展览到2013年首获金奖,经历了16年。两者相差了10年。究其原因,应该是经过在编组《帆船》邮集时的不断摸索,特别是通过对《实施要点》的不断学习,对如何编组一部高水平邮集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楚,因而在这次编组邮集时少走了许多弯路。此外,新邮集又借用了《帆船的故事》中的许多专题知识、集邮知识和高珍罕性邮品,因而大大节约了时间。
经过6年的努力以及一次大修改和多次小修改,终于使这部邮集成为了一部全国邮展金奖邮集。但笔者非常清楚:这部邮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还需要继续不断努力,才能让它达到更高水平。(江苏邮协 黄国建)
图片图片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
阅读原文
阅读 3
分享
收藏
1
在看
复制
搜一搜
转发
收藏
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