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钞票 2023-11-06 11:19
最近有朋友问小戏:“明明记得是生旦净末丑,怎么现在都说是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了呢?”
其实以前确实是有末行存在的,只不过后来归入到生行中了,我们今天就来讲讲“末行”指的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消失的吧。
传统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其实初期还有个“外”行,说是“生旦净末丑外”更合适。
末与外最早是元杂剧、明清传记中的叫法,属于次要行当。“外”大多数饰演老年男性角色。
但他们和老生又有不同。过去只将戴黑色三绺须的角色称做老生,其余不论戴什么样的胡须,都属于末或外。
我们以《搜孤救孤》为例,程婴戴黑三,就是老生,公孙杵臼戴白三且是配角,就是末。
在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中,末的位置相当重要。汉剧中也延续了这个传统,所以在京剧初期出现了末行。
但后来因为末行、外行扮演的角色都不是主要角色,而其扮相又与生行相似,所以就让其与“生”行合并。
这样老生的表演范围大为扩大,两行当间的差别也就消失了。
真正彻底打破这个界限,使末行并入了生行的是谭鑫培先生,谭先生把当时演出形式从班体制改为名角制,自己单独挑班演出的第一人。
谭先生本为生行,若按原来规矩,象《打渔杀家》、《盗宗卷》、《失印救火》等末行戏他就不能演。
像一些大戏,如全部《一捧雪》是生末交替为主的戏,若按一生二末来演,行当虽对,但谭先生只能演其中一折,成本大大增加而且观众未必买单。
当时谭先生已是梨园领袖,他一开此头,别的“生”、“末”两行的演员群起效之,这个界限也就彻底打破了。
这时虽还有末行,但已不是演员专工的行当了,演员挂髯口也灵活多了。
原来末行只重表演不重唱功,经过谭先生等人改革也唱、念、做并重了,这样一来“末”和“生”也就合流了,变成“生旦净丑”。
这样看来,京剧其实是偷偷地进行了一次“精兵政策”。以“生”为主是京剧的一大趋势,也需要更加全面的演员。
而末行的存在让生行不能完全展现才能,所以随着时代的推移,末行也就慢慢消失了。